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2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上揭晓的第2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宣布李易峰和迪丽热巴同时获得“最具人气演员奖”和“观众喜爱的演员奖”双奖后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不少网友质疑两人的演技是否撑得起金鹰奖这个金杯,甚至不乏评论说金鹰奖已经“水流成河”了,更有人称其获奖为“流量的胜利”。

金鹰奖是唯一一个国家级的以观众投票为主评选产生的电视艺术大奖。各奖项的候选人从投票推选出的候选提名电视剧中产生,所有进入候选提名电视剧的演员均有资格参与评选。

虽然迪丽热巴和李易峰在金鹰奖官方网站上的得票数遥遥领先,但之所以引起这么大争议,还是因为两人演技没有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且两人获奖的题名作品也有待商榷(《漂亮的李慧珍》豆瓣评分现已跌至3.5分),同时与之一起提名的演员作品演技则更具说服力。

不谈此次获奖人选的争议,金鹰奖虽一直位列电视三大奖之一,但其受重视成程度却不如飞天、白玉兰,一直以来也是争议颇多。

金鹰节众多奖项中最具重量的是“水晶杯”和“金杯”,“水晶杯”指“最具人气演员奖”,获奖结果完全由投票决定;“金杯”指“观众喜爱的演员奖”,即“金鹰奖”,综合评委意见和投票结果评定。公众普遍认为“水晶杯”代表人气,“金杯”代表专业性。但“金杯”往往在颁奖典礼中途颁发,在历届金鹰节中受关注程度远不如最后压轴的“水晶杯”,这就导致主办方面临着如何抉择专业性和人气的难题。

奖项提名给一些流量大、关注度高的明星,可以让观众们踊跃地参与投票,让节目获取最大关注和利益,但又可能会因粉丝投票的不可抗力导致实力派演员败走金鹰节,使得金鹰奖失去业界权威与专业性。

2010年,因为《一起去看流星雨》而爆红的偶像派明星郑爽,年仅19岁就获得了金鹰奖提名。在广大粉丝的投票支持下,郑爽在“金鹰节人气奖”的投票中,一路遥遥领先于其他几位实力派女演员。但最终,金鹰节主办方将这个奖颁发给了“后期票数反超”的实力派演员海清。

(近六届“观众喜爱的演员奖”)

(近六届“最具人气演员奖”)

2018年金鹰节,流量明星迪丽热巴和李易峰捧得双杯。

金鹰奖价值取向转变背后反映的或许正是当下娱乐圈存在的问题:流量当道,虚化浮躁之风盛行,明星“轧戏”(明星在同一时间段接了不止一部剧,在多个剧组间奔波的情况)、使用“文替”(为加快拍戏进度,经常A、B两个组同时拍,文替替主演拍全景戏或有背影的戏)等现象屡见不鲜,那些真正用心演戏、磨炼演技的好演员关注度却较低。

对此,观众们早有微词,批评之声不断。“流量当道”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呢?最根本的,还是市场机制。

大IP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开发制作已然陷入了演员卡司成本和制作拍摄成本之间的博弈 。为了博得关注,影视制作方会邀请自带话题与粉丝的流量明星,如此必然会造成演员卡司成本增加,从而挤压线下制作成本。所以市场上才会有诸多制作“五毛”、演技“呵呵”的所谓“大IP剧”。大资本时代,出品方为抢占市场先机,此种趋势将会愈演愈烈。

回到演员自身,演技可能只是基本价的参考,热度和流量才是最高价的衡量标准。流量明星这种行业Bug之所以会存在,本质上其实是资本运作在一个风险不可控的复杂市场中的择优选择——这么多的钱,买的是“演艺明星”的粉丝转化率,而非其专业技能。

存在即合理,“流量明星”确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但如果一个时代,只剩下“流量明星”与其参演的影视作品,实力派钱名双失,这又是谁的悲哀?是演员的悲哀,观众的悲哀还是行业的悲哀?

当下来看,流量确实获得了“胜利”,即便为人诟病。

但,流量能“胜利”多久?你说呢。

本文由“大学新闻”与南京大学新记者 联合首发

文字 | 欧青妮

责编 | 张诗童 彭雅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