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区寨科乡新埫村“三同”纪实

传承红色基因之“回汉兄弟亲如一家”

“三同”日记之十八

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有一幅毛主席和阿訇秉烛夜谈的油画,再现了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同志率中央红军途经单家集时与阿訇马德海促膝交谈的场景。这次“三同”现场教学就安排了这个教学点——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单南村。

走进单南村,威严庄重的“人民救星,一代伟人”纪念碑矗立在单家集民族团结广场,见证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种情怀。与纪念碑相对应的就是肃穆典雅的“陕义堂”清真寺的大门。在该村七十多岁老支书带领下,学员们参观了“毛主席会见阿訇旧址”“毛主席住宿旧址”等。据老支书介绍,住宿旧址的房门还是当年留下来的,门板上的斑驳弹孔诉说着当年红军殊死战斗的惊险历程。

1935年8月到1936年10月,红军三过单家集,受到当地回族群众热烈欢迎和支持,建立了中共静宁县委和静宁县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4个党支部,并在10个区和30多个乡建立苏维埃政府、农民协会,发展党员135名,其中回族党员65名,开辟了3000多平方公里的红色游击区,正式成立了回民连。

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同志率中央红军途经单家集,并夜宿于此,在清真寺北厢房,主席与阿訇马德海促膝交谈,宣讲革命道理、北上抗日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并在这里酝酿起草了《回族人民的宣言》。从主席和阿訇秉烛夜谈到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共产党在强化自身民族团结基因的同时,也孕育着民族政策。1936年10月20日,在同心清真大寺成立的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就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回族聚居区的最初尝试,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称,这是他在宁夏看到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生活富裕后,单家集回汉群众不忘党的关怀、毛主席的恩情,为了弘扬革命传统,缅怀一代伟人的丰功,于1993年自发捐款近万元,在陕义堂清真寺门前,修建了毛泽东主席100周年诞辰纪念碑,以示永志不忘。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单家集人再一次自愿让出家园,建造了民族团结广场和民族团结碑,昭示后人铭记党的恩情,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踩在泛着红色光芒的黄土地上,眼前总浮现着厢房那面“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旗。这是1935年8月途经单家集的红军25军军长程子华送给陕义堂清真寺的临别赠礼,这面锦旗将永远见证着回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为各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团结树立了光辉典范。

东南望乡何处是,西北见月几回圆

“三同”日记之十九

今天,我们在新埫村已经十九天了。在这里同学们在劳动之余互相帮助、彼此温暖。今天是中秋节,中秋是团圆的节日。我们远在西北不能和家人团聚,中秋也不是回乡传统节日,“三同”同学决定自己包饺子,欢欢快快过个节。

吃着饺子唱着歌,不由得想起一些事。我来到新埫村后深受同学们的照顾,可能因为我在这里生活劳动的条件更差一些,同学们格外关照我。带队老师经常来看望,隔三差五就把我叫过去改善一下生活;几个女同学颇为心细,每次到我这里都带着零食,虽然这些零食最后都被孩子们“分享”,但心里依然温暖;和我相近的男同学做了一件更有“温度”的事,一次到他那里想顺便洗洗袜子洗洗脚,结果他不仅专门烧了热水,还用凉水冲兑好,怕我烫了脚;“护花”的小武随家里大哥赶集,还专门捎来一个大西瓜,让我这里的一家人吃了两天;有两次集体活动归程晚了,住的近的同学主动送来了手电筒,解决了“寸步难行”的困境。组里把调研报告的任务交给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但“干活的”主要是那个同学,组长也很有“大家”范,不仅完全“放权”而且有求必应……在这里短短的十几天,同学情还真是说不尽。

与老乡的感情也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深厚起来。现在不仅闻犬吠而知客来,还知道大概来的是什么客。一开始每次都是直接进屋,现在每次回来总会在门口习惯性地跺跺脚,其实就是清理清理一鞋的土泥。刚来时老乡准备了专门的碗和筷子,现在就没那么多讲究了,上了桌子端起碗、摸起筷子就吃,其实一个碗一双筷子就拉近了和老乡的距离。以前吃面条要“绅士”,尽量不发出声音,现在吃面条要比谁呼呼噜噜吸得响,吸得不响会被认为你不喜欢吃。满头油泥,一身尘灰,一声“好着呢”,乡亲们更视你为自己人。

东南望乡何处是,西北见月几回圆。这次来宁“三同”教育,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两位老人家七十多岁了,仍然不辍劳作,对我来这里给予关心和呵护,时常问候,让我不要想家,努力为公家的事业工作;感谢我的女儿,她上初三了,在我没在家的日子里,像个大人般地坚强、自立。他们给予我港湾般的温暖,他们的期许更是我前进的动力

乡民呼唤农业现代化的“春风”

“三同”日记之二十一

这次随中青班在西海固农村接受“三同”教育,适逢秋分——这也是国家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让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这二十来天在农村干农活,自己认认真真当了一回“农民”,特别为能设立这么一个节日而高兴。可这个时候正是农忙,农民连饭都是带到地里去吃,除了丰收的喜悦,是没有时间享受节日的轻松和惬意的。

总书记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这离不开农村农业农民。这些年党对“三农”问题发力很大,我在这里亲眼见证了“多策脱贫”方针下,以新埫为代表的农村新面貌、农业新发展、农民脱贫奔小康的精气神。

我所在的新埫村,政府补贴购置的手持半自动收割机、碎草机、电犁耙等比较普及,但囿于这里黄土丘陵的地形特点,还无法普及大型机械,更不用说智能化、信息化。当然这中间也不能排除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因素。这里的农业所依靠的,说到底还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

“三农”必须摆脱“靠天吃饭”,不仅要保障“旱涝保收”,还要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对这里来说,农业生产现代化显得特别迫切,水利设施、适宜的地域耕作机械、绿色农产品的增值加工和物流运输等,都是农民心中的追求和梦想。呼吁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解放乡民的双手,更是让乡民们从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中解脱出来,好好考虑脱贫奔富的法子。

对于刚刚看到脱贫希望,过日子还有些战战兢兢的新埫村民,是多么希望农业现代化的“春风”早日吹到新埫啊!(来源:固原日报)

编辑:蔡 蕊

责编:母广玲

监制:郝彦晖

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