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城(来源:视觉绵阳)

两弹城(来源:视觉绵阳)

"三线建设"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段从国家前途命运考量的建设历史,改变了若干人的命运轨迹,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工业格局和工业化进程。

20世纪60年代,由于独特的区位与地理优势,绵阳被中央规划为西南"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三线建设时期,积极支持和保障国家核心战略项目入驻实施,实现国家战略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从2000年开始,擦亮叫响国家科技城牌子,高标准建好国家科技城,成为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绵阳的历史使命。十八大后,为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经验、做出示范,成为绵阳科技城肩负的新的国家使命与责任。从"三线建设"到"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创新始终是科技城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三线建设"奠定"科技兴绵"基础

从1964年开始,绵阳陆续建设了一批电子、冶金、机械、绝缘材料、建筑工程等大中型骨干企业和工程物理、气动力、电子、磁学、计算机、化学等多学科高中级科研设计机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缓建的长虹机器厂、涪江机器厂、涪江有线电厂等军工企业在"三线"建设推动下加快了建设步伐,并于1965年前后相继建成投产。

长虹集团技术中心(来源:视觉绵阳)

九州集团(来源:视觉绵阳)

此外,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决定对四个电子军工企业进行扩建。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一设计研究院、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与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等电子科研院所和华西电子计算机厂和绵阳无线电厂、医用电子仪器厂等电子企业的陆续迁入,进一步改变了绵阳工业格局,奠定了绵阳"四川省电子工业第二批群体"与新兴电子工业城市地位。

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累计在绵阳地区实施三线建设项目近40个。80年代初,绵阳境内大型国防科研院所达5家,大型军工骨干企业达9家,军工科研骨干企事业单位达28个。在技术设备方面,这些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都尽可能地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在人才配备方面,这些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汇聚了全国科技人才的精华,其中有不少是全国一流的专家。统计显示,当时绵阳两院院士2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000余人,高级技术人员3000余人。先进的技术装备、雄厚的科技力量,成为绵阳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也为绵阳后来实施"军转民科技兴市"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5年,绵阳建市后,绵阳率先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拉开了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大幕。1988年6月,绵阳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提出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投入的道路,依托科技进步振兴绵阳,坚定摆脱过去单纯依靠人财物投入的老路。

1988年8月,中共绵阳市委一届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正式通过了《关于实施"科技兴绵"战略的决定》,在全市范围内重点推进"军转民"。1991年10月,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国务院三线办联合发文,将绵阳市列为全国唯一的"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绵阳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时机,在已实施"科技兴绵"战略和企业军转民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于l992年2月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军转民科技兴市"的决定》,及时把"科技兴绵"战略推进到"军转民科技兴市"战略的新阶段。《决定》指出:"军转民科技兴市"是振兴绵阳经济的基本方针,要重点实施加速军工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有效组织重点项目的攻关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军工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利用军工技术推进科技兴农工作,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12月,绵阳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议通过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把"科技兴绵"推向新阶段的决定》,指出要按照"军地一体化"的目标,把"军转民"推向更高层次。1999年10月,绵阳市委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把"军转民科技兴市"作为绵阳的跨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

世纪之交,党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在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中央逐步确定了依托绵阳科技优势,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思路。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并成立了"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协调小组由科技部等11个部委组成。

2001年7月,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原则同意《纲要》中关于绵阳科技城发展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及总体规划的意见。

2005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

201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把绵阳定为国家科技城、纳入成渝经济区建设,从此绵阳科技城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2011年6月,国务院将绵阳定为国家科技城,并正式审批同意《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

长虹成都研发中心(来源:视觉绵阳)

十八大以来,绵阳科技城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取向,突出以科技创新改革牵引,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着力建设一座"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希望之城",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西部地区创新创业"领头羊"。

九洲线缆(来源:视觉绵阳)

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绵阳科技城执行6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为了再造一个"科技绵阳""产业绵阳""宜居绵阳",绵阳正式开建科技城集中发展区。

2015年12月,绵阳作出"全面创新改革实现加快发展"的决定,以两个"一号工程"为引领,加快推进绵阳经济的提速换挡、转型升级与总量扩张、质量提升,绵阳科技城被赋以新的历史使命。

2017年4月,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把绵阳科技城打造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科创助推新发展

"7月19日,在位于绵阳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大厅的屏幕上,一组数据勾画出该平台的成长轨迹:网聚科学仪器5000多台、服务产品1.1万余项、共建单位200余家、累计签约服务3000余次……

近年来,中国(绵阳)科技城吹起了一股‘共建共享风’,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支撑‘中国创造’提供了重要力量。"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绵阳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的前行轨迹,创新是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服务中心,当好国防科研生产坚强后盾。全力服务保障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开展重大国防科研任务。切实加强军地、院地合作,依托驻绵科研院所承担的3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推进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三新城"建设。"神光三号"主机建成投用,为未来催生新的能源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空气动力新城核心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试验新区25座风洞全部顺利建成并形成试验能力;航空新城核心项目—中航工业燃气涡轮研究院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高空模拟试验舱及配套系统设备已进入联合调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市积极支持和服务保障在绵国防科研单位,承担参与了战略武器、高技术装备、载人航天、大飞机、军用磁性材料等重大国防科研生产项目1000多项,取得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的重要成果,绵阳科技城作为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

