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孙俪也力荐!开学前做这件事,孩子终生受益》里,我分享了解决孩子入园焦虑的小策略。就有读者跟我聊,说最焦虑的其实不是孩子,是老母亲。送孩子进幼儿园后,就一直担着心,不知道他吃饭乖不乖,能不能自己独立上厕所,会不会被其它小朋友欺负,老师耐不耐心……

正好,前几天朋友也跟我吐槽了这么一件事。

她说,发现自己三岁的女儿,上幼儿园后好像变了个人,说话的时候颐指气使,时不时用手指着家人呵斥:“闭嘴,别说话!”“你没带耳朵来吗?”,对玩偶娃娃很粗鲁,会忽然用力拖拽娃娃。

朋友心生疑惑,调取了学校录像,看后吓了一跳,发现原来老师就是这么对孩子的:孩子叽叽喳喳说话时,老师大声呵斥让他们闭嘴;吃饭慢的孩子,还会被拉到墙角罚站……

结果,朋友不得不费尽千辛万苦,把孩子从这所家门口的幼儿园转到了离家车程30分钟的幼儿园。即便如此,她也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因为幼儿园的三年对孩子生理、心理成长来说太重要了。

虽然我相信,我朋友遭遇的是个例,大部分幼儿园和老师还是值得信赖的。

但作为家长,我们自己童年的环境往往就不怎么理想,儿童时期的信任感没有建构好,加上这种负面个例,就导致信任老师成了一件很难的事,需要慢慢来。

慢慢来的过程中,弥漫着妈妈们不由自主的担心和焦虑。

问孩子吧,刚满三岁的孩子,尤其是语言发育更迟缓的男孩子,话都说不圆,你怎么从碎片样的词语中分辨虚实呢?问老师吧,这个沟通的度又特别不好把握,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误会。

虽然现在很多幼儿园有摄像头,老师也经常拍一些视频发到家长群里,可妈妈们觉得,这些方式虽然能看到孩子的生活片段,却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在幼儿园里开不开心,仍然是个未解题。

其实,千寻刚入园时,我也为这个难题纠结过(虽然我们已经很认真的挑选幼儿园,也对幼儿园很满意。但还是很想了解孩子在学校过得怎样,这也许是全天下妈妈的共性吧)。

于是,我咨询了一个教育界的专家,她在学前教育一线工作了十五年,是一家知名幼儿园的教研室负责人,很感激当时她给了我“从细节发现孩子心理感受”的方法,今天我就把它们分享给大家,希望掌握了方法的爸妈们,从此自己就能做判断,不再茫然无措瞎担心。

孩子愿意在幼儿园里大便吗?

这是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因为大多数妈妈都觉得,孩子就算不在幼儿园大便,只要每天在家有规律的大便,就没有问题。

其实,孩子愿意在幼儿园里大便,是件很重要的事,它至少反应了两个状况:

1、孩子适不适应幼儿园2、孩子适不适应老师的教育方式日本有一位据说全宇宙最懂孩子心的绘本作家五味太郎先生,他创作了《大家来大便》,这个绘本是为了告诉小朋友,世界上所有动物都要大便,所以你大便的时候,完全可以光明磊落,不必躲躲藏藏憋来憋去。

五味太郎先生专门写这样一个故事帮助小朋友,就是因为对成人来说,如厕事宜稀松平常,但对三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大便却是一件非常隐私、非常令人害羞的事情,如果没有放松的环境,他们就宁愿憋着。

记得千寻三岁时,大便后,只有最亲近的人,才有资格帮她擦屁股。我后来观察了一下,发现和她同龄的小朋友大多如此。要是旁边有人认真地讲:“好臭”,他们会不好意思,要求等在旁边给他擦屁股的人站到外面去。

孩子对最亲近的人都会感到不好意思,何况是面对陌生的老师,他们会因为怕老师嫌弃而紧张。

这时候,老师流露出一点厌烦情绪,孩子都能感受到,就不敢大便了。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能够顺畅地在幼儿园里大便,至少从侧面说明了,老师是温和耐心的,没有让孩子感到压力。

哪个情绪小人是你今天的心情?

