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最不愿意挪窝的,应该就是梅山人了吧。倒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骨子里就带着“上海人的骄傲”。

所长有一位朋友就住在梅山,上班的地方却在龙蟠中路。

每天早晨坐公交,转一趟车,32站,冒着宁芜铁路火车挡道的风险,1个小时52分钟到公司。

在他看来,受不了就应该换工作,搬家是不可能搬家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搬家。

的确,作为梅山人,有一种特殊的归属感,不是对南京,而是对上海。

是的,尽管户籍早已落在南京,但梅山人更像是生活在南京的上海人,活动在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不搭理板桥,也不稀罕河西。

所长带着好奇,深入了解了梅山以及梅山人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一种末代侠客般的悲欢离合。

数十年的光辉岁月,梅山人和“9424”密不可分。“9424”也就是梅山钢铁集团,就像是梅山的一个标签。

放到现在说,梅山人就是家里有矿的那种。事实证明,当年的梅山确实罩着全南京人,没有天然气的年代里,梅山满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煤气。

外行人看梅山,以为这里只是“9424”,所长只能说一句:“你知道的还是太少了!”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跟着153路,一路风驰电掣,穿过油坊桥、西善桥和板桥,就到了藏在南京城边缘的梅山。

其实你错了,153路贯穿了梅山的两端。

梅山其实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在板桥附近的梅山钢铁集团总部,另一部分是在西善桥附近的矿山区域。梅山人把这两个地方用“公司”和“矿部”区分开来,两个地方中间隔了10几公里,却都是梅山土著。

由于相隔甚远,以至于每每有人提起梅山时就会有尴尬的场景发生。

你说梅山是9424吧,也不能算错,但这就会引发住在矿部的梅山人的不满;你要说梅山是有矿的副井区吧,也有道理,但又缺了宝钢梅山的灵魂。

所以,飞沙走石的“公司”和依着秦淮新河的“矿部”,加起来才是完整的梅山。

梅山和南京的脱节,持续至今。

由于交通的不方便,梅山人通常管去城里和新街口,都叫“去南京玩”。他们虽然地理位置上南京人,但问起南京什么地方好玩什么地方好吃,可能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所长不禁回想起第一次和这位朋友见面时的场景,那是一个温暖的午后,几个朋友因为一些南京历史遗留问题而争执,我们想起了他。可是他一句话就堵住了我们的嘴:“不要问我,我是上海人,不是南京人。”

想来也是,进梅山的路这么曲折,换做我我也不愿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进梅山总共有两条路,一条是隔着宁芜铁路的205国道,另一条就是从三江学院过来的陇西路。

路窄、车多是两条路的通病,偶尔碰上火车挡道,那就是相当糟心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梅山人是不愿意出去的。

据朋友回忆,当时想进城,要么走上一段路去205国道坐公交车,要么托小车班认识的朋友坐公家的小车。逢年过节,厂里会有大巴车队送梅山人回上海探亲。

交通的不便捷,大大降低了他对南京光怪陆离生活的渴望。

现在从河西万达、小行、油坊桥开往“9424”的公交线路多了起来,也逐渐接上了地铁,在公交车上颠两个小时进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而另一边的“矿部”,那里距离开通第一班公交车也已经过去15年了。

公共交通环境有所改变,但终归不是那么方便,所以班车、私家车和步行,仍然是主要交通工具。路况不好,也导致共享单车在这里不受欢迎。

直到出行相当方便的今天,走在梅山的马路上,出租车的数量远远小于黑车电动小三轮。所长敢断言,在买车的问题上,梅山人永远都会举双手赞成。

为什么说梅山是小上海?和他们接受的教育是有关的。

梅山归属上海宝钢集团,作为一个国有矿场,自然会配齐从小到大的一切教育需求。他们的教材是上海教材,中高考参加的也是上海的,分数线自然也归上海管。

梅山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是一条龙式的,从幼儿园到高中同学都是同一批。但只有梅山人才知道,学校和学校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从梅山一小升到一中的,都是公司的孩子;从二小升到二中的,都是矿部的孩子。从2008年开始,公司那边的学校已经开始和南京接轨了。

矿部这边,直到今天,虽然名字里关于上海的元素被摘掉了,但除了小学,别的依然还是保留着上海的权利。

所长很疑惑,户籍是南京的,究竟怎么才能参加上海高考。“只要父母有一方在集团任意单位任职,就可以。”

13年参加高考的他,翻开了那年的会考成绩单:14门学科,两个D,三个C,却考上了南京的“双一流”大学。

朋友说起这时,明显地松了口气。最后,他感谢了自己的父母,感谢他们在梅山工作。

梅山变成“小上海”,是从第一批随厂迁来的上海人开始的,虽然现在已经被南京同化的差不多了,但父母辈关于上海的生活习性和记忆,一直被封存。

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梅山人对于自己是南京人的身份,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认同感。直到今天,走在路上,还能听到老人说出一两句上海话。

计划经济给梅山配齐了所有“装备”:小区、农贸市场、医院、学校、食堂,甚至铁路,只要公司那边有,矿部这边也一定有。

即使南京城发展日新月异,梅山保持着工业时代淳朴的本色。

集团这边的梅山,明显发达多了,不仅有自己的商场,就连医院也是总部,更别说现在焕然一新的集团大门。

走过令人烦恼的宁芜铁路,拐进康健路的老式旋转门,你就进入梅山生活区的领地了。

生活区里的建筑大多以低矮的小楼为主,最高不会超过6层,老式的玻璃窗一下拉回记忆到20年前。

住宅楼以颜色来划分时间先后,小朋友们也会因为房子的颜色,划分不同的阵营。

小区门口的小卖铺还保留着数十年前的模样。

朝着东北方向,穿过发展中的板桥和岱山大约十几公里,就到了工业风年代感十足的矿部。

马路很窄,两车并行刚刚好,

人行道上,穿着工作服的阿姨悠闲地走着,

头顶是遮天蔽日的梧桐,陪着梅山人一起长大。

因为是工业区,长年累月的灰尘堆积,给这里打上了一层滤镜。

小区门口的广场上,已经退休的老一辈梅山人正坐着晒太阳、下棋。

跨过秦淮新河,站在梅山桥上,往东看是老城南,往西看是新河西,梅山夹在中间像南京城市发展的一块胎记,突兀却已经融入骨血。

下午1点53分,在矿部工作的叔叔阿姨们,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手上拎着水杯,三三两两从小区里走出来。

无论南京的发展有多么迅速,梅山的人永远保持着他们的节奏。这里是上海的属性,却又是南京的气质。

梅山是特别的吗?它是。

虽然只是南京众多板块中的一个,却拥有一个宝钢。很长一段时间里,南京人的日常生活必需依靠它。

梅山人是特别的吗?他们是。

他们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骨子里有着上海人的优越感。随着时代洪流举家迁到南京城的边缘,融不进南京,被南京人排挤,他们高傲又可怜。

好在他们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冰冷的烟囱、管道、火车,连接了梅山的人情冷暖。

梅山在衰老,梅山不美丽,梅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归属感已经是它全部的意义。

•EN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