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禁四推”势在必行 —— 一论持续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

在洱海流域实施“三禁四推”,即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是我州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现实需要、推动洱海流域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洱海流域水土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州重要的粮经作物主产区。但长期以来,粗放的生产方式,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退化的同时,过量富集在土壤中的氮磷随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尾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河道后直接流入洱海,导致洱海水质中氮磷负荷加重,成为加剧洱海水质恶化的元凶之一。

治湖先治污,治污先治源。致力于国家水专项洱海项目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孔海南曾多次疾呼:“农业面源污染和人类生活污水是洱海水质下降、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洱海流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11种,其中2017年大蒜种植11.67万亩,大蒜化肥亩均用量是蚕豆、水稻、大麦、马铃薯等其他作物的2至3倍。大蒜种植对洱海水质的影响越来越大。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开展两年来,我们已初步构建起洱海流域截污治污工程体系,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在巩固提升各种前期措施、成效的同时,持续推进洱海保护治理的当务之急,是要全面打响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攻坚战。 

要打赢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攻坚战,我们必须坚定走绿色生态农业之路,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促进农业生产绿色化、特色化、优质化和品牌化,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与洱海保护治理协调统一。 

要打赢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攻坚战,我们必须走农业转型升级之路,摆脱单纯依靠农药化肥来增产增收的粗放模式,加快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种植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发展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以品质促农增收,实现农民致富与洱海保护治理的共赢。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改革;要改革,必然会经历阵痛。保护洱海,是一个综合施治的长期过程,打好、打赢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攻坚战,是洱海保护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因为,只有保护好洱海,大理才会有永续发展的根基。持续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无论困难有多少,无论压力有多大,“三禁四推”已经势在必行!我们必须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果断调整以大蒜为代表的大水大肥农作物种植,以短期阵痛换取大理人民的长远利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