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条件下,曹魏政权在处理长城以北的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带来的威胁时,却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之前的周、秦、汉,后来的隋、唐、宋、明,无法做到。乌丸、鲜卑发展缓慢,首先是因为汉朝占据着长城以北的地区,乌丸、鲜卑的生存偏北,条件恶劣,缺乏与中原互市条件,繁衍、生存困难(直到曹魏末年司马懿征讨公孙渊,将辽东一代人口内迁,才给鲜卑族让出了生存空间)。

历史上,多数大一统王朝,饱受游牧民族袭扰

汉族大一统王朝的灭亡,几乎无一例外,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扰乱直接相关:西周亡于犬戎;秦朝的灭亡则与修建长城和大军戍边息息相关;西晋亡于五胡;强盛的唐朝,皇帝被称为天可汗,后期却也被吐蕃、回鹘等民族进攻而导致疲乏……

统一的王朝,情况尚且如此,中原分崩离析时,游牧民族的骚扰就更加明显。五代时,北方政权甚至不得不把长城以内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为此后中原王朝留下百年祸患。

农业文明,习惯于固守土地,面对游牧民族的袭扰无可奈何是常态;而北方游牧民族,无论犬戎、匈奴、鲜卑,还是突厥、契丹、女真、蒙古,则拥有先天的军事优势。

用我国近代军事学家蒋百里的话说,这些民族“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战斗力格外强悍。

曹魏政权,自身难保

内忧

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至曹丕自立,汉朝余威不散。先有建安五年董承等人计划刺杀曹操,又有建安二十三年太医吉平等人策划反魏,更有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后,魏国都城许都周围的盗匪全部投靠关羽反曹。

就连跟随曹操出生入死创业多年的荀彧,也心向汉朝,对曹操称公也表达不满。

外患

曹魏击败袁绍后,基本统一北方。但是马超、刘表、刘备、孙权等势力依然强劲,曹魏在与他们的交战中互有胜负,消耗颇大。三国鼎立形成后,蜀国和吴国不断北伐,成为魏国大患。

这种条件下,曹魏政权在处理长城以北的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带来的威胁时,却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之前的周、秦、汉,后来的隋、唐、宋、明,无法做到。

曹魏时期,不仅能降服他们,而且消耗很低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丸,五月份出发,七月份挖山填谷五百里,八月份遇到袁氏兄弟和乌丸联军,双方兵力相当,曹军一战即将对方击溃,俘虏人口二十多万人,随后曹操用乌丸人组成了自己的骑兵;

曹丕时期,为了恢复生产,不再大规模北征,魏国不费一兵一卒,能够操纵鲜卑内部矛盾将其势力瓦解;

魏明帝时,鲜卑势头又起,魏国派了名刺客杀掉了鲜卑首领轲比能,很容易的化解了威胁。

曹魏仅凭半壁江山,却能比较容易的化解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问题,其中原因很多,主要与当时北方游牧民族自身情况有关,也更在于魏国自身具备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处于历史虚弱期

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通过三次北伐,击溃了北方强大的匈奴帝国。东汉章帝时,又派大将军窦宪出击漠北,追到阿尔泰山一代,把北匈奴彻底打垮,迫使其举族西迁。

两汉驱逐匈奴解除了长城以北的最大威胁,同时腾出空间,使得乌丸、鲜卑等游牧民族发展起来,加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乌丸、鲜卑才有机会蠢蠢欲动。《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这就决定了三国时期北方并没有极端强大的游牧民族军事力量。

从公元91年窦宪俘虏匈奴太后回国,到公元189年汉献帝刘协继位,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乌丸、鲜卑的人口虽然有所增长,却难以发展到匈奴当初的盛况。

乌丸、鲜卑发展缓慢,首先是因为汉朝占据着长城以北的地区,乌丸、鲜卑的生存偏北,条件恶劣,缺乏与中原互市条件,繁衍、生存困难(直到曹魏末年司马懿征讨公孙渊,将辽东一代人口内迁,才给鲜卑族让出了生存空间)。

