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各大名校在招生时

往往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标准。

除了优秀的学术成绩,

学校还看重申请者的各种综合素质。

作为美国第一难考的大学,

哈佛大学更点名要求申请者需具备以下品质:

毅力、行动力、创新、主见、交流能力、领导力。

对这个“领导力”,哈佛大学还特别说明,

这是“为某一领域作出一定贡献的潜质”。

别小看这条小小的解释,

在哈佛,它可以具体为一句话:

Make a difference!

这是哈佛学生常常挂在嘴边,并在学术与生活中严格执行的信条。

它是一条“潜规则”,却让哈佛有为世界带来改变的力量。

我们不需要书呆子

网络上曾盛传一张照片,拍的是哈佛大学凌晨4点的图书馆。

照片里的哈佛学生在灯下苦读,让人们看到自己与哈佛的距离,也让许多人打了鸡血,奋发图强熬夜读书。

然而很快此图被证实为假,在校学生表示很少能看到这种盛况,又引发大家唏嘘。

你真以为仅靠熬夜啃书那点勤勉和领悟力,就能在拥有22,727名学生的哈佛生存?

在占地209英亩、校史382年的世界第一大学里读书的精英们,会是这种书呆子?

在哈佛,只会熬夜的书呆子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学习压力大,节奏快,假如学生没有极强的时间安排力、独立能力、心理抗压能力,而只靠熬夜学习,作息紊乱,很快便会被同龄人甩在后面。

拿上课来举例子,哈佛大学的“课后作业”常常是上课前提交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业时,面对的是老师还没讲过、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新知识。

为了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必须自己刷文献查资料。而当作业上交,老师开讲时,这节课的内容已经变成了“熟知识”,课堂效率非常高。

这种学习模式会给学生带来很大挑战,但对于这一点,学校并不想给大家减压。

而是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学习模式,在压力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和学习方法,不做书呆子,Make a difference!

也许这便能够解释,为什么哈佛大学能培养出8位美国总统、数位外国元首、62位仍在世的亿万富翁、359位罗兹奖学金获得者和242位马歇尔奖学金获得者、共赢得108枚奥运奖牌的运动健儿们。

学术全牛,通吃各个领域的哈佛表示,本校绝不出nerd。

我们只培养改变世界的人

“Make a difference”是哈佛大学的潜规则,这句名言甚至成为价值观的“洗脑”,因为老师们永远在向学生强调这句话的重要。

有人说,在参加哈佛大学面试时,总会被面试官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What difference will you bring to the world?

在挑选学生时,哈佛会首先向那些富有卓识和野心,想为世界的某个领域带来改变的申请者伸出橄榄枝。

而在校生们也努力利用一切机会,积累知识、表现自己,以实现各自“为世界带来改变”的理想。

听哈佛学生的学术讨论,会有种看一场体育比赛的惊心动魄。

能进哈佛的都不是草包,脑力和体力的快速过招,每个人都能接住对方的点子并迅速反击,这让在哈佛读书的每天都有种运动后流汗的快感,酣畅淋漓。

积极热烈的学习气氛固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让课余生活中变得不那么自然。

当每个人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来探寻一切能make a difference的可能,校园的社交活动便不再轻松有趣。

不过,哈佛大学的目标本就是为世界培养领导者,经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磨砺,学生们的毕业发展倒也符合学校预期。

当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和一份薪酬较少但能“make a difference”工作摆在哈佛毕业生面前,多数人会勇敢地选择后者。

正因如此,哈佛大学才能为我们的世界源源不断带来改变。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亲历哈佛大学的人对学校的真实评价(来自Niche):

@哈佛在校生Mike:

“校园很美,学生和教授的背景很多样,专业课程设置灵活,要求很高。在这里得到B的话,基本在美国其他大学就是A的水平了。”

@哈佛大三在读Cici:

“学习压力大,常常写不完作业,在这里上学很有挑战。”

@哈佛毕业生Victoria:

“学校学术氛围浓厚,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机会,我从教授和同学的身上学到的太多太多,而且也让我得到了一生的挚友。”

@哈佛大三在读小米粒:

“教学方式以启发学生为主,很有意思,但也很难,大牛太多。”

@哈佛新生Nikki:

“我从苏丹来,哈佛带给我的感觉非常震撼。虽然我才大一,但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只是天气有点糟糕,冬天很冷,但周边生活便利。”

@哈佛校友:

“哈佛大学声誉全世界,但并非因为大学本身,而是哈佛的学生们。哈佛仅仅是一个名字,让哈佛成为世界最棒学府之一的是学校里最优秀的这群人。”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