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米奇去哪里》讲述了一对年轻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分歧、被社会身份的捆绑、以及他们是如何用谎言、骗局甚至暴力,处理因丢掉儿子宠物老鼠米奇的一个错误举动所引发的接二连三陷入的困境。本轮《米奇去哪里》再度升级,以更为细致的表演和更准确的剧场语汇呈现文本当中那些小毛病、小心思、小算计,描写现代都市中荒谬可笑而又诡谲恐惧的家庭日常,带给观众更具冲击的观演体验。

2018年,《米奇去哪里》曾有“读剧版”和黑匣子“剧场版”两版演出,各具风格。但就观众反馈来说,“坐立难安”是两版演出同时给予观众最为突出的感受。

《米奇去哪里》无意让观众处在“谎言即将被戳破”的紧张之中,而是营造了一种日常的残酷。每个谎言观众都能有充分的缓冲时间切身体会,以至于对谎言本身失去了关注,甚至引发笑声不断,被放大至失焦的焦虑潜伏至笑声背后,等待着剧终时刻的爆发。

在走进剧场之前,你很难想象编剧如何用日常的语言,剧中角色无压力地捏造谎言来给观众以坐立难安的感受。剧中始终存在着的低效沟通与压抑的争吵频频提醒观众家庭关系的复杂与家庭成员的孤独,剧中缺席的儿子吉米赋予了观众参与其中的可能,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编剧精心营造的家庭泥潭之中。

刘天涯的本科同学,编剧温方宜说:

“这样直面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又不怨天尤人的作品,在中国大陆的戏剧舞台上并不多见。”

一个看到老鼠恨不得立刻吓昏过去的女人,为了圆自己对儿子撒的谎,将一只宠物鼠放在手上,满面笑容地冲着宠物店员,好打消他的怀疑,能让自己顺利买到这只老鼠。

这是南大艺硕剧团出品的话剧《米奇去哪里》当中颇具趣味性的一幕,生活中的荒诞性扑面而来。《米奇去哪里》讲述了一对年轻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分歧、被社会身份的捆绑、以及他们是如何用谎言、骗局甚至暴力,处理因丢掉儿子宠物老鼠米奇的一个错误举动所引发的接二连三陷入的困境。

整个故事从开头就立马陷入了一种可笑的荒诞性当中,丈夫抱怨早上能吃的早餐只有包子,妻子则埋怨丈夫不按规则摆放冰箱里的食物,随即像个小学老师一样教育丈夫(实际上这正是她的职业),一种来源于日常但又比日常更夸张的情境迅速建立。如果说这一切观众尚能接受,那么随后全剧危机源头的出现则会让观众深感可笑了。

仅仅是因为一只被丢掉的老鼠。

因为这只老鼠,儿子不能去上学,父母不能去上班,解决办法一个接一个被否决,新办法又一个接一个被提出。原本生活中琐屑的细节被无限放大,夫妻两人在彼此配合和相互指责当中产生裂隙,整件事逐渐走向失控,最终这对年轻的父母只能接受“现在,已经没有任何解决办法”的结局了。

曾看过本剧的观众在起初了解剧情梗概时,都抱着去看一场“好戏”的态度走进剧场,以至于在观剧结束后,那种“真实感”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想象。这就是“米奇”精妙的地方,用真实和细腻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极为荒诞的故事,让观众看完后很难不相信,这样的事确实夸张,但似乎真的有可能发生。就像剧本的结尾所言:

你不知道这个城市的下面会有多少的老鼠

低效的沟通以日常的对话的形式出现,冲突存在的同时确保了全剧的可笑性,让观众一路轻松地迈进编剧和导演构置的罗网当中。等到最后夫妻并排而坐,相互坦白过往的谎言并逐渐升级时,一道生活的闪电才从剧场上方凌空劈下。

观众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局外人,选择走进剧场观看“米奇”的同时,就是选择了面对生活的真实。

来吧,来勇敢一次。

《米奇去哪里》是刘天涯“家庭”双人戏系列的第三部,编剧试图描绘一对夫妻的日常生活图景,从意象的建立导入,营造悬疑风格。用情节发展推动、而并非像过去剧本中其所擅长的气氛营造,来引导人物行动。

-劇終-

刘天涯,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艺术创作研究所(剧本创作组)。台湾盗火剧团制作人、驻团编剧。所作舞台剧已于国内外演出逾百场。

本轮《米奇去哪里》再度升级,以更为细致的表演和更准确的剧场语汇呈现文本当中那些小毛病、小心思、小算计,描写现代都市中荒谬可笑而又诡谲恐惧的家庭日常,带给观众更具冲击的观演体验。

票务信息

刘畅

南京大学艺术硕士

照片由剧组提供

more:

主编:许安琪 &阿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