其次,乌丸、鲜卑在北匈奴溃败后的100年里,未形成有力的统一力量。乌丸的统一是靠东汉末年中山太守张纯叛逃之后完成的,张纯死后,蹋顿单于继承了乌丸首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统一过程,袁绍把另外两个人也封为乌丸单于,就可以轻松牵制他;而再看鲜卑族,整个三国时期,始终充斥着兄弟夺权,部落征伐的内斗,这也给曹魏分化他们提供了方便。

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乌丸、鲜卑势弱,这是曹魏能够降服他们的部分原因。

但须知北方游牧民族在历史上人口一直不多、也经常分裂,但他们从来没有像三国时期这样衰弱。所以,曹魏自身的一些条件,才他们轻取长城以北的核心因素。

曹魏政治家手段高明

阎柔自幼成长于北方游牧民族中,利用鲜卑部落进攻乌丸,取代乌丸首领。曹操则用他管理南部的乌丸、鲜卑,史书记载,曹操待阎柔如子,曹丕也视其如亲兄弟。对乌丸、鲜卑内部深度干涉,给曹操带来了巨大好处,击败蹋顿单于后,乌丸骑兵成为北方军事集团的主力:

魏文帝曹丕时,实力较弱的鲜卑步根度部落给朝廷献马,曹丕就保护他,以对抗实力更强的鲜卑轲比能部落。虽然轲比能部落强大起来,却仍然在忙于鲜卑内部的统一,对中原威胁降低。

魏明帝时,轲比能杀掉步根度,接近统一鲜卑。曹魏派出一名勇士,刺杀了轲比能,鲜卑再次分裂,北方之患,又被轻描淡写的解决了。

金朝末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都形成了大患。

汉代以来,曹魏尚武精神浓厚,游牧民族没有优势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句话来形容三国时期的一众精英再恰当不过了。

曹操、刘备、孙权都留有出色的文学作品,同时三人的武艺也都是不容小觑的,正史中有过曹操、刘备阵前冲锋的记载,孙权也曾经亲自带兵为大军断后,更有射虎的典故。《三国志·曹植传》中,连才高八斗的曹植,也曾被曹操任命为征虏将军去救援曹仁,准对手是名将关羽。

这些人物的特点,基本反映了三国时期中原王朝的尚武氛围。像曹操父子这样引领整个时代的大文豪,也都能够策马疆场,上阵杀敌。这是汉代以来,经几百年形成的。

《晋志》:

在一些较为严谨的关于汉朝的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汉朝天子在朝佩剑的情况。汉朝以来,中原的尚武风气就是如此的浓重。到了三国时,人们的军事素质也积累了下来。

此外,战争技术也非常发达,游牧民族难以企及。

蜀丞相诸葛亮是武器专家,发明了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历史课本中,发明了翻车的魏国发明家马钧则为曹魏制作发石车,改进诸葛连弩;连魏文帝曹丕也是武器专家,曹操曾命他专业负责从吴越一代挖掘制作刀剑的能工巧匠,监督打造兵器。

《曹瞒传》中,北征乌桓时曹魏大军缺水,于是“凿地入三十余仗乃得水”。三国时期的科技条件,能在苦寒之地打出100多米的水井,足以体现出曹魏军队的综合作战能力。

至此,一切也就明了了:

中原王朝北伐,莫不在绝对优势的兵力、物力基础上实现:汉武帝一次十万骑兵的北伐,加上步兵和后勤大约需要五十万人;唐太宗北伐高丽,一次出动二十万人。史书无一例外的提到,两位大帝的军队,十几万匹马出征一次,通常只能回来三分之一不到。其余王朝,则更是负多胜少。

这样看来

曹魏精英们够充分的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部状况,对其进行分化控制;自身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尚武精神,并充分发扬,最终实现以非常小的消耗,解除游牧民族的威胁

------这一切就显得很可贵。

参考资料:

西晋,陈寿,《三国志》;唐,房玄龄等《晋书》;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周纬《中国兵器史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