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务院第六督查组真开了对建筑工程企业、注册人员、中介机构等的明察暗访,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督查组发现,在建筑工程领域包括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在内的多种执业资格注册人员长期普遍存在“挂证”现象,对工程质量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亟待从根本上下大力气研究破解。切实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斩断挂证背后的利益链条,形成“个人违法行业禁入,企业违法危及生存”的震慑效应。

提起“挂证”,小伙伴们早已见怪不怪。证书挂靠目前已成长为建筑行业内一条利益巨大的“灰色产业链”,作为建设主管部门重点打击的违规行为之一。虽然每隔一段时间住建部都会公布一批违规挂证被清理的人员名单,但仍然挡不住前赴后继的“挂证”者,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利益驱使,“挂证”人不用实际劳动即可获得高额回报,租证企业则解决了用证难题,同时节省了工资开支;

风险太小,“挂证”一旦被发现无非就是取消证书、撤销资质、罚款等行政处罚,根本起不到严厉的警示作用;

行业默许,“挂证”在业内有着很高的认可度,不少人反而以“挂证”为荣,这也助长了行业“挂证”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针对愈演愈烈的挂证乱象,最强“国家队”出手了。近日,国务院第六督查组真开了对建筑工程企业、注册人员、中介机构等的明察暗访,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督查组发现,在建筑工程领域包括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在内的多种执业资格注册人员长期普遍存在“挂证”现象,对工程质量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亟待从根本上下大力气研究破解。

督查组根据调查估算,“挂证”所带来的市场交易额每年至少有几十亿乃至上百亿元!不少企业负责人毫不讳言道,“挂证”已基本成为业内公开的潜规则,上面根本就查不清楚、管不过来。

来听听网友们的观点:

某企业主:现在申报资质、投标都要求很高的持证人员,我们企业规模根本负担不起这么些人,选择“挂证”一年节省的资金有二三十万,还你怎么选?

某企业分公司负责人:我们分公司本来实力就不大,总公司让我们自己解决投标用的证书,内部的人又考不上,我们没办法才选择了雇证。

某“挂证”人员:我比较喜欢考证,以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专业实力,后来了解“挂证”后得知暂时用不上的证书还能还钱,何乐而不为?现在我是看哪些证书值钱就考哪一个。

某国企人员:我们作为国企对证书的要求很严,证书必须放到本单位,可是同样的证书挂到私企一年将近十万,如果不是无奈我早就挂出去了。

所以,从网友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挂证”有需求、有市场、有利益,这才是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就算如此,我们也绝不能放任“挂证”行为的生长,因为证书挂靠给建设工程项目所带来的危害极大。

“挂证”在投标阶段即已发生,“先造假,再造房”,源头上已经给工程建设管理和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

文件上一个人,现场却是另外一个人,迎检时才将本尊拉来应付一下,实际管理人员的素质堪忧;

不够专业的管理是工程事故和工程质量不过关的主要原因。

针对“挂靠”乱象,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挂证”现象的清理整顿力度,并通过社保联网等手段从源头上掐断“挂证”的可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监管手段有限,处罚力度较轻,难以形成有效震慑,“挂证”现象仍屡禁不止。

对此,督查组给出了整治建议

相关部门尽快对全国范围的违法“挂证”乱象进行彻查,对违法中介机构进行清理整顿;

切实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斩断挂证背后的利益链条,形成“个人违法行业禁入,企业违法危及生存”的震慑效应;

加快推进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应用,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

完善相关制度规定,从根本上消除违法行为的政策空隙。

“挂证”作为市场不健全条件下的畸形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客观需求和利益纠葛,从源头上解决斩断利益是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