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的迷惑,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中外都没有异议的,而你觉得是废话,不是因为它不对,而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它。

1、教育是培养,教育和教学不是一回事,教学和培养人更不是一回事。

什么是培养?培养即成长,换句话说其实你出生到现在你的每一秒,包括未来的每一秒都在接受教育,而现在题主不能理解的,也恰恰是这个社会所没有理解的,学习吃饭是教育,走路是教育,打游戏是教育,谈恋爱是教育,失恋也是教育,只是教育作用不一样而已,但都伴随着你的成长呀,而现在社会大多数不能正视这个问题,认为教育都限于学校,或是学习了什么,“比方说,为什么教师子女,大多数都成绩优越?”因为教师子女是真心被教师培养的,而有多少家长是知道自己的活动并不是把他(她)养大,而是培养?

说句实话,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做的还是不错的,但离培养一词还相差甚远,而且老师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意愿,去培养每一个孩子,老师没有时间去培养,其他人又不认为自己的活动是培养,教育先输一步!

现在很多人说,学校就知道升学率,高中就知道考大学,这样的心理我一会来说,但是,拜托上大学真的是一种培养好不好,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今天,培养你上更好的大学,你真能更好的成长好不。

2、教育是培养人的,注意是人,不是成年人,不是法人,只是人那就要求学生和老师完全是对等的关系,学生应该知道尊重老师(其实这一点,真的很多同学没有做到),而老师应该体谅同学,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谈恋爱,为什么一定要穿校服,为什么老师要管我,就不能用是否来回答,也不能用因为所以来回答!而应该考虑到他为什么会谈恋爱,是学习成绩不好找事做,是寂寞了,是情根深种,还是有人影响,不再用能和不能来回答问题,不能用是否来解决问题,这很难做到,但其实端正心态就没有做到,教育再输一步!

3、教育是社会活动,教育真的不只是学校,教师的活动。

学生成绩不好,大多家庭教育有些需问题,当然成绩和学习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也是组成部分不是,有多少父子,母子,其实是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上对话的,现实中的对话,无碍呼就是,“老子花这么多钱供你上学,你还不好好学习”请问这平等吗?

另外学校家庭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现在很多人抨击高考,很多人觉得大学生没用,歧视技校出生,而学校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意愿的执行者,社会崇尚好大学,学校只能拼命的提高分数把孩子送上好大学,大学生没用,其实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结果,但一帮人,一边骂着大学教育,骂着大学生,一边享受着教育为社会提供的大量优质廉价劳动力,付着低廉的薪水却要求着经验丰富、干练稳重的人!教育已经入坑!

4、教育是活动,教育不能局限于纸上、口中,更应该身体力行,见闻亦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活动太少了,教育所能提供的活动太少了,社会所能提供的活动太少了。

比如游学在我看来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但游学的成本和风险谁来担当呢?而且现在人们普遍认可的教育,还是读书,口授,做题,考试,这些活动,教育暂时爬不起来!

所以大道至简,而你没有理解,只是没有以身验道罢了。

家长们的迷惑,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记得以前看过这文章,来自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了无数经验,发现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说,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智识,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听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费的事,我想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样。“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人格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来。所以仁字从二人。总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

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

“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

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工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名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俗语说得好:“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

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会劣等欲望之所牵制。《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刚强极难。一个人有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须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馀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

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个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坐,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时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为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都没有,嗳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就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卖智识杂货居”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方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知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历,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的田地呀?屈原说的:“但昔日之芳草兮,今真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现在你所爱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因不知才会感;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还未成人。我盼望你有痛恨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翻一部史,到处都可以发见诸君的良师呀!

家长们的迷惑,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有时候我们能在瞬间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点子,我称之为“迷你顿悟”,把迷你顿悟写下来,积累在一起,有一天你会发现,迷你顿悟连接起来的世界是多么美妙!

