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场上,不光有国共双方的正规部队,还有一些群众自发组织的抗日队伍,在民族危亡之际拿起武器,血洒疆场。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中学校长马耀南,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马耀南,1902年出生于山东长山县(今淄博周村区),父亲是一位私塾老师,因此马耀南自幼受到了传统的忠孝节义的教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屈辱地被迫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17岁的马耀南得知后,义愤填膺,在日记中写下誓言:“我们一定要把帝国主义赶出去,我们要做真正的中国人!

北伐战争时,马耀南满怀革命热情,加入了国民革命军,但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行为,却让他的革命热情受到了打击,尤其他在出席国民党三大期间,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内贿选拉票的行为,这让马耀南心灰意冷,不久便辞官回家,被家乡各界人士邀请出任长山县中学校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响起,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从此,中华民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纷纷举起抗日大旗。

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后,日军长驱直入,一路南下,战火烧到了山东境内。1937年12月,日军轰炸长山县城,国民党官员望风而逃,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心急如焚,对全校师生说:“祖国不能亡,人民要活命,要活命就要战斗,拿起武器和敌人拼到底!

马耀南集合全校师生,组织起长山县第一支抗日武装。不过,由于当时国民党官员都弃城逃跑了,这支抗日武装只有三条枪,经费也极其困难。无奈之下,马耀南只得回家变卖家产,最后凑了500大洋。

出门前,马耀南望着年迈的老母亲,说:“日本鬼子要灭我们的国,灭我们的族,他不让我们活,在这个国家危亡、大敌当前之时,儿子难做到忠孝两全,请母亲恕儿不孝,待打败日本鬼子再来侍奉您老人家。

1937年12月,在地下党员的协助下,马耀南领导了著名的黑铁山起义,正式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由马耀南出任司令,而他的副司令,就是后来的开国中将廖荣标。

马耀南在长山县声望很高,当地百姓、开明乡绅听说马耀南起义后,都纷纷慷慨解囊,群众也自发组织,为抗日武装运送粮食、被服,甚至连原来长山县的保安大队,也被长山中学师生的抗日热情所打动,主动来投靠马耀南。

第五军在马耀南和廖荣标的指挥下,在长山、邹平、章丘、淄川等县频频出击,屡战屡胜,消灭了大量日伪军,半年时间就发展到了5000多人,将整个鲁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第五军下边有七个支队,其中第一支队司令是马耀南的三弟马天民,第七支队司令是马耀南的二弟马晓云。马家一家出了三个司令,被当地百姓称为“一马三司令”。

不过,令人痛惜的是,马耀南等三兄弟都牺牲在了抗日的战场上。

1939年6月,马耀南率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指挥了著名的刘家井战斗,取得了消灭日伪军八百多人的胜利。但日军为了报复,纠集了5000多人,将马耀南的部队包围,马耀南在率部突围途中,不幸遭到日军伏击,与敌肉搏后壮烈殉国,年仅37岁。

4个月后,由于叛徒出卖,第三支队独立营营长马天民也牺牲了。

1944年8月10日,时任八路军渤海军区第六军分区副司令的马晓云,也在指挥战斗时不幸牺牲。

建国后,徐向前元帅亲自为马耀南三兄弟的墓题词——“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烈士永垂不朽”。

2014年9月,中央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马耀南即名列其中。

历史客栈作者:威廷根施坦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