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午

在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

四川渠县城坝遗址考古发掘获评

2016-2017年度全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该奖项为中国考古界最高奖

也是西南地区首次获此殊荣

能够获得这样的重量级奖项

渠县城坝遗址有哪些神秘宝贝?

且看:

位于渠县的城坝遗址,自1980年代出土大量青铜器以后,已被证实为一处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賨(cóng)人文化遗址。

随着近年考古发掘的持续深入,川东地区巴文化的面貌渐渐清晰。

经过5年不间断、系统性的考古发掘,不仅在南方首次全面揭露了一座郡县一级的城址、宕渠城城址,还发现了四川地区极为罕见的十余枚汉简。

西城门砖。

其中刻有“苍颉作书,以教后人”等字样的简牍,更被与会专家认为可能是四川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识字教科书”。

在遗址北部发掘区靠近渠江处,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十余枚珍贵的竹木简牍和大量竹编。考古专家认为,这里极可能是一处津关,此处的出土文物对于了解秦汉帝国对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新材料,因此十分重要。

疑似津关遗址。

津关,即在水陆要冲地带设立的关口。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研究员刘曙光认为,宕渠城北部发掘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极便控制、瞭望的一处点位。

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均明研究员看来,这处津关的规模,可以达到现在县团级驻点的规模。正是在这片疑似津关的区域,出土了很多竹编器以及珍贵的秦汉简牍。其中,十余枚简牍是四川地区继青川出土的战国木牍、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医简之后,第三次发现秦汉简牍,填补了地方史料的缺佚,蕴涵巨大学术价值。

在这些简牍之上,目前可以辨认的文字约200个。来自全国的古文字专家们目前初步辨认出简牍的类别有官方文书、书信等。其中一封文书记录了要从江州(今重庆)派一个人到宕渠城,并且有西汉汉成帝刘骜第二个年号河平二年。

而另一片书信类简牍则记载了有女生了5个孩子,她想回老家,所以上报到这里。这批简牍中,最重要的还是一枚刻有“苍颉作书”等字样者。苍颉是传说中造字的先祖,秦灭六国后,丞相李斯作《苍颉篇》在全国推行简易规整的小篆字体,在“正文字”和“教小学”等方面所发挥了作用。

简牍。

在阜阳汉简《苍颉篇》中,开篇即为“苍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而宕渠出土简牍中,依稀可以辨认出“苍颉作书,以教后人”的字样。与会专家认为,如果该简牍最后识读为《苍颉篇》,那将是四川出土的最早的识字教科书。

骄傲了!我们的大四川!

另外,古蜀人DNA之谜也有望2019年前后破解

参加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部分专家,

就公众关心的考古问题,给出了各自的回答。

“这几年勘探的项目每年300项左右,有规模的考古发掘每年50~80起。”昨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江章华向大家介绍这几年的主要考古收获。

据了解,大邑高山古城遗址的发掘,现在基本能证明成都平原最早的主体人群、文化来自川西高原的马家窑文化。

大邑高山古城遗址

古蜀人基本确定来自川西高原

“史前聚落考古,为了重建当时的环境和社会系统。”江章华首先介绍大邑高山古城遗址。高山古城遗址已清理出116具人骨,考古人员曾表示,在后续的人骨鉴定中,或将使古蜀人来源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22日大会现场,江章华介绍,高山古城遗址的下层发现了早于宝墩文化的遗存,比桂圆桥一期稍晚。“这样就找到了宝墩文化和川西高原的马家窑文化之间的联系。”他表示,现在基本能证明成都平原最早的主体人群、文化来自川西高原的马家窑文化。

距今大约4500年至4600年的大邑高山古城遗址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面积约34.4万平方米。今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大邑高山古城遗址考古的最新成果振奋人心,多达115具人骨的发掘出土,为古蜀人来源的鉴定首次提供了证据。

从这些人骨中,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这批人骨中共有十余个个体拔除了上颌侧门齿,即门牙两侧的牙齿。

考古人员的研究调查更令真相扑朔迷离:新石器时代的拔牙习俗流行于山东海岱地区,特别在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的距今约6000—4500年大汶口文化中大量流行。

古蜀人究竟从何而来?对这个公众关注度非常高的问题,跟四川大学密切合作这一研究的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周慧介绍说:“成都平原是一个比较湿热的地方,所以DNA的保存情况不是很好。

从前年、去年开始,我们陆陆续续做了一些DNA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有一些进展。我们正在改进一些相关作用,希望在2019年前后能拿出一些研究结果,到时候再给大家一个满意的回答。”

更多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相关信息

哦~

综合: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

评论区留言,和小微八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