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月初七晚上八点,准时开始燃放烟火,各种烟火一般设置成圆形,依次燃放锅花、紫金树、方斗、大杆。据说,代王城燃放烟火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当地人叫做“点杆”。

编者按

张家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肌理,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张家口人寄托情感的家园,据统计,张家口市境内有800多个古村落,时至今日,很多古村落依然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市政协文史委、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张家口传统村落》,遴选出了38个有代表性的名镇名村,以期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张家口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唤起人们更多的家园情思和文化情怀。今天张垣方志为大家推送悠久都邑 丰厚遗存——蔚县代王城镇。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代王城历史久远,因位于壶流河南岸,水源充沛,可称“水”的世界,还有许多迷人的奇观。

转井位于古代王城的东门侧,砌石为泉,泉为圆形,直径约4米,泉水清澈见底。《蔚州志》载:“门转泉,源出古代城东门,流经水北堡与高店泉合,北入壶流河”“门转泉”俗称“门转井”,也称“水神塘”。门转井,背倚城垣,面临沃野,浇灌良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代王城人。因泉水甘甜爽口,为一般井水所不及,周围环境优美,曾有古人在水神庙(建于门转井背后)壁题诗:“路过水神塘,清泉偎城墙。荫沈流水碧,仿佛到苏杭”。

金波泉位于古代王城正西。出代王城西行,见一泓清泉,泉水涟漪澄澈,即为金波泉。《蔚州志》载:“金波泉源出城东二十里古代王城内,北流故城北门,经水门头东堡入壶流河”。金波泉东部林木环抱,西部水田萦绕,不似江南,也为塞上江南。

杆是蔚县历史文化积淀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其他地方过了正月十五,春节就算过完了,而在代王城,要等二月初七点杆后,整个春节才算结束。

代王城,历史上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区域。因历史上十年九旱,人们每年都祈雨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初七,正值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农事活动正在进行中。这一天,代王城都要在老城墙内燃放烟火,祈求风调雨顺。人们认为,大自然的风、雨、雹、雪是由龙王主管的,燃放烟火,就是为了敬龙王,祭雹神。据说,代王城燃放烟火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当地人叫做“点杆”。

二月初七前,戏台上要唱大戏。虽然晚上点杆,但人们一大早就做准备工作。匠人们张罗着绑杆、立杆。二月初七晚上八点,准时开始燃放烟火,各种烟火一般设置成圆形,依次燃放锅花、紫金树、方斗、大杆。

首先,在圆形场地中央放锅花。从外形上看,锅花是一个上底直径约20厘米,下底直径约30厘米,高约50厘米的台状圆形胶泥墩子。墩子里面留有上面直径1厘米,下面直径10厘米大小的像倒扣着的喇叭一样的空间,捻子从上面伸出墩外,空间内装上火药,底部用胶泥将口封实,一个锅花就做好了。伴随着声声巨响,万花盛开,十分壮观。其次,燃放天空烟火。天空烟火一般由一棵紫金树、四个方斗和一根高约15米的大杆及瀑布组成。点燃的“紫金树”一朵朵、一串串,横竖交叉,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四个方斗,分别代表一年四季。方斗是用纸张糊起来的一个像古时称粮用的斗,将方斗固定在一根三四米高的木杆上,里面装满以起花、地花、地雷、鞭炮为主的各种炮竹。烟火主要向上燃放,方斗点燃后,整个夜空响声不断,犹如奏响了梦幻般的激情交响曲。大杆设在圆形场地的东南方,面向西北而立,平年绑十二层,闰年绑十三层,层层升高,每层烟火的设置各有变化,一到三层以黄、白色调为主,四到六层以红、绿色调为主,七到十层为杂色。上面两层是“流金瀑布”,顶部红色方斗里面装有“风火轮”。一架大杆上绑有六千余枚花炮,结构紧奏,层次分明,新颖别致。点燃的烟火燃放到高潮,整个天空流光溢彩,百花齐放,声音响彻云宵,场面蔚为壮观。瀑布多由软花制成,点燃后,如急急湍流,又如丝丝细雨,波光流影,五彩斑斓。

二月初七,代王城的点杆结束了,春节的喜庆就告一段落了。但是,点杆的热闹却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来年的企盼。(完)

(编选自《张家口传统村落》《代国代郡通志》《蔚县志》《厚重的古城堡》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