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投行小兵

来源:小兵说了

小兵分析过很多IPO否决的案例,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也典型,就是净利润规模很大但是没有通过审核。实践中如果存在净利润超过一亿元甚至几亿元的企业IPO没有通过审核,那么行业内一般都会比较震惊,普遍认为是不是企业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因素或者是IPO审核的门槛悄然提高了。

诚然,有些企业净利润规模尽管很大,但是因为一些行业和合规性问题不能通过审核。

这些非财务性因素包括:

1、行业发展前景不明,已经属于夕阳行业。

这个原因比较隐性,如果不考虑行业因素,那么有些发行人IPO被否确实会被很多人看做是冤枉的。

2、发行人存在股权纠纷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不符合股权清晰稳定的基本发行人条件。

3、发行人的生产经营资质存在一些瑕疵,存在无资质经营或者超越资质经营的情形等。

4、发行人以及相关人员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或者是刑事案件,尚没有解决彻底。

5、业务独立性不充分,不具备完全市场竞争能力。

这种情况实践中不是很多但是并不是不存在,比如:有的企业脱胎出传统广电系统,但是相关资质和客户都需要通过原来的广电系统来获得。发行人的采购需要根据客户的指定和要求来实现,发行人对采购和销售都没有自主决定权。

除了上述非财务因素之外,在目前IPO审核主要就看业绩规模的审核思路下,发行人没有通过审核主要还是与业绩规模是否经得起核查有关。

这些情形包括:

1、会计处理不审慎

有的企业尽管净利润规模很大,但是如果将一些会计处理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去处理,那么可能会对损益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标准、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政策、股份支付费用的确定标准以及是否进行摊销、研发费用是否资本化等。

2、收入确认不规范

收入确认原则和标准一直是IPO审核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发行人当时损益的金额,对业绩影响很大。如果发行人的收入确认方式与同行业相比存在差异,比如发货就确认收入对验收确认收入、终验法确认收入对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等。

3、成本结转或者费用核算不规范

这种情况倒还不是直接通过少记成本或者额外承担费用从而进行业绩造假的情形,只是可能存在成本结转延后或者跨期,以及通过费用进行业绩粉饰的一些情形。比如发出商品金额很大、期间费用率与同行业相比差异较大等情形。

4、通过关联方等方式分摊费用

这种情况可能就属于比较严重的业绩造假或者粉饰的情形,这种情况包括一些比较异常的供应商或者客户的合作存在一些质疑。比如:通过关联方进行成本费用分摊、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等。

5、财务核查不到位

这个问题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当然业绩规模小的也会因为这个原因被否,业绩规模大的因为这个原因更加值得关注。财务核查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而我们中介结构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穷尽所有的财务核查手段,尽量保证核查范围能够覆盖绝大部分收入和成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