全力支持重大国防科研生产项目建设。近年来,绵阳市已累计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供地7500余亩,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试验新区项目供地3512亩,为中航工业燃气涡轮研究院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项目供地2025亩,仅三个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安置群众5000余户、近两万人,搬迁企业近百家。目前,"三新城"建设进展顺利,科学新城新上项目启动前期工作;空气动力新城核心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试验新区25座风洞全部顺利建成并形成试验能力;航空新城核心项目—中航工业燃气涡轮研究院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高空模拟试验舱及配套系统设备已进入联合调试阶段。同时,全力支持院所灾后重建,中国电子集团9所、中国兵器58所等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建成投用。

打造全民创新创业乐土

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平台,先后出台23项支持创新创业政策,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门出台"涌泉计划"33项支持政策,设立规模近4亿元的资金,内容涵盖科技金融、股权激励及成果转化、专利资助和奖励、人才发展及创新创业等领域,初步构建起了国、省、市三级支持科技城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正在成为区域性的"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

发挥人才政策优势确保把人才引进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绵阳科技城"千英百团"聚才计划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绵阳科技城创新人才汇聚地建设的意见》《绵阳科技城"千英百团"聚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细则(试行)》《绵阳市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涌泉计划"实施方案(试行)》《绵阳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大力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2015年绵阳市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园(创客俱乐部)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关于营造良好安居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来绵创新创业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政策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1+16"人才政策体系,建设了7个市级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全面推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和省政府10项特殊政策。每年分别对"涌泉计划"领军和奋进团队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支持企业人才开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累计资助78个团队,平均资助强度80万元。每年对入选市级以上的创客俱乐部和示范园,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和500万元资助。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转向办公室数据显示,绵阳位列全国主要城市第20位,前20位中非省会地级市仅有苏州和绵阳两市,这反映绵阳具备加强的人才吸引力。制2017年,绵阳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50余个;鼓励在绵高校和国防科研院所培养输送军民两用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全市每年培育军民两用人才约3.8万人;与中航科技共同组建成立绵阳市军民融合人才交流服务公司,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军民融合专业化人才交流服务平台;组织高校与军工管理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全方位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解困确保人才留得住。降低创新创业准入门槛,对初创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3年内上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奖励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设立公司,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70%;支持企业以债权转股权、股权出资出质等方式增加注册资本,企业增资部分不受30%的限制;支持企业科技成果转让,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技术折股等股权激励。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近两年132项,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330项,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率达到63%;2013年以来,各区县、园区均成立了创业服务中心,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策划咨询、手续代理、人员培训、技术应用、登记注册、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强化金融支持力度,给予每个创业项目最高200万的贷款担保和贴息,帮助初始创业者、特别是大学生解决资金难题;成立了2家科技银行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重点开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业务;市商业银行科技支行推出了"勿等贷""科技宝""专利权质押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为科技型企业量身设计了专利权质押贷款、存货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专项补贴贷款、风投联动贷款、供应链贷款等6款科技金融新产品,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市财政设立了2000万元的风险池资金降低企业贷款门槛。提供周密致服务,每年对入选为培育对象的领军型、创业型、经营型企业家给予1-5万元培训补贴,近三年举办了4期优秀企业家队伍培训班,在清华大学对357名骨干企业高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为期1-2周系统培训;建立市委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对优秀人才发放《高层次人才证》,在落户、保险接续、方便就医和子女就学等方面实行专人负责;建成"拎包入住"科技城青年科技人才公寓500套,设立每年1000万元大学生安居补助,对在绵创新创业大学生购房,给予最高5万元一次性安居补贴和住房公积金贷款优惠。

打造全民创新创业乐土。2012年12月,绵阳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向全市人民发出号召,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全民创新行动。2013年制定了《全市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联系科技型企业的意见》,仅2015年就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走访慰问优秀人才3480人次,发放慰问金300万元,营造了尊知重才的良好氛围。针对不同的创业群体,提出了不同的鼓励支持措施:对于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每年设立5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支持优秀返乡务工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等投身扶贫事业。对于离退休人员,鼓励其发挥余热,采取创办企业或到企业任职等方式,利用丰富的经验,帮助企业提升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员工,既可以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外,也可通过单位派遣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挂职,还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到企业兼职,帮助企业提升管理能力或协助开展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对于创新创业大学生,鼓励在绵高校允许在校学生休学2年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密集出台了43项扶持政策,在房租、基础设施配备、创业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与帮扶;建成25个大学生创业服务窗口,解决好大学生创业者"先前一公里"问题;鼓励各类机构建设大学生创客俱乐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邀约获得绵阳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高层次人才等组建全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对创业成功的项目,给予创业导师3-5万元奖励,目前已结成110对创业辅导合作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