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海峡频道10月22日讯 为认真贯彻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目标”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日前,由中央、省、市级12家媒体组成的主题巡回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泉州,通过实地走访寻找“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目标”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亲身体验“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

泉州“工业走廊”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激发区域活力,产业升级点亮转型篇章。在推动高质量实现赶超目标中,鲤城区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大力培育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企业,推动火炬电子、七星电气等3家企业获得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不断破除现状发展困境,走出了老城区发展的新路径。

位于鲤城区的米亚索乐装备集成(福建)有限公司,开发的新一代薄膜新材料铜铟镓(CIGS)靶材,填补了国内的产业空白,打破对进口产品的依赖,有助于加快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技术产业化。

工作人员在展示充电背包

“薄膜电池组件厚度和纸张差不多,跟手机大企业新开发的柔性屏一样可以折弯。它也就可以‘贴’在好多地方作为电源,比如无人机、太阳能汽车、建筑物等;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却没注意到的共享单车后轮挡泥板,相关的开锁及GPS定位等,其电源就靠它。”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万捷博士介绍,公司主要负责靶材的生产,通过物理加工的方法,把高纯度的铜、铟、镓三种金属涂覆在不锈钢管上,经过车床高精度加工成型。今年6月27日,泉州靶材中心已完成了首个靶材生产订单的交付出货。

据了解,今年1—8月,泉州市鲤城区完成工业增加值74.16亿元,比增10.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工业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其中,纺织鞋服、机械汽配、电子信息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完成产值230.2亿元,比增11.6%。海天科技、鸿星尔克、铂阳精工等龙头企业支撑带动明显,产值超亿元企业75家,完成产值219.3亿元,比增14.7%。

今后鲤城区将狠抓重点任务的引领带动,加快实施主导产业提升行动、新动能引领行动、创新能力突破行动、城市能级跃升行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生态+”优先行动、民生福祉增进行动,加快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步伐。

第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精。洛江区坚持工业立区战略,形成了沿万虹路20公里的“工业走廊”,省级洛江经济开发区已完成开发1.2万多亩,吸引近千家优质企业入驻。近年来,洛江区致力推进占地8000多亩、总投资25.2亿元的省级智能装备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拓展优质产业发展空间,智能装备和新材料行业发展势头迅猛。

以该区的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成立于1995年,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9项,拥有国家专利48项。近年来公司相继搭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目前,公司的研发与生产实力已跻身于国内品牌十强,多种产品在国内涂料运用领域占有领先地位,被业界誉为“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涂装整体解决方案的涂料专家”。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洛江区智能装备产业已连续多年实现增长20%以上。今年1—9月,洛江区智能装备行业产值77.67亿元,同比增长29.8%。此外,洛江区的石墨烯行业发展迅速,成立了石墨烯研究院,牵头制定2项国家石墨烯涂料团体标准,引进久信科技石墨烯研发生产基地。

媒体一行走进泉港兴通船务有限公司

石化筑高地 机械制造迈入高新

泉州开发区目前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6家,高新产业产值在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占比达到62.8%,平均每15家规上企业就有1家在A股或H股上市,平均“亩产”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列。在今年商务部对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的综合评价排名中,泉州开发区跃升全省第三位。

“宁愿事前检查,不可事后返工。”走进位于泉州开发区的三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醒目的标语引人关注。作为高新技术机械制造企业,该企业近年来紧抓生产质量管理,令人印象深刻。

该公司研发的“高压开关断路器导电触臂技术”是国家级高新技术火炬项目,应用于人民大会堂、三峡大坝、奥运会场馆等重大工程项目,对电气部件的精度要求极高。据公司副总经理王培农介绍,为了使产品达到精度要求,公司持续升级车间的智能化水平,“只有智慧化车间才能完成一次性生产,省去了很多环节,这样的产品精度不会偏差,达到了微米级别”。通过创新发展,企业完成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即拥有精密铸造、压铸、钣金等生产环节全套的工艺闭环,可以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得到了ABB、施耐德、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的青睐,为对方配套做零部件生产。

“未来,公司还将巩固零部件生产领域的优势,并加大研发投入,向专业制造成套电气设备迈进。同时,站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战略高位,依托自身的工业基础,进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领域”王培农表示,去年公司已开始生产成套电气设备,新能源充电桩也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而作为泉州市“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目标”的重要板块,近年来,泉港区致力“石化筑高地”,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从链条延伸向构建集产业链、价值链、科技链、循环链“四链一体”的“石化产业生态圈”迈进,打造石化经济升级版。

