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听到张献忠沉银的歌谣哟,今天终于看到实物了。”77岁的成都市民胡大爷激动地说。10月21日,备受公众瞩目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幕。本次展览是继今年6月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出土文物亮相国家博物馆后,首次回到发掘地四川展览。

“彭山正筹备建造全球第一座宝藏博物馆,这或许是这批出水宝物在发掘地之外的最后一次集体亮相。”四川博物院工作人员说。

开展首日,现场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博物院启动“限流”措施:每隔10分钟放100名观众进场看展。

观众通过观看短视频解说,了解线圈式传感器、无人直升机等“黑科技”在“江口沉银”考古项目中起到的作用。记者衡昌辉摄

歌谣变实物

有折戟宝藏,也有“明代精致生活单品”

几十颗比手掌还大的“50两银锭”在橱窗排开,不远处刻有楷书细字的页页金册、金锭依旧闪着明亮的光泽。若细细打量,不少展位指甲大小的耳环、金扣和长条金簪上的花样纹路清晰可辨。战船上的篙杆和锈迹斑斑的铁质武器,诉说着张献忠战败时的烽火岁月……

本次参展文物共计521件。其中四川博物院34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479件,眉山市彭山区文管所8件。文物主要以金银器为主,还有少许铜、铁、木质等文物,“较之前的国博展,这次展览新增了司印、首饰等四川特有的藏品,它们与明代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志岩说。

童子形金纽扣、金戒、金顶针、银勺与银牙签,这些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精致生活单品”,其实也见证着当时上至官宦人家,下至黎民百姓的审美倾向。比如,当时的珍珠饰品,追求的并不是珠宝的光亮,而是讲究工艺方面的细微雕琢。刘志岩认为,相较这些“金银”的财富价值,其实展品还弥补并修正了不少史料记载,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比如银锭上镌刻的长沙、双流等各地官府的字样,涉及明代的20余府、州、县,它们和藩王府的金银册一起,可窥见张献忠军队行进路线,与文献记载暗合。同时,这些流通金银对于了解明代财政史及明代中后期的财政制度变革非常重要,而“西王赏功币”“大顺通宝钱”等文物的出土,直接证明了此处为江口沉银的中心区域。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张献忠战败后在四川“千船沉银”大同小异的传说流传数百年。2015年底,来自国内多家文博机构的10多名专家研讨才确定彭山江口镇的“江口沉银遗址”,即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2017年初,江口遗址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大量金银文物陆陆续续重现于世,流传了数百年的沉银传说,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

感知“黑科技”

无人机金属探测仪带公众“挖宝”

如何从100多万平方米的江口水流湍急区域,找到水下一颗50两银锭?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内水考古项目,“江口沉银”考古项目发掘中运用了大量“黑科技”。在江口遗址展第二部分中,观众可在无人直升机、金属探测仪、裸眼3D视频、智能互动屏等“黑科技”的指引下,身临其境地过一把在江口打捞沉银的“考古瘾”。

展馆内,3D视频上首先呈现的是一个地球,跟着镜头的推展,观众在鸟瞰视角上看到两江汇合处的江口镇。确定大致探测位置后,无人机根据地面信号摸索出地表状况,测绘出一幅“地图”。这时候在金属探测仪的感应下,地图上的金银铜铁等各色金属,显示成彩色标识,源源不断向观众扑面而来。随着进度条和工程时间轴的推进,蕴藏金属宝藏的河沙被一层层解构掘开。最终,观众就在一艘木鞘中发现了其中埋藏的银锭。

“这其实就像是一个‘扫雷’过程,一步一步缩小范围,小心翼翼筛选和排查。”四川博物院讲解员张若微说,不过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围堰”这种考古发掘方式。简单来说,“围堰”就是时值河流枯水期,在遗址周边圈起考察范围抽水,然后在河底进行层层发掘,这种方式在全省乃至国内都少见,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

今年4月,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的考古发掘当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值得一提的是,“江口沉银”考古团队当时联合了电子科技大学高校团队,和测绘、地质、建筑等方面的社会志愿者,“人机”合力勘探,发掘全程都有志愿者参与,拉近了考古与公众的距离。“水下考古典范”和“公共考古”两个特点,也被业内专家认为是“江口沉银”入选2017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这场看似沉浸式的“黑科技考古”展区,也与团队公众考古的初衷不谋而合。

(四川日报 作者:李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