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开发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大龙开发区这座生态工业新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湘黔铁路、株六复线,沪昆高铁客运专线,沪昆高速公路、铜大高速公路,320国道及玉铜高等级公路均贯穿全境,近年来,大龙开发区依靠优越的区位条件,持续快速发展,园区产业发展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多家企业相继签约落户大龙。

优越的区位条件,不断完善的路网建设,在促进大龙经济迅速发展、吸引外来企业的投资、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出行的同时,也在悄然滋生着大龙及周边群众的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贵州省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重要内容之一的农村公路“组组通”道路建设,促进了城乡道路的优化升级,拓宽城乡一体化发展通道。便利的交通在实现各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吸引着众多创业者来到这片热土,演绎着各自增收致富的故事……

郭瑛: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在大龙街上十字路口附近,有一家包子店,已开了10多个年头。

5年前,包子店调整,郭瑛成了新店主。没做生意前,她也时常会做包子、馒头给家人换换口味。后来,她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开了个早餐店,也是主营包子馒头。

前来买包子的客人

大儿子幼儿园“毕业”后,为了让他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郭瑛、李龙辉夫妻俩来到了大龙,盘下了包子老店。“这里离小学很近,幼儿园也在附近,一双儿女上学方便,我们也能够继续做些生意。”

凌晨2点,人们正睡得香甜,郭瑛的包子店已经亮起了灯。做馅儿、揉面、包包子以及磨豆浆……“我们必须早点起来,不然赶不到早市。”

6点,店里面蒸气氤氲,包子、馒头已经蒸好,稀饭、豆浆也打好封装。郭瑛开始收拾卫生,扫地、拖地、擦刚刚做早餐的台子,准备开门发市。

蒸好的包子、稀饭、豆浆

早餐生意好,两人做的量有限,有时候还不够卖。“做生意要有良心。”凭着舍得出料和好口味,郭瑛店里的包子、馒头也算小有名气。

“学生上学期间,生意会比现在要好,每天能多卖出100元。”包子店位于十字路口,附近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多有学生途径,上放学时,来买包子、馒头的学生很多。

郭瑛的早餐店

每天包子店关门后,初中文化水平的郭瑛还要辅导儿子作业。“现在的小学题目太难了,我快教不动他了。”正因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夫妻俩对于孩子学业更上心。

秋季学期马上要开学了,包子店的生意会更忙起来。而再过一年,儿子就要升初中。“等他上高中了,我可能会将店开到他上学的地方去。现在,我们要努力挣钱,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准备下必要的经济基础。”

忙碌的郭瑛

古有牧民“逐水草而居”,今有群众“随教育他迁”。与郭瑛一样,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而搬来大龙的,还有若干经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而来的家庭。

搬迁家庭明白没有文化就不能轻易改变生活,教育是斩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他们也正凭着勤劳和努力,站稳新家园,为搬出大山的子女,开拓出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

罗彩娥:酸水豆腐带来好日子

今年2月,经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德江县桶井乡的罗彩娥一家五口,迁来德龙新区安家落户。

罗彩娥身体不太好,做不了重活。家里大女儿在上大专,小的一双子女也在读高中,正是要花钱的时候,罗彩娥跟丈夫安云轩商量后,开了家粉面餐饮店营生。而在小区里,餐饮店竞争大,单纯卖粉面收入不理想。

在老家时,逢年过节或者家人想吃的时候,罗彩娥都会做一锅酸水豆腐。两口子想着,大龙本地豆腐几乎都是卤水豆腐或者石膏豆腐,而德江老乡习惯吃酸水豆腐,或许这也是个商机。

罗彩娥回老家德江,从姐姐的“安家豆腐”中,提升了自己的酸水豆腐制作水平。回到德龙新区,正式开始制售。

凌晨5点,罗彩娥夫妻俩就开始忙碌:泡豆子、打豆浆……一道道工序持续推进。通常需要历时三个小时,酸水菜豆腐或者酸水白豆腐才能做好出锅。

如今,德龙新区内酸水豆腐的市场竞争也不小,再加上大龙当地群众习惯了卤水豆腐、石膏豆腐的口味,所以酸水豆腐市场更多地是面向德江迁来的老乡们。罗彩娥每次只做20斤豆子,做多了如果卖不完,只能倒掉。

