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他竟然是个天使!

1985年,德国著名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出版了一部作品,连续几年高踞德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名,已被翻译成二十七种文字。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旷世奇才谋杀26个少女的故事。

这似乎是一部充满血腥和罪恶的作品,然而,不是我们理解的惊悚悬疑题材,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一直以来被忽视的人类感官,用充满寓意的手法,一步一步撕开人性的面具。

为此,作者创造了这个天才——格雷诺耶。

他天生对气味敏感,可以辨别超出人类已知的不同气味,而且,他对气味的迷恋到了一种病态。

如果说气味这个词,跟人类相去甚远,但是,迷恋,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思维。

欲望、罪恶、毁灭,往往都是迷恋导致的。

帕特里克在书中说:

“人可以在伟大之前、恐惧之前、在美之前闭上眼睛,可以不倾听美妙的旋律或诱骗的言词,却不能逃避味道,因为味道和呼吸同在,人呼吸的时候,味道就同时渗透进去了,人若是要活下去就无法拒绝味道,味道直接渗进人心,鲜明地决定人的癖好,藐视和厌恶的事情,决定欲、爱、恨。主宰味道的人就主宰了人的内心。”

我们所讲的七情六欲,也不过如此。

所以,这部作品,主角是格雷诺耶,他的原罪是对气味的迷恋。

而深层次的,其实是在解剖人类,解剖人性。

这部作品叫《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

1

2006年,一个叫汤姆·提克威的导演(代表着《罗拉快跑》),改编了这本书,片名还叫《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

豆瓣评分8.5分,证明着他的改编是成功的。

我在第一次看这部作品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格雷诺耶在广场被审判,他用自己研制的一瓶香水,让广场上的所有人为之倾倒,改变了原先对他“杀人犯”的认定。

大家都说,他是天使,他怎么会是杀人犯呢?

之后,这群广场上的人,在香水的作用下,开始了一场浩浩荡荡的露天群P。

这一场面充满了宗教意味,而讽刺的是,现场宣布格雷诺耶犯罪并处以死刑的,正是教会主教。

那场群P戏,主教也不能幸免。

如果说,其他的铺垫都只是旁敲侧击。

那这场戏,是通过格雷诺耶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人性的脆弱,也彻底打开了人心底最原始的欲望。

也正是这场戏,让格雷诺耶找到自己罪恶的起源。

2

格雷诺耶天生对气味敏感,当他后来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够用来描绘所感知的气味时,他开始了自己欲望之路。

与其说是欲望之路,不如说他就是欲望。

18世纪的一个炎热下午,欧洲最大的城市巴黎边上,一个充满恶臭的鱼摊上,格雷诺耶出生。

在格雷诺耶之前,他的母亲已经生了5个孩子,但都是直接扔在鱼摊下垃圾堆中。然后在黄昏后,被收拾垃圾的人,一起拖到河中。

格雷诺耶的出生,其实对应的是性欲望。

母亲怀过6个孩子,但她不曾想过孩子的成长,对她来说,孩子的到来只是意外。

在那个充满恶臭肮脏的世界,大家能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满足,母亲在寻求了自身的刺激之后,是不曾对家庭有过奢望。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格雷诺耶的生命力异常顽强。

一声啼哭暴露了母亲想要抛弃孩子的企图,好事者一拥而上,一位妇女指着母亲脱口而出:她要谋杀自己的孩子。

于是把母亲送上了绞刑架。

为何是性欲望?

母亲即将临盆,却还要在鱼摊前工作。当她被送上绞刑架,没有男人过来解救她,或者为她求情。

这说明母亲并没有一个稳定的家,她的生活处于放纵的性之间。这也造成了她并不想要孩子,每次生下来,都是扔在垃圾堆里自生自灭。

性欲望有何不妥?

其实没什么不妥,性是人最原始的欲望,也是人类甚至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刀耕火种的时代,性只是功能化需求,到了文明累积的时代,性开始被赋予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这就像广场上的那群审判者一样,在格雷诺耶出现之前,恶狠狠的骂出所有难听的话语,他们代表着道德的制高点,仿佛此刻,每个人都没有欲望一样。

然而,最终却被香水迷惑,直接用性来愉悦自己。

只是,18世纪的欧洲,文明累积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

即使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巴黎,城市内和城市外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样。

城内的人,享受皮革,为香水倾倒。

他们追求香味,但往往不是感官上的刺激,而是人人为之追求的身份的象征。

而,城外的人,生活在恶臭当中,疾病、迫害、死亡等等,是他们的常态。

因此,格雷诺耶的母亲,甚至更多城外的人,他们对性的需求,仅仅只是满足枯燥乏味而且毫无希望的人生一丝解脱的享受。

母亲被绞死以后,格雷诺耶被送到孤儿院,一直到13岁。之后因为孤儿院再没有地方给他住了,院长就把他卖给了制皮匠。工作几年之后,有了和制皮匠一起进城送皮革的机会,并最终找到了一个落魄的香水制造商。