位于泉港区的泉港兴通船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国内沿海及长江下游珠江水系各港口间成品油、化学品运输业务,是福建省三大航运领军企业之一。公司目前拥有千吨级一级油船/化学品船9艘,在建船舶2艘(吨位范围:从3800吨至12000载重吨),总运力达五万多载重吨。截止至今共通过大石油检查54艘次。近年来,公司还基于“互联网+航运产业链”发展思路,建立了一站式智慧港航综合服务的业务结构,不断完善港航发展生态链。

同样位于泉港区的福建钟山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钟化),2016年8月一期项目建成投产以来,每年可生产表面活性剂及炼化助剂产品10万吨。公司不仅具有领先的生产技术和主要原料稳定供应的优势,而且产品尤其是减水剂大单体系列填补了福建及周边地区市场空白。目前,公司正开展二期项目的建设工作,将进一步扩大产能,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同时也为当地增加就业岗位,保证企业规范化安全运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据悉,目前泉港区正加紧推进天佑劣质重油深加工、中海油服新材料生产基地等20个重大化工项目,总投资124亿元。

亿达车间吹塑机成型工艺,现在只需要一名工人

打造新型综合服务平台 建设宜居新城

丰泽作为泉州中心城区,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全省、全市发展大局,突出“双创引领、转型攻坚、聚力跨越”工作主线,以促进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高新技术孵化及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人才”和“技术”为两大抓手,致力于打造人才、信息、技术汇聚的新型综合服务平台。

“华创园在‘协同创新中心+众创空间+华创孵化平台’的链条式孵化空间基础上,通过政策申报、产业对接、创业辅导、产业基金等产业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提升,提升创业成功率。同时通过举办各类运动会、联谊会、培训沙龙等社群活动,加强企业互动及产业交流,并且建设有泉州第一家人才公寓——华创国际公寓、创业大街、运动空间等人文空间,构建集吃喝玩乐学创为一体,有温度、有核心服务能力、有创业情怀的快乐社群。”负责园区运营的福建省华创启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艺辉说,园区致力于人才引进,为了让人才留得住、用得上、过得好,园区设有人才之家,为园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园区已入驻从业人员1394人中,博士27名,硕士71人,985和211院校毕业生219人。

据了解,华侨大学(丰泽)创新创业园是由丰泽区政府牵头,联合华侨大学、启达创业共同建设的新型综合服务平台。园区目前已入驻企业及机构59家,其中新材料、工业设计、环保等各类专业平台12家;科技企业33家;台侨青年创业基地1个,包含福建省石墨烯粉体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华侨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福建生物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蝌蚪生态空间、润泽智能科技、师傅邦网络等31家华大相关项目;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院(海西分院)、昆泰芯微电子、宇朔工业设计、百川环境技术等出色的企业。截至目前,园区企业共获得专利125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77项、外观设计专利25项。预计到2020年,华创园产值将突破10亿元,纳税实现5000万元以上。技术、人才、服务,溢出效应初显,将带动环华侨大学新兴产业聚集区加快形成。

参观位于台商投资区的五赫兹生物有限公司

泉州台商投资区位于泉州市中心城区东部,与泉州行政中心隔江相望。建区以来,充分发挥依山傍水,沿江拥湖,临港近城的优势,全力打造泉州市的“体制创新样板、产业发展高地、城市建设典范、幸福宜居新城”。

今年来,台商区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加快推动“一园两桥三城”建设,对海丝艺术公园亚洲园进一步进行艺术景观设计提升,加快启动金屿、百崎等两个通道前期工作。推动湖东片区、白沙片区、蓝色培育区三大城市片区的整体开发。同时,规划500亩用地建设台中产业小镇,目前一期用地已完成招商,引进5家企业。充分发挥乡贤力量,积极推动东莞台资企业转移。梳理泉州国际酒店、崴格国际学校、唯科塑膜、林巴贺发动机等重点跟踪的15个项目,集中力量全力突破。今年1-8月,共签订投资协议11个,总投资额约400亿元人民币,引进白沙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泉州国际酒店项目、葳格国际学校等重大项目,实现台湾教育类项目零的突破。此外,还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提升辖区医疗卫生水平,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等。(周晓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