1

昨天是星期日,欢乐喜剧人首播。作为一个铁杆粉丝我当然是从头看到尾。

尤其喜欢小岳岳(岳云鹏),每个星期就指着他说个相声好好乐一乐。昨天小岳岳的表现不是太好,只得了第三名,但里面的一个包袱却像炸雷一般让我一惊。

小岳岳考孙越一道题:“一天,我走在北大的路上,迎面走来四个老师,一个教语文的,一个教数学的,一个教体育的,一个教英语的。只见其中两个老师突然开始翻垃圾桶,一个老师开始拧电灯泡,另一个老师在放风。

“这些个都有用啊,你记住喽!”小岳岳特别正经地提醒孙越。孙越很认真地在记。

“奥奥,都有用,我得记住喽!

“突然,迎面又走来了一个老头,这个老头啊,从前面看两根头发,从后面看三根头发,试问这个老头到底几根头发。”

孙越:“我斗胆问一下,这题从那个老头出来之前的部分是不是一点用没有?”

小岳岳:“当然啦~”

这是种挺老的段子,先说一堆没用的,分散你的注意力,等问题出来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注意到。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梗,但它和现在的高考题目惊人地相似。

近几年参加过高考,或者正在准备高考的人可能会深有体会,相比于之前,高考题目的长度越来越长,越来越长。(其中以理综文综最为明显,理综中又以生物最为明显)更加致命的是,有用的没用的掺和在一起,二三百字的题目看下来,有用的信息不到十分之一,又不敢跳过去直接看题干,导致理综文综答不完卷子。

写到这儿呢,佳弘不想介绍什么看似很玄妙的答题技巧,更不想走上愤青抨击中国教育制度的老路。我只想说说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咱们接着说,这长长的题干反映出了什么呢?

没啥可考的了,开始玩文字游戏了。高考已经变成教育军备竞赛的丑恶本质赤裸裸地暴露在了人们面前。

看看几十年来各个大学的提档线你就会发现,学生考出来的分数越来越高。以前六百六七十分就能上清华北大,现在不是七开头的分数,想都不要想。原有的题型被老师学生琢磨明白了,出题老师就再变,又被琢磨明白了,那就再变。学生之间的军备竞赛,学生、任教老师和出题老师之间的军备竞赛越来越激烈。

2

咱们先把上面这个话题放一放,说点别的。

这两天东方卫视正在热播一个电视剧——《女医明妃转》。一边在沙发上练吉他,我就一遍跟着老妈看了两眼。

讲的是一个官员的女儿允贤,从小就跟医术结缘,励志做一个女大夫。又夹杂了她和两个皇子的感情路线,颇有一股“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味道。

电视剧本身不怎么样,但里面允贤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态度却是让我很有感触。

从小生活在官府的允贤熟读经书医书,可以说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女子。后来她因为一些缘故走进了社会,很明显的看出,她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简单的、初级的,善就是善,恶就是恶。

我就在想,一直接受教育体系中理想的、简化的教育的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上学的时候,我们学的模型是理想模型,学的函数是单一变量的函数,做的题基本都有标准答案。一切都是经过简化的。每天和这种单一、简化的东西打交道,会形成允贤那样的价值观就再正常不过了。

现实生活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多变量的、多影响因素的。你在生活中做一件事,根本无法预料这件事会被什么影响,会涉及到多少人,最终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3

咱们再把这个话头放一放,说说下一个迷你顿悟。

第三个迷你顿悟来自弘毅士推荐的好书《必然》。书中提到了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去中心化。

这个词太高大上了,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解释一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中心化是一个趋势。各种资源都涌向市中心,每天早晨,来市中心上班的人们源源不绝。而去中心化就是将之前堆砌起来的金字塔摊开,形成一种开放的、扁平的、平等的系统。

互联网就是实现去中心化的最好手段。有了互联网,资源可以在每个人之间平等地流动。互联网的力量正在把一座座学科高塔上的一砖一瓦搬下来,让每个人都有平等地机会接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

最近越来越火的MOOC就是教育去中心化的典型例子。每个人在互联网上就能受到好的教育,是平等的;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听一堂课;是扁平的;它面向所有网民,是平等的。