这一个过程,其实是格雷诺耶从城外一步一步走向城内的过程。其实,也是格雷诺耶见证人对财富的欲望的过程。

格雷诺耶在孤儿院的时候,对气味的积累已经超过了自己知识的储备,为此,当孤儿院院长把他卖给制皮匠的时候,他是很高兴的。

在制皮匠这里,格雷诺耶总是最努力的,做事也是最细心的。因为,他想要得到机会进城,去见识更多的气味。

这一愿望最终达成。

在给老板送皮革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个香水制造商,在他的帮助下,调出来当时巴黎最知名最受热捧的香水。

同时,也是在他的帮助下,对香水进行改良,最终把香水老板即将倒闭的店,拯救回来。

为了抓住这个财富宝石,香水老板把格雷诺耶从制皮匠那里买了回来。

也正是在这里,格雷诺耶开始学习正规的香水配方和专业知识,同时,他有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念头:

保存气味。

3

有意思的是,和格雷诺耶的母亲一样,他后来遇到的那三个人,都在自己刚刚离开的时候,死于非命。

孤儿院院长因为卖掉格雷诺耶,获利十个硬币,却在回去的路上被小混混割喉,抢走了硬币。

制皮匠收了香水制造商50个硬币,卖掉了格雷诺耶,却在路边喝酒被马车带到了河里淹死了。

而香水制造商,在极力榨取了格雷诺耶的香水配方,在城里名利双收之后,因为送格雷诺耶去格拉斯学习油脂离析术用来保存气味,当晚死于房屋坍塌。

他们三者的死,都极具戏剧性。

但都是因为对财富的迷恋。

从十个硬币,到50个硬币,再到名利双收。

格雷诺耶其实就是他们的欲望,当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也就是覆灭的时候。

所以,他们三者的死,其实是欲望的报复。

这也是作品对人性的隐喻。

当然,除了人性,还有一层意味。

那就是随着文明的递进,人会对欲望进行包装。

孤儿院院长,是最底层的欲望,代表着最直接的生存。

所以,她只需要把人养大,然后进行交易。

她的死也最残酷,直接被割喉。这是原始社会的处理方式。

到了制皮匠,他有了自己的生意,也有进城的机会。

所以,在这里,格雷诺耶可以依靠劳动获得活下去的尊严,而制皮匠对他的压榨,也是通过劳动的形式,进行价值提取。

他的死,相对来说要人性化一点,在路边因为马车意外死亡。

最后是香水制造商,他作为城里利益阶层,衣着光鲜,有自己的地位,他对财富的渴望,其实是欲壑难填。

但是,当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时,人就会习惯性的抛弃野蛮的做法。

不会像孤儿院那样赤裸裸的进行奴隶交易,也不会像制皮匠那样用低效的手段,榨取少量的价值。

他会教格雷诺耶学习香水知识,通过他的付出,自己只需要坐享其成。

因此,他与格雷诺耶的相处要显得温和,这是文明社会赋予的社会表象,懂得把欲望掩藏。

当最后香水制造商赚得盆满钵满,格雷诺耶离开之前,还要他留下不少于100种香水配方时,欲望大厦坍塌了。

相对来说,他死得最体面。

可以说,格雷诺耶是最扫把星的角色了。

但是,正如之前所说,他其实就是人心中的欲望,他所经历的那些人,不是死于格雷诺耶的拖累,而是死于自己无尽的欲望。

4

格雷诺耶的成长,表面上是对气味越来越丰富的积累,其实也是人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逐渐不能自拔,甚至迷失自己的过程。

而促使他最终走上谋杀的道路,其实是一个少女的意外死亡。

和其他人死于意外不同,这个巴黎城中的少女,拥有着不同的味道。

她也不像其他人那样,充满对财富的迷恋,她会给路边穷人赠送水果。

这大概是格雷诺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美好的角色,而化身为气味,成了让他一直无法忘怀的念想。

可是,这种念想因为他的失误,最终消散。

少女身上的味道,在她死去之后,渐渐地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格雷诺耶第一次有了想要保存气味的念头。

他向香水制造商求教,用蒸馏的方法,却无法长久保存味道。

在香水制造商的推荐下,他来到格拉斯,一个远离巴黎的地方,学习纯正的香水工艺——油脂离析术。

而在去格拉斯的路上,他路过一个山洞,在这里,没有任何气味,他彻底摆脱了社会的喧闹与繁杂,有那么一瞬间,他开始放弃自己想要保存气味的念头。

但是,在这之后,他也开始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气味,于这个世界而言,其实自己就是不存在。

这当然只是一种说辞,当人追寻欲望的过程中,有时候觉得满足,或者已经打算放弃的时候,总会产生一些莫名的念头。

然后,当自己找到新的方向之后,会变得更加疯狂。

格雷诺耶的疯狂在于,他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为此,他要制作出一瓶让全世界羡慕的香水。

