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晚七点半,由长江日报、九派集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袂打造的《认识武汉》通识课程第三讲在首义校区开讲,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叶青教授为同学们主讲“武汉:机遇之城”。

《认识武汉》是为了全面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的落实,在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长江日报九派新闻联合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在汉大学生对武汉的认知度。该通识课程由专题讲授和实地参观(教学实践)两部分组成,专题授课教师来自于武汉各高校、长江日报社、武汉市党史协、武汉市地方志、湖北省统计局等,其中既有武汉文史专家,又有对武汉历史、民风民俗、武汉当代发展颇有研究的学者。自2018年开课以来,《认识武汉》通识课程便在学生中获得一致好评。

《认识武汉》通识课走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在当晚的课堂上,叶青教授为同学们回望了武汉的“前世”,分别从不同时期介绍了武汉的发展。武汉的13个传说入选非遗,其中以大禹治水最为扬名;商代便有如今的“城市之根”——盘龙城,繁华一时;东周时由于“子路问津”而得名的“问津书院”,不仅使新洲区成为慈善之乡,而且奠定了武汉书香文化之根。张之洞时代的“大武汉”,武汉的工商业、教育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孙中山时期的武汉,一跃成为全国的交通和中西部贸易中心,并且已有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潜质,并曾一度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东方芝加哥”;计划经济时期的武汉,获得了来自苏联的8项工程和来自德国日本的“一米七轧机”,这对武汉的钢铁重工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四。

叶青教授在课堂展示了“公车改革、公务宾馆改革、微信微博创富”三个梦想,聚焦两会中有关武汉的热点,就“GDP应有区间”、“大量减税和企业负担养老金比率降低”、“宽带资费降低”、“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以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多方面问题展示了武汉的发展现状,并对武汉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让来武汉读书的‘新市民’能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叶青教授谈起这个课程满是期待,“我的任务就是让同学们对这个城市更了解,更热爱。”

现场座无虚席,还有慕名而来蹭课的同学,大家对武汉这座城市也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在被问到为何选择《认识武汉》这门通识课时,来自金融学院国金1801班的王子涵同学回答道:“武汉作为湖北省会,历史文明古镇,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准备日后在武汉定居的湖北人,我对武汉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同时,来到武汉后,在与一些本地的同学交谈中了解到很多武汉的著名景点和精彩故事,我愈发想深入了解武汉,了解武汉的特色小吃,武汉传统建筑等等,武汉的一切都令我无比好奇。”

《认识武汉》通识课走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选上一堂课,爱上一座城”,同学们在几十平方米的空间、每周短短的135分钟,将享受到内涵深刻的学术盛宴。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州老师表示,“我们现在不仅要把一些研究有所长的学者请来讲课,还要把学生带出去与社会相结合。这个课程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认识武汉’这四个字本身。一方面让中南大学子认识武汉、了解武汉,另一方面让武汉可以认识学校、认识学校学子,为他们提供平台和空间来展示自己的风采。”

《认识武汉》通识课自2018年开课以来,以厚重的内容、多姿多彩的形式向学生讲述武汉。在2018年的课程中,学校档案馆馆长徐警武的“中南大与武汉”、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正旺的“两岸三镇话武汉”、武汉地方志董玉梅的“改变中国的辛亥革命”、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州老师诠释武汉精神、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武汉:机遇之城”、被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波罗的知名公共外交活动家及高级记者余熙的“改革开放40年的武汉国际朋友圈”等六大专题,从具象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世界,环环相扣,内在统一,多层次、多视角地分析了爱上武汉、留在武汉、生活在武汉的种种理由……配合教学内容,课堂学生们还参加了“百万大学生看武汉活动”——“机遇武汉”、“汉阳造的前世今生”、“中南大与武汉”三个主题的课外实践,引导同学们走进了珞珈创谷、汉阳造创意园和校史馆。两个多月的学习,同学们收获满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来源 文澜新闻网

学生记者 周璇

学生通讯员 高源 李子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