4

说到这儿,咱们把三个迷你顿悟放在一起看。

我有了这样的感悟:高考、传统教育的军备竞赛本质,以及它们带来的单一价值观,已经不能适应这个世界去中心化的潮流。

处在这个飞速变化时代的我们,应该开始思考,靠着传统中心化教育带来的一纸文凭,以后的我们还能敲开几家公司的大门。

如果说中国教育这个问题是无解的,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这个问题自己消失。这一天不会很近,也没有多远了。

家长们的迷惑,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都是教育。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以上我给出的是可以在书本上搜到的对于教育的定义,不得不说教育家们给出的定义完整具体,看似很官方但理解起来没有任何压力。在定义之外,我有点不成熟的小看法,我觉得不同领域的人对于教育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作为一家从事教师培训行业的教育机构来说,我们认为的教育是这样的:

教育不是我们教会学员死记硬背教育概念、东拼西凑做题技巧,教育是我们教会他们理解每一个心理学实验,每一位人物思想,教会他们践行每一种教学方法,每一次教学改革。

教育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招生、运营,教育是以真实为感受的口口相传。

教育不是必须面对面、点对点,教育是可以由一根网线牵连、两个屏幕呈现、多个人互动。

教育看似很难,但却简单。当我们每个人各司其职,他维护好网络,我准备好课程,你按时来上课,我们的教育就实现了。

教育看似简单,但却很难。当我们每个人想要突破自我,他忙着更新应用,我忙着创新课程,你忙着复习功课,我们形色匆匆,我们很是劳累,好像这一行也不容易。

我们一路走来,开过数万节课程,教过数百万个学生,讲过无数次“教育”这个概念,但此刻我们对“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育人。

教育就是育人,教育的本质更是育人,教一切不可育之人,育一切可教之人。

家长们的迷惑,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1.理想主义者说。

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1]我天真的认为,教育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 识的堆积。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 另外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 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 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 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 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 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 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 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 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 长的准职业者。」[2]

2.社会学意义。

后来思考教育的社会意义。起初天真地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过努力都最终都可以「能者居其位尽其才」。

而冲突论者告诉我,教育减少社会不平等不过是个骗局,教育更大程度上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再造(再生产)。而非实现阶层流动的美好愿望。[3]

好听点说,教育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志向提供目标,拓展时代的思想内容,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

是的,新社会得有新公民,新机器得有新工人。大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有点"训政"的味道),通过教育传承本国文化,灌输意识形态以及培养爱国主义。(功能主义视角)[4]

当我坐火车穿行在云贵川边界山区高架之上时,我看到了下午放学回家,走在山路上的小小红领巾,活蹦乱跳。我更加确信,知识改变不了命运几分,决定我们命运更多的是我们诞生的脚下的土地,我们所热爱的出生地。

3.我吐槽的大学教育。

是的,应该事实地谈一谈教育是什么了,而不是总问教育应该是什么。当99%的人都低头不理讲台上的老师 时,我想这老师怎么有勇气讲下去,我 想这是教育么?把每一个人培养成准职 业者?甚至连这都不是!我所见的高等教育,就是把一批大好青春年华者圈养在学校,既不让他们自立,又放纵他们的不上进。教师以此谋生,学生一个文凭主义,活脱脱像一个骗局。

家长们的迷惑,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的过程。

从乱吃、乱摸、乱动、乱说、乱发脾气……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育的重点:是过程!

只有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

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引导和鼓励。

你应该这样吃、你应该这样玩、你应该这样说、你应该让谁陪着你一起去……

教育的时机要掌握好,不然会事倍功半!

教育的最佳时机:是孩子产生好奇心的那一刻。

其实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在注意着父母的反应。没有反应就等于默许,也等于无视。

举个例子:当孩子发现一盘蚊香时,他很好奇,想看看这是什么玩意,这时父母如果没有反应,就等于默许孩子可以玩,也等于无视孩子寻求答案的好奇心。以孩子的方式,肯定会把蚊香掰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最后被父母发现自然是少不了一顿教训和埋怨。

正确的反应:是引导和鼓励他去探索身边的事物。

在他发现那盘蚊香并有了好奇心后,你教育的最佳时机来了。

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蚊香。知道这是干嘛用的吗?这是灭蚊子用的。知道这个怎么用吗?去把咱的打火机找来,你自己试试能不能把蚊香点着?点着了啊,真棒 !把它放到那个地方,然后你就可以躺到床上静等蚊子掉地上了。我们今天不看流星雨,我们看蚊子雨中不中啊……