也正是在去格拉斯的路上,他遇到了大财主的女儿萝拉。

和巴黎城中的那个少女一样,萝拉的气味,也让他迷恋,甚至想要将这种气味一直保存下去。

这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

正是这种疯狂的念头,格雷诺耶开始了在格拉斯城中屠杀13名少年的行为。

相比巴黎城的恶臭,格拉斯充满阳光,满目的花香,自由的人们,这里不仅是香水的天堂,更是不见巴黎城中对欲望明目张胆的追寻。

这里有的,只是对爱的渴望。

摘花女郎和男人之间的调情,作坊老板娘和老板之间的做爱,侯爵对萝拉的求爱等等。

格拉斯像是一个乌托邦,这里脱离了巴黎城外的肮脏,也抛弃了巴黎城中的虚荣,这里的人衣食富足,每个人似乎都充满着对精神的追求。

在他们眼中,似乎只有爱。

也是因为爱,让他们把欲望贬得一文不值,让他们不相信罪恶。

这不是褒义词。

相反,是他们在形成一定社会地位之后,对罪恶的无所适从。

人在从刀耕火种衣不蔽体,到锦衣华服人心向善的过程中,不是一步一步抛弃邪恶与欲望,而是大家逐渐形成了社会约束力与道德公约,并反向约束个人。

这是一种自我催眠,但是这种催眠很有效,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必要手段。

然而,既然欲望与邪恶是无法根治,那维护社会文明成果的团体,如警察,就也必不可少。

只是,在巴黎城内外,罪恶大于社会道德成为文明公约,而在格拉斯,精神麻痹,又让文明公约成了笑话。

当格雷诺耶在城中大肆杀人的时候,一群公知豪绅,首先考虑的不是借助警队,而是相信教会。

却不曾想,教会的修女也不例外。

也正是格雷诺耶的屠杀行为,让格拉斯文明的面具也被扯了下来。

一群上层人士围在一起,讨论的是如何不让自己的女儿成为下一个被害者。

而另一群既得利益者,考虑的是如何不让生意受到影响。

当他们得知有一个疑犯被逮捕,并且交代了格拉斯的犯罪情况之后,二话不说给他定了罪。

全然不考虑,这个人的供词跟格拉斯罪案情况差异极大。当权者的目的,只是为了消除社会影响。

最后广场上的那场戏,曾经文明的居民,嘴里诅咒着格雷诺耶的罪行,就像对别人的罪恶嗤之以鼻。

谁也不曾想过,这种念头可能就是自己内心被掩盖的欲望。

所有道貌岸然的人,在格雷诺耶的香水作用下,对他臣服,奉他为天使。

5

之前有写过一篇文章,说奉俊昊的新片《寄生虫》有点过誉了。

很多网友回复我说,是我过度解读了,人家确实是神片。

神不神我不评价,奉俊昊是拍过优秀的电影,即使是《寄生虫》,其镜头语言也是值得欣赏。

但是,《寄生虫》的立意,要比他的其他作品显得浅薄。

电影的成果,就是看完之后,要么得出“哦,我想的差不多也是这样”的结论,要么就是得出“我觉得这部电影包含了多种意思,其中有一种或者几种意思我曾经思考过”的感觉。

而寄生虫其实属于前一种,他所呈现的贫富差距,其实是我们都能看见的,这并不是罪恶。

但是,在这种差距背后,是如何造成的,为何这种差距导致男主一家愤而杀人,这种心理的变化有何种反思?《寄生虫》却并没有给我们思考的空间。

而《香水》不同,前面也说过,它是一部充满寓意的作品。

不同于我们认识的香水,如今大家都把香水当成一种提升人的品质的外加属性,也算得上是一种社会标签。

文明社会,我们脱离了野蛮,逐渐掩盖欲望,并给欲望赋予了羞耻的属性。

于是,我们都迫不及待地让自己更加适合这个文明社会。

但,人性,并不是跟随社会变化而逐渐变得美好的,社会也正是因为欲望,而不断发展的。

《香水》这本书也好,这部电影也好,最大的意义,就是以香水的名义,通过气味,勾勒出了人性最原始的丑恶。

即使我们通过再多的香味掩盖,也无法让罪恶消失。

相反,我们只会被这香味迷惑。

其实气味的运用,在《寄生虫》也有,但是,片子却直勾勾的把气味和贫穷挂钩,并且一次又一次地通过主角说出来。

以此用来表现贫富阶级冲突,显得苍白无力。

6

格雷诺耶在追寻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他其实是不清楚自己的罪恶。

正如第一次失手杀死巴黎城中的少女,他的第一反应,是去贪婪的吸收少女身上的气味。

那个时候的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何那么在意少女身上的气味,当他意识到,自己可以辨别气味,却无法让气味保留的时候,他开始铤而走险。

格拉斯城中13名少女的死亡,她们来自不同的职业,受过的教育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各不相同。

而这构成了格雷诺耶的旷世神作,一瓶足以让世人改变思想的香水的原料。

仅仅双胞胎所提炼的香水,就能让格雷诺耶暴躁的老板变得温顺有礼。

那么,最终这瓶香水,代表的正是人类所有最原始的欲望。

从一开始掩盖自身欲望,到最终毫无顾忌展现欲望,香水,就这样撕开了人性。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