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茅臺沒有分別披露茅臺酒、系列酒的生產成本。茅臺集團的“雙輪驅動”,就是要“做強茅臺酒、做大系列酒”。

2019年8月23日,貴州茅臺(600519.SH)盤出創出1133.56元新高,市值超過1.4萬億。

茅臺酒毛利潤率超過90%,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與LV、法拉利、勞力士們的曲高和寡不同,茅臺是全世界“羣衆基礎”最好的奢侈品,在中國有上億擁躉,潛在的就更多了。

中國人基因裏沒有咖啡、紅酒和威士忌但肯定有茶和白酒,正如馬雲所說:“年輕人總有一天會喝茅臺,要到了45歲才能見分曉。”

經過多年渲染,世人相信離開貴州遵義茅臺鎮那方水土就無法產出正宗的茅臺酒。不論真假,對原產地的“信仰”令茅臺酒的“護城河”更加難以逾越。因爲全世界只有一個茅臺鎮,赤水河谷最好的地段已經被茅臺酒廠佔據。

茅臺酒還有一宗神奇之處——越陳越好喝。囤積茅臺酒的收益據信可以輕易跑贏通脹,所以茅臺已成爲公認的投資品,而且還是“硬通貨”。

潛在消費者數以億計,毛利潤率超過90%,護城河又寬又深,既是消費品又是投資品。除特別年代生產的特別款式,名車沒有投資價值;名錶有投資價值,但不會被消費掉,一輩子買不了幾塊,由於相當一部分茅臺會被喝掉,市場不容易飽和。

所以,茅臺的確值1萬億,但這家“天賦異稟”的公司卻很“扭巴”。

穩健增長

2016年茅臺增速走出低谷,營收同比增長回到兩位數,2017年更是猛增50%,但2018年回落到26%,2019年H1只有18%。

茅臺淨利潤增速約比營收高5到10個百分點。2017年營收增長50%、淨利潤增長62.8%;2018年營收增長26%、淨利潤增長31%;2019年H1,營收和淨利潤分別增長18.2%和26.6%。

過往12個月(2018年H2+2019年H1),茅臺淨利潤約400億,1.4萬億市值對應的靜態市盈率爲35倍。相對不到30%的增速,估值不低,但是鑑於茅臺“天賦異稟”,穩增長、高分紅、低風險,目前的估值仍在合理區間。

僞“雙輪驅動”

茅臺集團“十三五規劃”和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中,提出大力實施“133品牌戰略”,即在突出飛天茅臺“全球性品牌”的同時,打造茅臺王子酒、茅臺迎賓酒和賴茅酒3個全國性重點品牌,以及漢醬、仁酒和貴州大麴3個區域性強勢品牌。

茅臺集團的“雙輪驅動”,就是要“做強茅臺酒、做大系列酒”。茅臺領導層似乎喜歡上“雙輪”,又提出“酒業+非酒業雙輪驅動”、“實業+金融雙輪驅動”,這些提法有點扯,基本是曇花一現。

早在提出“雙輪驅動”戰略前,茅臺已經將銷售收入分爲茅臺酒與系列酒進行披露,只是後者的發展緩慢,增速落後於大盤。

2013年,茅臺酒和系列酒營收分別爲290.55億和18.66億,茅臺酒增長20.9%、系列酒下降了22.98%,系列酒銷售收入佔比僅爲6%。

2014年,茅臺將旗下漢醬酒、仁酒、茅臺王子酒、茅臺迎賓酒剝離出來獨立運營,顯示出做大系列酒的決心。但是這一年茅臺酒收入增長23.11%、系列酒再降49.87%,茅臺酒銷售額佔總營收的97%。

2015年,系列酒銷售收入才呈現連續增長勢頭。

2018年茅臺酒佔比降到89%,其它系列酒達到11%。茅臺欣然發出公關稿稱“雙輪驅動已經成形”。2019年H1,茅臺酒銷售額佔比又回升到89.5%。

雖然系列酒只貢獻約11%的營收,卻佔用了大約24%的產能。

有意思的是,近年茅臺酒基酒產量佔比一直在提高。2015年茅臺、系列酒基酒產量分別爲3.22萬噸和1.86萬噸,茅臺基酒產量佔比64.3%;2019年H1,茅臺、系列酒基酒產量分別爲3.44萬噸和1.09萬噸,茅臺基酒產量佔比提高到75.9%。

2018年7月,李保芳在講話中提到“目前系列酒也在擴建,現在有3萬噸,正建2萬噸。預計未來3年內茅臺酒、系列酒產能分別爲5萬噸和5.5萬噸。”

