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方时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一直没有进入到核心的决策层的,在清朝国策方针上,他是说不上话的,只能是具体的执行,比如朝廷和老佛爷一直让让李鸿章去处理外交,直到最后,洋人也是只认李鸿章和恭亲王,那其实是朝廷不愿意和洋人直接打交道。甲午一战,不光倾注李鸿章一生心血的淮军和北洋水师”樯橹灰飞烟灭”,自曾国藩兴建安庆军械所始,轰轰烈烈办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曾胡左李以来的一丝丝同光中兴曙光,也被扼杀。

近代以来,李鸿章是被妖魔化最严重的几个人之一,而近年来,尤其是《走向共和》播出以来,对李鸿章,又有美化洗白过甚的嫌疑。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后人还如何评价?

一首“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能看出李鸿章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满腔报国之情。

纵观李之一生,剿长毛、兴洋务、办淮军、练北洋,最终却是输个干净。甲午一战,不光倾注李鸿章一生心血的淮军和北洋水师”樯橹灰飞烟灭”,自曾国藩兴建安庆军械所始,轰轰烈烈办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曾胡左李以来的一丝丝同光中兴曙光,也被扼杀。所以李鸿章的后半生,实际上是在不停的挽救败局,在不停的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中渡过的。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后人还如何评价?

对于李鸿章,可以通过方面的问题,读出一些内容:

其一就是李鸿章的一生,其实从未进入清廷权利的核心。自从朱元璋废除丞相以来,相权已经被削弱大半,到清朝更甚,在清前期只有大学士兼任六部尚书,或者是雍正设立军机处之后,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才有部分相权,可称“相”。李鸿章在中枢时是文华殿大学士,但没有兼任军机大臣。

在地方时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一直没有进入到核心的决策层的,在清朝国策方针上,他是说不上话的,只能是具体的执行,比如朝廷和老佛爷一直让让李鸿章去处理外交,直到最后,洋人也是只认李鸿章和恭亲王,那其实是朝廷不愿意和洋人直接打交道。在这一点上,不能不说是李鸿章一生的遗憾。

其二就是淮军和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手打造,有其“私军”的性质,也正因为此,老李对其官位,对其私军,看的很重,往往意见被驳斥之后,不会死谏,因看重其官位;甲午一战中,也在不停的保存北洋的实力,根本没有拼死与日本一战,因为军队是他的政治筹码,他也要保。

由此看来,李鸿章不光不能与岳飞,戚继光这些有私军,但为国家,为民族,为朝廷,把自己的私军拼光了也在所不惜的大英雄相比,就是同时代的左宗棠左文襄公也比不上,李鸿章算不上一个真正的铮铮之臣,算不上一个纯臣。

所以裱糊匠的评价,对李鸿章来说,恰如其分,再高就有拔高的嫌疑了。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后人还如何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