第一锅豆腐的出锅时间在8点左右,赶早市;第二锅豆腐的出锅时间在4点左右,刚好赶上邻居们买晚饭菜的时间段。

开箱白豆腐、出锅菜豆腐,在乡村,都是道带着隆重节庆氛围的美味。围观群众中有人见菜豆腐出锅,喊罗彩娥盛两碗,提了两瓶啤酒、拉着老朋友坐下来,趁热品尝。“一碟蘸水,一碗菜豆腐,一瓶啤酒,很满足。”从四川来大龙务工的老乡很喜欢罗彩娥的菜豆腐,一有空就会和老友来这里吃一顿。

罗彩娥的餐饮店里,菜(白)豆腐及凉面、凉粉、米豆腐、米虾,占着不同的市场,正逢暑假,三个孩子在店里帮忙,一天能挣到300元。这是家里的一大笔收入。

60岁的安奶奶在德龙新区家里,照看着三个小孙孙。每天下午,她会来这里买上3块钱的豆腐。“这豆腐很香,煮汤或者炒着吃都好,小孙孙也特别喜欢吃菜豆腐。”

一大锅菜豆腐,被分装成两份。安云轩带着一个孩子,骑着电动三轮车装上其中的一份,再捎带些米豆腐、米虾,出门售卖。

虽然很辛苦,但是罗彩娥很满足,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了信心。“孩子们都很听话,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好。”

酸水豆腐已经卖了几个月,小有名气。罗彩娥计划将豆腐摆进大龙菜市场,进入当地群众的餐桌。“每个地方制作豆腐的方式不同,所以口味也相差甚远。这里人对酸水豆腐不了解,但我对豆腐很有信心,吃了几顿,他们就会喜欢这种新口味了。”

安高祥:以如山父爱走创业路

安高祥的养鸡基地约20亩,已投入资金24万元。他养的野鸡因放养环境好,且只喂食玉米饲料、不添加任何激素,因此一只只体格健壮、羽毛发亮。

第一批购买2400羽,第二批购买2600羽,第三批2000羽也即将到货。安高祥有计划地分批购进野鸡苗,分批上市,减轻放养成本和管理压力。

安高祥正在给鸡投食玉米

“第一批野鸡已养近6个月,8月下旬上市至今,已卖出约60羽。”安高祥说,要在这三批野鸡上做好规划,行成一个循环链,可以一边销售、一边养殖。

“我创业第一步算是成功了,心里很高兴!但后续销路,还得加把劲。”对比起眼下的喜悦,63岁的安高祥禁不住想起以前的苦日子。

吃食的鸡

安高祥是德江县桶井乡同心社区的贫困户,有四个孩子。小儿子安文明于2003年患肾病综合症,丧失了劳动力。从那以后,安高祥两口子打工、做砖瓦匠,挣钱为他治病,每年治病大约要花5万元,没有钱就向亲友借或向银行贷款,后来欠下了20余万元账。

高安祥正在投食喂鸡

2005年,安高祥去浙江宁波打工;2011年,回到德江城区做绿化;2012年至搬迁期间,他打石碑,一年大约能赚6万元,除了支持小儿子治病外,他还把所有欠款全部还清。

长势良好的鸡

2017年12月,安高祥随小儿子搬迁到大龙开发区德龙新区。为了能保障小儿子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安高祥知道自己必须有可观的收入。思来想去,他发现只有创业才是出路。

长势良好的鸡

他跟家人商量后,决定养野鸡。在清水塘村以年租1万元的价格,租了5年的坡地。“以前在老家时,邻居家就是养鸡的,我不断摸索或问老乡,慢慢的就熟悉了。”为了养好鸡,他每天早起晚睡,但想到能够为小儿子多赚点钱治病,就不觉得那么累了。

安文明以前病重的时候,身体发肿、非常痛苦,而现在,经过积极治疗后,状况乐观了很多。“小儿子的命是我从阎王爷手里抢过来的。我这个年龄了还在创业,就是为了他。”安高祥说,只要小儿子能过上更好的、质量更高的生活,再苦再累都值得。

他们只是当前大龙开发区有创业想法的部分缩影,未来,定会有更多的创业群众在这片投资兴业的热土上,实现自我勤劳致富,孕育出更多的创业之花。(姚双容)

精彩回顾:

《贵州日报》:一年前,德江989人搬到大龙,这一年他们过得怎样?

当代贵州:㵲阳河畔飞新歌

贵州新闻联播:大龙和世界做生意的黔东开发区

大龙:立足资源优势完善产业链 抢占新能源新材料新高地

今天,跨区县扶贫搬迁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大龙开出国字号“文明之花”

审核:龙启武

校对:任恩多

编辑:杨亚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