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華陽礁首任礁長回憶當年南沙的艱苦生活,揭祕不爲人知的往事!

在我們的印象裏,南海應該是這樣的:無邊無際的大海,海是那麼清,天是那麼藍。

今天,你看到的南海島礁是這樣的,屹立在海中,有機場,有艦船,有士兵守衛。

可是,你曾知道,當年我們是如何守礁的嗎?近日,在國內某個節目中,礁長邵建民回憶了當年的艱苦歲月。邵建民,是華陽礁首任礁長,還先後在南薰礁、渚碧礁任礁長,在南沙島礁上度過了422個日日夜夜。是爲數不多的守過一、二、三代高腳屋的陸戰隊員之一。

出發前的動員會,首批開赴南沙的陸戰隊員都剃了光頭,

整裝待發——南沙,我來了!

戰友歡送

歡送首批陸戰隊員開赴南沙

華陽礁首任礁長卲建民

所謂礁石,也就是高出海蝕平臺的海蝕殘留體,面積很小很小,漲潮時基本上礁石都在水面下,只有退潮時部分礁石會露出水面。當年我們爲了宣誓主權,就在礁石上修建了高腳屋。

華陽礁礁長邵建民回憶,他從基地出發直到抵達華陽礁一共換乘了6艘軍艦。當時南海艦隊的主力艦船才一千多噸。反觀現在海軍列裝了先進的航母、核潛艇,礁長感慨萬千。

1988年初,我軍在南沙海域礁盤上建設第一代高腳屋。當年的高腳屋,爲了不被上升的潮水淹沒,爲了最大限度地延伸視野,四根竹竿支撐起幾片篾席幾張油布,組成了南沙著名的高腳屋,這是我軍最簡陋的營房。

守礁初期換班補給物資都靠官兵肩扛手提。高腳屋面積只有10平方米,高腳屋中沒有電燈電話,海上補給能力有限,官兵們很少能喫到新鮮蔬菜、食品,條件非常艱苦,官兵們形象地稱之爲“海上貓耳洞”。

當時邵建民每天的工作就是早晨起來記錄一天的事情,由於高腳屋實在太小,只能趴在屋頂,拿着望遠鏡眺望四周,當時最大的樂趣就是抓魚,逮海鮮了,每當夜晚來臨,就顯得格外孤獨,周邊一片漆黑,只有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不僅如此,守礁隊員們還飽受細菌與缺水的折磨。多數隊員都患上了“爛襠”症。在這種極度封閉的環境中,人真的很容易精神病,每當戰士們情緒不對的時候,邵建民就組織一些活動,比如唱歌,講故事,開黨員會議等等。

有時候連主權界碑都淹沒在水中,戰士們只能站在水裏宣示主權。

如今,我們的礁早已變成了島,高腳屋也從第一代經歷了第三代,如今這種簡單的營房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一茬又一茬的南沙衛士, 一批又一批守礁(島)官兵依然奮戰在祖國領土的最前沿。

那是一片“主權之海、命脈之海”,他們像鋼釘一樣牢牢地鉚在礁盤上,用“生命爲祖國綻放”的赤子之心在守衛。

首批守礁戰士凱旋歸來

凱旋歸來

如今的華陽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