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SING女团,我是……羡慕的。

数年前,在“肥宅之城”广州,曾上演了1931、GNZ48、SING女团“三足鼎立”的局面。作为1931末代A&R制作人,我目送《创造101》选角导演离去,而自家的女团并没有撑到综艺聚光灯打下来的一刻便宣告结业。所以,每当我听到某某女团发的新歌,总会略有遗憾和不甘。当我看到火少巡演来到广州,看台上的巨巨们卖力打Call时,我会悻悻地对同行的妻子说:诶,现在打Call的大佬们,以前也都去过我们的剧场吧?

虽然我并不想用“生存”这么残酷的词,但SING女团确实是“活”下来了。熟悉饭圈的朋友会知道,她们不是炒话题上热搜的流量团,也不像曾经的1931那样动辄壕掷4000万建了个专属剧场,你也很少听到她们年度总选肝票多少千万的新闻。背靠着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音乐平台,SING女团的生存之道只有一个办法:靠作品。

很难想象,一个偶像女团会把作品视作自己安身立命之本(毕竟我们对于传统女团的定义都来自于48 Group的“握手系”),可事实上,自转型之作《寄明月》开始,SING女团所趟出的“电子国风”之路便开始被越来越多人熟知,乃至许多圈外人谈起SING时,会说:“哦,我知道,就是那个国风女团对吧?”

SING的第四年,她们带来了自己的全新作品《解梦》。

同名曲《解梦》以清亮的琵琶开场,随后坠入电子乐的Beat里,女生们在肥厚的低音上起舞;然后到Build Up段,节奏渐起,身后的琵琶以轮指作为技巧,让声音变得密集,节奏也变得紧凑起来;再到Hook段,“世人道尽,周公无解”,它并不是那种狂放的、炸染的欧美式EDM,女孩们依然保持了她们的灵动,一如庄周晓梦迷蝴蝶,并在里头匠心独运地埋入了Call点——作为曾经的女团音乐制作人,我当然明白这个设计意味着什么,我已经能想到在现场表演里我可以在这里热情地为她们大声呼喊;在一段用Future Bass打造的浪漫Drop段后,紧接着是成员蒋申和秦瑜的Trap Rap,她们俏皮的吐字让我印象深刻;然后再回到歌曲的主轴,这时的琵琶、笛子一起营造出梦游太虚的奇幻之感。

03:08

(SING女团《解梦》MV)

第二首歌《少年中国》则是一首Rock Girl式的少女摇滚乐。在电吉他失真和鼓点的狂放里,京韵大鼓的加入让歌曲的声场变得更为宽宏,随着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了穆桂英、花木兰等巾帼英雄之气,在飒爽的英姿底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婉约;这首歌曲的制作人Daryl K近期为吉克隽逸打造了《长安十二时辰》的海外版推广曲,SING的这首《少年中国》同样也可以作为剧中女英雄檀棋的入阵曲。

EP中的第三首歌《琵琶行》也许是我们最熟悉的SING女团式歌曲。BMP 140,这是舞曲的最佳节奏。日本的Perfume女团能够把日式的燃和侘寂融入她们的电子舞曲里,我们当然也可以。《琵琶行》的开头,用弗拉明戈吉他和琵琶一起奏出轻快的小调,然后一直用琵琶作为连复段(Riff)引领全曲,主歌处辅以优美的和声演唱,副歌时回到“王道”的旋律,“我欲轻奏琵琶长歌绵绵,盖过无尽的尘喧”,类似格律诗中的架构,简单的四个和弦,这很女团,很SING,是一首在现场和在录音里听都很棒的歌曲。

所以,我说我羡慕SING女团,这并不是客套话。在经过综艺的洗礼后,女团被洗刷了许多的污名化和妖魔化,却也仍处于青少年亚文化的位置,远远谈不上主流。在这片并不肥沃的土壤里,SING女团始终坚持着她们的“电子国风”路线,或会被“大人”看作是略中二、略是长不大的少年,但对于年轻的、或是虽年纪不轻但心态依然很年轻(譬如我)的世代来说,这是我们喜欢乐见的元素。

对于SING女团,我确实抱有一些私心:我在任女团制作人最后的时光里,曾一直力图尝试推行电子乐风格,我认为Future Bass、Tropical House、Progressive House等都是很适合女团的风格,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听着SING的歌,她们在ECM(electronic Chinese-style music)这条路上愈发坚定,她们贯彻着《易经》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叮咛,踩着电子舞曲的节拍,让古老与现代、东方和西方对话,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们,不是通过什么肝票、私联等绯闻知道她们,而是通过作品实实在在知道她们。我实名支持SING!

音乐自媒体“乱弹山”

万马齐喑的乱世里,

透过音乐,

我们记录当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