《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孝 耒阳县凤雏理事

江东众将把周瑜去世的消息,派人飞报孙权,然后率领大军回到柴桑。孙权得信,悲痛欲绝,放声大哭了一场。随即,他按照周瑜的遗愿,任命鲁肃为三军大都督;然后让鲁肃主持操办周瑜的后事。此时诸葛亮也得到了周瑜的死讯,一时之间,他也是百感交集,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周瑜对我及我家主公极端仇视,数度加害,必欲置我们于死地而后快;论私,我不能不针锋相对,还以颜色;论公,为了维持孙刘联盟,此人非除不可!虽然他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但是他的出发点并不是为泄私愤,而是各为其主;对我而言,他是一个势同水火的冤家对头;可是对于江东而言;他却是一个鞠躬尽瘁的股肱之臣!

周公瑾也是一代名将,更见儒雅风流,不愧江东子弟;倘若他能遵循天下大势,顺势而为;那么孙刘联盟的道路,还会漫长地走下去;同为兵家,大家做个知己朋友岂不是好?何苦弄到如今这个地步,败固伤悲,胜亦不喜!唉!或许冥冥之中有天意,注定了我是他的克星;只是不知道,他日谁又会是我的克星呢?

刘备的问话,打断了诸葛亮的沉思:请问军师,如今周瑜已死,那么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神色凝重地答道:周瑜不死,孙刘联合必定破裂;可如今周瑜一死,孙权也会把这笔账记在我们头上;为了维系两家联盟,我打算亲自前往柴桑吊孝;唯有如此,才能化干戈为玉帛。

刘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军师,你可不能去啊!如今江东人人都知道,周公瑾是被你给气死的;你这一去,不等于自投罗网吗?诸葛亮微微一笑:适才有探马来报,孙权已经按照周瑜的遗嘱,任命子敬为三军大都督;子敬一向是力主孙刘联盟的,周瑜有这样的遗言,孙权有这样的安排;说明他们都已经认识到了,两家联合是唯一的出路!

我此次放低姿态前去吊孝,既能够顾全大局,同时也给了孙权一个台阶下,让他在众将面前有个交代;这一趟看似凶险,实则安全;让子龙率五百军士随我前往即可。周瑜活着的时候,我尚且不惧;何况他已经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主公尽管放心,我此去不光是为了吊孝,还要为主公去寻访贤才呢。

刘备还要再问,诸葛亮却笑而不答;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诸葛亮带着赵云以及五百军士来到了柴桑。鲁肃率领众将以礼相迎,鲁肃只是寒暄了几句,可江东众将看着诸葛亮,一个个眼睛里都冒出火来;他们都想要杀了诸葛亮,为周瑜报仇;可是一来不得将令,二来也惧怕赵云;只得悻悻然默不作声。

鲁肃把诸葛亮带到了周瑜的灵堂里,但见白幡飞舞,孝带飘扬;哭声震天,纸钱遍地;周瑜的家眷亲戚,高朋故旧,都哭得愁云惨淡,满面戚容;诸葛亮心情顿觉沉重,他吩咐将祭品整整齐齐地摆上供桌;又亲手倒了一杯酒泼洒祭奠,然后一头跪伏于地;等他再抬起头来的时候,双眼已经簌簌地流下了眼泪;随即,他取出祭文,高声朗读:

可叹公瑾,壮年夭亡;我心实痛,难抑悲伤!遥想公瑾当年,仗义疏财,以交伯符;风神俊逸,佳配小乔;群英会上,挥洒自如,雅量高志,有文韬武略之弘才;赤壁火攻,以弱胜强,谈笑退敌,显指挥若定之英姿;音容笑貌,言犹在耳;孰料今日,竟成永诀!

助吴拒曹,君之使命;辅汉安刘,我之夙愿;自当携手同心,互为犄角,以成鼎足;君今仙逝,痛失强援;征途漫漫,三军悲怆,雄主凄凉,有大厦将倾之哀恸;前路茫茫,唇齿相依,未知存亡,思忠心报国之英灵;昨日种种,恍在眼前;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读罢祭文,诸葛亮已经是泪如泉涌,泣不成声;他那极度哀伤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江东众将交头接耳地说道:世人皆言都督与孔明不和,可是看他这哀恸欲绝的样子,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呀。鲁肃心中也十分伤感:唉!孔明如此重情重义,反倒显得公瑾气量狭窄了;他明知道自己不是孔明的对手,却非要自不量力,强与争锋;事到如今,又怪得了谁呢?

