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继官、哥、汝、定等宋瓷名窑的青、白釉和若干地区民间窑的黑褐釉之后,南宋、金、元时代,江西景德镇密和河南禹县神厘镇窑的产品,异军突起,又有了新的发明创造。

钧窑的产品通称为“窑变”。主要由于在一般釉药的含铁成分之外,又增加了氧化铜的还原作用,所以烧成之后在青釉上出现了不定形的紫红、紫蓝和玫瑰红的色斑或条块。往后巧为利用甚而出现了蓝、绿等五光十色,仿佛睛空出现了彩霞。这种极其自然而不容易为人工掌握的窑变现象,出于偶然,无双无对,所以名高一时,身价十倍,从而又一次突破了已往单色釉的历史。

景德镇唐代建窑,主要烧制青釉器。

到了宋代,形成一种极为淡薄细致的粉青色釉瓷,称为“影青”。继而仿制各地名窑的多种产品。在磁州窑、湖南长沙铜官窑等处黑、褐绿和挂蓝等色釉加涂绘的影响之下,出现了新品种“青花”和“釉里红”。青花是一层白色瓷器,白净细腻,不含铁的成分。然后用含有氧化金刚石组分的着色材料涂漆,之后呈白地蓝花。釉里红是由于色料中所含氧化铜成分的变化,所以彩绘花纹呈红色。

“青花”到底首创何时,不敢确定。

近来由于在扬州的唐代城廓遗址和广州的早期宋墓中,偶而发现个别的青花器和残片,所以“青花”到底首创何时,还不敢确定。但到了元代它确已大量生产而取得相当成就了。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青花龙头扁壶”、“青花云龙罐”、“风纹罐”和瓶、觚、盘、碗等,保定发现的大批元代青花器中“青花釉里红镂花大罐”都很典型。

元代青花器先是明净淡雅,继而浓丽纯正。

元代青花器胎骨厚重,形制较大,瓷釉浑厚,花色发暗,往往还带有黑色斑点。到了明代逐步改进,先是明净淡雅,继而浓丽纯正。花纹一般多用莲瓣、垂云、卷草、牡丹和龙风之类。由于它素雅大方,不与五彩争艳,元、明以及后来的产品,一直畅销海外,博得了很高声誉。而它又是明清两代各种彩瓷大发展的引渡,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小结:宋、元以下各地名窑色釉彩瓷的大发展,并没有取代制陶工艺的精益求精,像久已闻名中外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就足以和景德镇名瓷分庭抗礼。如果浏览一下近代各地民间密的产品,如四川荣昌、安徽界首、云南建水、广西铁县、广东石湾等地的刻花划花陶和无釉磨光陶以及陶塑人物,莫不有新的成就和传统特色。制作之精和陶质之细,远远超过了汉唐古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