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3月28日讯(记者关前裕 通讯员魏世银)昨日上午,房县沙河乡五塘村6组,73岁的朱耀进和嫂子葛家英正在地里忙着播种玉米。其实他们并非一家人,25年前,是葛家英和丈夫李兴山收留了他,从此他们成了一家人。

1994年冬的一天,天空飘着雪花。李兴山和妻子葛家英外出回家在距家不远的山路上看到一个衣衫破烂、挑着两个烂蛇皮袋子的拾荒男子,其步履蹒跚,满脸疲惫。凭判断,李兴山觉得他应该是饥饿了,于是就上前询问。

男子耳朵不好,李清山费了好大的劲儿才问明白。拾荒男子名叫朱耀进,襄阳谷城县紫金镇人,父母去世,无依无靠,已经在外流浪多年了,靠拾荒为生。看到他可怜,李兴山拉着他到了自己家,妻子葛家英立即做饭。吃饭间,李兴山问他愿不愿留在他家,如果愿意可以与他们吃住在一起。朱耀进明白李兴山的意思后,连连点头。从此,李兴山把小自己4岁的朱耀进叫弟弟。

流浪多年,终于有了家,有了亲人的关爱照顾。朱耀进主动提出上山放牛,李兴山见他做不了别的事,于是答应了他。从那天开始,朱耀进每天上山放牛,回家吃着嫂子做的热饭菜。最多时朱耀进放过6头牛,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亲如一家人,他们从未闹过矛盾。一转眼,他们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李兴山买回木头,请木匠为自己、妻子和朱耀进各做了一副棺材,怕的是老了操不了心。时间到了2012年,70岁的李兴山突然患重病,虽经治疗依然没有好转,一天,他把妻子葛家英叫到床前叮嘱说:“我死后,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老实巴交的朱耀进,把他当亲兄弟看待,希望两个儿子像孝敬父母一样对待他,给他养老送终。”不久,李兴山病逝。

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家把父亲送上山后,葛家英将丈夫生前交待给她的事,认认真真地交待给了两个儿子。

李明全是葛家英的长子,多年来一直在上海打工,父亲过世后,母亲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父亲生前托付照顾朱耀进叔叔的事一直放在他的心上。

朱耀进喜爱抽烟,每年春节回家,李明全都要带几条好烟送给他。给母亲也给朱叔叔买衣服、鞋帽,表达孝心。

2017年春节回家时,母亲提醒儿子李明全说,你朱叔叔都72岁了,到现在户口都没有,买不了农村医保,如果生病了看病都是个事。母亲的一番话提醒了李明全。春节过后,他又去了上海,但为朱叔叔落实户口的事一直记在他心里。因为离家远不方便,2018年6月,李明全通过快递给房县副县长、公安局长陈伟写了一封信,希望落实朱耀进的户口。

接到李明全的信后,房县副县长、公安局长陈伟签批,要求治安大队和当地沙河派出所“一定要把老人户口解决好。”

房县村民收养一名流浪汉25年,不是兄弟却胜似手足

收到指令后,沙河派出所长卢啟军带民警前往襄阳市谷城县调查,核实朱耀进是谷城县紫金镇锡峰河村人,但在紫金派出所并未查到朱耀进的户口。按照无户口人员落实户口相关规定,沙河派出所将落实朱耀进的调查报告和全部调查材料报送房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审核,同时在沙河乡五塘村进行公示。

昨日,依据派出所报送的调查材料,房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批准了给朱耀进落实的申请。当日,沙河派出所为朱耀进老人登记了常住户口,并办理了身份证。户口落实后,民警又协助村委会给朱耀进申请办理“五保”、农村医保和养老金。

得知此事后,李明全从上海打回电话,向沙河派出所民警表示感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