鲁肃所想不错,只是他也没有仔细想过;周瑜与诸葛亮相比,究竟差在哪里了呢?他们不仅仅是学识和智力的差别,还存在着眼界与性格的差别;谋略的使用对象,一为事,一为人;要想使用谋略成功得当,既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又要考虑人情世故,把握心理的起伏变化!

通俗地说,就是要秉承客观,不能主观,要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分析他人的性格,依据他人的心理去考虑问题,并得出结论;唯有这样的结论,才是客观而又准确的。从周瑜与诸葛亮的数度交锋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周瑜使用计策,大多凭借主观臆断;而诸葛亮能够识破计策,全都依据客观判断;他能够准确地把握周瑜心高气傲、急功近利的性格弱点!

周瑜虽然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可是也并不代表他不是一个人才;只是周瑜之才,是将才,是管理执行型人才;粗知战略,通晓战术;而诸葛亮之才,是帅才,是开创拓展型人才;制定战略,精通战术;两人之间的较量,也就是将帅之争;这也就难怪周瑜会屡次败北了!

祭奠完毕之后,诸葛亮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他辞别鲁肃,来到江边;准备乘船返回荆州。就在这时,身后忽然走来一人,将他的袍袖一把揪住:你气死周郎,又来吊孝;这不是明欺江东无人吗?诸葛亮心中一惊,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你!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与诸葛亮的卧龙之名齐名的凤雏先生;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中,巧献连环计的庞统庞士元!

诸葛亮连忙挽住庞统的手,一同上船坐下,畅叙离别之情。庞统对诸葛亮说道:兄长受刘玄德三顾茅庐,自出山以来,屡建奇功;声震寰宇,天下驰名;真是可喜可贺呀。诸葛亮笑道:士元,你我系出同门,相互之间了如指掌;又何必说这种外套话呢?我倒很想知道你的打算,你久居江东,至今尚未出山;难道想要就此埋没不成?

庞统叹了一口气道:我自献连环计之后,周瑜曾经允诺将我推荐给吴侯;可能是因为事务太忙,他把这件事情给忘了,所以一直也没有音信;直到此时周瑜去世,鲁肃倒想起我来了;他已经到家中拜访过我,说不日便打算带我去见吴侯。说到这里,他用眼角瞟了瞟诸葛亮。

就在这一瞬间,诸葛亮从他那看似漫不经心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丝犀利之色!诸葛亮对自己的这位学弟,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深知庞统的性格,其心高气傲,与周瑜有得一拼:只是相比于周瑜而言,他表现得更为隐晦,他在学识上要比周瑜更高一筹,在人情上要比周瑜更加通透一些;可是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手段比起周瑜要更加狠毒一些!

但是不管怎么说,庞统也算是一位当世奇才;他若能够和自己一同辅佐刘皇叔的话,岂不是如虎添翼吗?只是他自负其才,不愿居于自己之下;现在劝他同往荆州,他肯定是不会答应的;可是他哪里知道,孙权用人,是会考虑门第家世的;而不像刘皇叔那样,不拘一格!

想到这里,诸葛亮诚恳地对庞统说道:据我所料,孙仲谋必定不会重用贤弟呀;我回到荆州之后便要四处巡查;故此留书一封,作为向皇叔引荐贤弟之用;倘若贤弟在江东不如意的话,便请到荆州,和愚兄一起共同辅佐刘皇叔;他是帝室之胄,一向宽仁爱士,必定不负贤弟平生所学。

庞统接信在手,脸色不变:多谢兄长一番好意,小弟感激不尽。心中却在暗暗想道:卧龙凤雏,就如同苏秦张仪;你若连横,我便合纵;同为当世俊杰,我为何非要屈居于你之下?你辅佐刘备如鱼得水,我偏要帮助孙权另立江山!说什么门第家世,凭我胸中才学,那孙权焉能不重用?来日方长,我们走着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