隨着擴產項目陸續竣工,茅臺基酒產能從2012年的4.28萬噸提高到2018年的7.02萬噸,早已超過李保芳所說的5萬噸。

2018年報顯示,系列酒基酒產量僅爲2萬噸出頭,較3萬噸產能差很遠。而茅臺基酒產量已達4.97萬噸。

2019年H1,茅臺基酒產量3.44萬噸,比2015年全年還高;而系列酒基酒產量爲1.09萬噸,預計全年也就2萬噸出頭。

大蹭特蹭茅臺品牌、造勢強推、對經營商威逼利誘……甚至從2016年起,爲提高品質,開始向系列酒中兌入茅臺基酒。終於造成所謂系列酒的“茅臺式緊俏”——“市場需求旺盛”、“生產能力不足成爲瓶頸”。

但事實勝於雄辯——

事實一:系列酒產能閒置了三分之一,爲提高品質卻要動用寶貴的茅臺基酒往系列酒裏摻。

事實二:2019年出廠的53度飛天茅臺一瓶難求,黃牛的收購價都到了2488元。而天貓上53度茅臺王子酒948元一箱,9月28號付款9月30號就可送達。

綜上所述,茅臺集團的“雙輪驅動”是打引號的,“服用大量興奮劑、類固醇”的系列酒未必真成得了氣候。

借用《機械原理》的說法,系列酒不是“主動輪”而是“被動輪”。

系列酒得不償失爲什麼還要力推?

最近十年,茅臺酒毛利潤率從未低於90%。2018年茅臺酒毛利潤614億,毛利潤率93.7%。

系列酒毛利潤率經歷2014年~2016年“低谷”後迅速回升,2018年系列酒毛利潤57億,毛利潤率71%。

以基酒產量來算,系列酒佔用茅臺集團30%的產能,對毛利潤率的貢獻卻不到9%。如果把茅臺基酒兌入的傳聞屬實,發展系列酒更加得不償失。

茅臺集團不遺餘力地發展基酒有公私兩方面的動機——

於公,可以佔領中低端市場、擴大銷路、增加營收。面對“醬香式友商”的圍追堵截,系列酒要發揮隔離和緩衝的作用,以防茅臺用戶被價位300元、500元的醬香型酒搶走;

於私,只有把系列酒搞起來纔算是政績。茅臺酒是老祖宗搞出來的,光能造茅臺、賣茅臺算什麼本事?

茅臺領導層不知道的是:在一定價格限度內,奢侈品越貴越好賣。2500元一瓶的飛天茅臺唯恐買不到,948元一箱的“茅臺王子酒”卻被認爲“奢侈”,不如29.9元包郵的“醬香酒”實惠。

難道中國不配有奢侈品牌?

茅臺廠生產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含包裝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燃料與動力等四大類。茅臺沒有分別披露茅臺酒、系列酒的生產成本。

2018年,茅臺總生產成本佔營收的8.7%。如果分別計算,茅臺酒和系列酒毛利潤率分別爲94%和71%。

2018年,茅臺總銷量約爲6.22萬噸,約1.2億瓶,每瓶生產成本約50元,其中直接材料(含包裝材料)約30元。

換算成百分比,2018年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分別佔營收的5.3%、2.5%和0.7%。注意這是按969元出廠價算出的百分比,假如消費者實際付出的是2500元,這個價錢是生產成本的50倍!

消費者爲商品付出的價格是生產成本的50倍,廠家卻不承認自己生產的是奢侈品,真是咄咄怪事。因爲茅臺集團是國營企業,領導人以“讓工薪族喝得起”爲已任,承認茅臺是奢侈品政治不正確。

無視客觀經濟規律、高喊似是而非的口號,茅臺出廠價遠低於消費者用鈔票“投出”的市場價。經銷茅臺酒成了穩賺不賠的生意,賺的還是暴利。手握經銷權分配的領導面臨巨大的尋租誘惑,“落馬”者前仆後繼。

出廠價與市場價格的巨大差異,還養活了不知多少黃牛,薅羊毛者亦樂此不疲。早在2011年,53度飛天茅臺出廠價僅爲619元時,市場價已接近2000元。經過三次提價,2018年出廠價爲969元、零售價爲1499元,但市面上花2200元都難以買到。

前幾天上海Costco開業當天,商家按1499元/瓶的官價銷售53度飛天茅臺。不是Costco牛,其實它也沒有多少配額,索性拿來當引流的噱頭。

網上流傳疑似薅羊毛者發的貼子顯示,1499元買到的平價茅臺當天就被黃牛以2488元買走。

奢侈品是國寶,賣給本國相當於“富人稅”。消費5斤高粱米釀的一瓶酒,加上包裝材料、人工、能源,統共消耗價值50元的社會資源,如果“富人”支付了2550元,相當於向社會捐了2500元。

如果能賣給外國人,這是向全世界收稅。

如今,國營的茅臺酒廠只拿到969元的出廠價。至少1500元流入經銷商、黃牛、薅羊毛者手中,國營企業損失了利稅,消費者也沒省錢。

市值1.4萬億的茅臺還有很大潛力可挖,前提是領導層承認茅臺早已具有的奢侈品屬性,把茅臺當奢侈品好好經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