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秘》 金平摄影

《喜马拉雅·七千米之上》 金平摄影

记者10月22日从中国摄影家协会获悉,经过为期一周的公示,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人选日前最终确定,四川摄影师金平凭借《喜马拉雅·七千米之上》与《濮秘》两组作品,成为本届金像奖“艺术摄影类”8位获奖者之一。继2016年杨麾、郭际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后,我省摄影师再度斩获这一中国摄影最高奖。

《濮秘》 金平摄影

《喜马拉雅·七千米之上》的拍摄开始于2009年。近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地球上的冰川正逐渐消失。从2009年至2014年,金平11次深入喜马拉雅山区,登上多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山冰川,用大画幅相机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录。

《喜马拉雅·七千米之上》 金平摄影

央视纪录频道出品的系列纪录片《疯狂摄影师》,拍摄记录下2014年金平在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的最后一次拍摄。片中,金平及其团队每天都要面对无比艰苦的拍摄环境:路遇冰舌后就地安营扎寨,牦牛濒临虚脱而“罢工”,系上安全绳进入冰洞取景等都是家常便饭。金平使用的超大画幅相机,仅机身就重达10多公斤,几年时间里他总共拍摄了800多张胶片,其中令他满意的作品还不到80张。

四川摄影师金平

如此“疯狂”之举,并非金平心血来潮。从事摄影创作以来,金平一直试图在摄影工艺和语言上有所创新,而冰川的体积感、空间感和拍摄难度恰巧提供了探索的可能。采用古老的蓝晒工艺,金平以丝绸作为相纸,呈现了冰川动人的蓝色影像。

《濮秘》 金平摄影

《濮秘》则是金平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人文的影像记录。金平与云南因摄影和茶而结缘,如今几乎每年,他都会在游人罕至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待上一段时间,用充满手工味道的大画幅摄影,记录那些同样执着于手工的少数民族艺人。

傣纸工艺已有800多年历史,以构树皮为原料,经熬煮、清洗、捶打等步骤手工制成。金平最初托人买回纸样,测试后觉得可以作为相纸,便亲自跑到云南耿马芒团寨订购。类似的传统手工技艺,在金平的云南影像中还有不少。“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巍山采用苍山上的蓼蓝、板蓝根、艾蒿等植物的蓝靛溶液为燃料,制作时用线将白布缚住放入染缸,每浸染一次颜色就加深一层,最后取出晾干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

《喜马拉雅·七千米之上》 金平摄影

今年初春,金平在云南文山一带拍摄,意外发现保留了大量传统建筑,以及织布、刺绣、编线等传统技艺的板江村。短短几个月时间里,金平4次走进板江村,借助个人文化品牌,采用当地织布、刺绣等工艺,设计、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服饰。他也在发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希望帮助板江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建立“大师工作室”,吸引高校师生、学者、艺术家等前来取经,同时还能让村民居家就业、传承文化。

金平觉得,不少传统技艺或者正走向消亡,或者面临边缘化的窘境,“我们需要重新唤醒这些技艺,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这也是他自己的使命所在。(川报观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