(图片来源于电影海报)

大家应该都看过电影《头脑特工队》,11岁女孩莱莉随父母搬家,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环境后,遭遇种种不适的故事。

影片亮点在于用独特的方式呈现了女孩的心情,快乐、哀愁、惊恐、厌恶、愤怒这几种不同的情绪被幻化为具体的小人。

情绪就是住在孩子大脑里的一个个小人,但很多时候,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向你描述这个小人。

比如,当他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欺负,他很愤怒,却没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你听,就会把愤怒转移在其他方面,表现为跟你对着干或者不可理喻的哭闹。

既然孩子只是缺少一个简单便捷的表达渠道,不如让我们来提供给他。

在购物网站上,很容易买到表情贴纸或情绪小人的卡片,当孩子回家,鼓励他挑选出符合自己心情的图片,贴在今天的心情表上。他还可以挑选两个,当他觉得快乐和烦恼一半对一半的时候。

当你看到心情卡是哭泣或烦恼时,就可以引导孩子讲讲是什么事让他不开心。

这个方法,能帮你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心理变化,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导孩子认识情绪,再试着去管理自己的情绪。

放学后孩子愿意逗留吗?

(图片来源于绘本内页)

这个细节,曾经是我用来判断千寻在幼儿园混得还不错的重要指标。

有段时间,小姑娘的表现让我很是困惑,早上闹着不上学,放学时又不想走,甚至还跟我抱怨:“妈妈,你每天都那么早来接我干什么?”我一头黑线啊。

保安叔叔笑称她是幼儿园养的小狮子,每天放学都要巡视一圈,积木房摆弄一会、科学实验室里逗留一会、图书馆里看看书,操场上疯跑几圈,反正就是不想走。

一个朋友告诉我,她曾经考察过一所口碑很好的幼儿园,发现那里的孩子有个特点,就是放学时间还不肯走,就是想在幼儿园里多玩一会!

这个细节判断孩子在幼儿园过得怎样非常准。

千寻以前班里一个同学表现就特别明显,这位小朋友是比较慢热的孩子,刚开始没适应集体生活,放学总是第一个到教室门口,翘首盼望妈妈接。后来,跟小伙伴玩熟了,基本上每天都得她妈妈强行拽走。

我想,在小朋友心里,就是个很简单的公式吧,当“家的吸引力>幼儿园的吸引力”,肯定是迫不及待想回家。而当“幼儿园吸引力>家的吸引力”时,就说明在幼儿园过得挺愉悦的。

了解到这点后,你可以尝试接孩子时,不要急着离开,有意逗留十分钟,观察孩子的表现,看他是开心的继续玩还是会烦躁不安,就能知道孩子是不是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再分享给大家一个很实用的小游戏---“角色扮演”

(图片来源于绘本内页)

让孩子扮老师,父母扮孩子,重现幼儿园场景。在这个过程中,能发现孩子在幼儿园里是怎样和老师互动的,有没有什么问题。

我给一个妈妈推荐这个游戏后,她立马在晚饭时用了起来。她三岁半的女儿变身小老师,大声对她说:“你太慢了,最快吃完的小朋友才能得斯力克(幼儿园用来奖励小朋友的贴纸)哦!”

她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女儿在家吃饭时总是狼吞虎咽。后来,她和老师沟通了这件事,老师听取建议后改变了说法:“吃饭好的小朋友才能得斯力克,好就是要细嚼慢咽,让肚子先生很舒服哦。”

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教孩子学会如何应对在幼儿园里的突发状况。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一定会遇到被抢东西的时候,光是口头讲“你可以告诉抢东西的小朋友‘这是我的’”,孩子还是一脸懵。

但我们可以在“角色扮演”中,让孩子真实地练习如何拒绝,让孩子演抢东西的小朋友,你来演被抢的,示范如何应对,效果就比说教好很多。

总之,大人可以不断变换角色,把我们想了解的、引导孩子的东西,融入到游戏中来,进而帮助孩子更快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最后,千妈衷心祝愿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段快乐的幼稚园时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