每件东西都有属于它的应用场景和特殊位置。放对了位置才有价值,放错了位置就变成了垃圾。让孩子把每一件新玩意儿跟它的应用场景联系起来,让他看到蚊香就想到蚊子,并且让孩子亲身去体验整个过程。从好奇到认识、学习、体会、完全了解、再到失去兴趣。这才是孩子的成长过程。这才是正确的教育过程。

就算你发现晚了,他已经把蚊香掰成一段一段了,那也不要教训和埋怨,要埋怨也应该埋怨你自己,为什么你不早点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呢?这时你带着孩子去超市买一盒回来再教他怎么用蚊香也不晚。

这样教一两遍,他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也知道怎么用了后,他再看到蚊香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灭蚊子。蚊香就吸引不了他的好奇心了。他会转移注意力,继续怀着好奇心去探索其他未知的东西。

这是教育的过程!

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这是教育的正确方式!

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发现孩子的好奇心!!!

教育的最坏方式:是限制和否定。

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玩、这句话不能说、那个地方不能去……

正确的反应会让孩子崇拜你、信任你、喜爱你。

错误的反应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讨厌你,甚至憎恨你。

当父母做出限制和否定这种错误反应时,你和孩子之间就是零和博弈。

这样的零和博弈,假如父母赢了,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这个家就是监狱,是自由的牢笼。孩子要丢掉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丢掉那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最终丢掉思想丰富、活泼可爱的自己来换取一个“听话的好孩子”的评价。如果是这样的结果,那么孩子这一生就废了,起码前半生不会有什么出息了。

假如孩子赢了,那么这个孩子的脾气肯定特别大,并且是无法无天的那种。孩子的脾气在父母的限制下茁壮成长,最终成长到家长已经限制不住的地步。父母的生活和心情也一定被完全打乱,甚至整个家庭都乱套了!“快去请如来佛祖!”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家庭也就废了。

为什么有的熊孩子特别容易发脾气,并且脾气还特别大,因为他想突破这个家庭的牢笼,突破父母的限制,夺回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权利。这是人权,这是自由。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孩子虽小,虽然不懂这些是什么,更不懂怎么去表达,但他们非常清楚自己需要这些东西。悲哀的是有些父母却读不懂孩子肢体语言和愤怒情绪背后所要表达的含义。

教育时要有一颗平常心,只有这样你才有耐心去教孩子一些东西。

平常心的前提是:容错!容错!容错!

就是允许孩子犯错。

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犯错,立马气的火冒三丈,这时你说的任何话都是在赤裸裸的发泄情绪!没有任何教育的意义,这样只会让孩子害怕你、远离你。

父母不可能时刻注意着孩子,总有疏忽的时候,你这一疏忽,孩子犯了错,这很正常。孩子天生就是犯错的。父母要做的就是抓住孩子犯错的这个教育的最佳时机,去引导孩子弥补自己的错误。

当孩子把蚊香掰成一段一段的,没事的,那么这些蚊香今天就由你来点了。这一段点着了啊,真棒,还有20段呢,继续点,又点着一段啊,真棒,继续点……不想点了啊,不行,今天必须把这些点完,自己整得烂摊子自己收拾。(父母把握好度,不能太死板,让他感到难受就行了。)

啊,你把别的小朋友打哭了啊,没事的,现在给你个机会,你去把那个小朋友哄开心。不管你想什么办法必须把他哄开心了,不然有你好看。不知道怎么哄啊,把你的玩具找一个给他玩,把你手里好吃的给他吃,还不行啊,去抱抱他……

啊,你刚才对小朋友说什么?你为什么要说打死他呢?如果你真把他打死了他妈妈来找我要人怎么办?那我只能把你交给他妈妈了,那到时你当他妈妈的孩子吧?那到时你跟他妈妈回他家里住吧?中不中啊?不愿意啊?那你以后还这样说不说了?

最后总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给孩子3样东西:

1.思考的时间。

2.选择的权利。

3.表达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