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里有几把钥匙?

是酱紫的?

还是酱婶儿的?

论钥匙

估计没几个人能玩儿得过老孙

人家整的那可是

火车钥匙!

孙明金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

吉林客运段一名“资深”列车员

从1980年入路到现在

老孙值乘过几代车型

从烧煤取暖的绿皮车

到电气化的空调车

多年的列车员经历

让老孙积攒下

不同时期的16把火车钥匙

这些钥匙伴随着他走过

超过200万公里的乘务里程

也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

铁路的飞速发展

老孙收藏的16把火车钥匙

说起这些钥匙,老孙眉宇间藏不住自豪感,他说:“跑了一辈子车,我对火车钥匙总有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每值乘一种车型,他就会留下一把车钥匙作为纪念。这里面有铁路标配的,也有自制打磨的。

老孙对他收藏的火车钥匙爱不释手,每一把都能讲出故事

1980年的“五联”钥匙 带着可拉风!都舍不得送人

1980年,老孙刚上班时,线路上跑的都是曳着煤烟的蒸汽机车,声如雷鸣,笨若蛮牛。老孙带着他的“五联”钥匙值乘吉林至敦化的列车。

老孙在检查火车的窗户是否关严

虽然全程只有210公里,但一个单程就要跑7个多小时。这趟列车运行在高寒山区,冬季室外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三十六七度,虽然有锅炉取暖,但旅客还是冻得直跺脚。

老孙用一串火车钥匙逗一名小旅客

对于为什么要制作“五联”钥匙,老孙解释说:“刚上班那会儿,车体不统一,门、窗、柜、盖都是不同的锁芯,为了方便工作,铁路部门特意制作了这样的‘五联’钥匙。”

在当时能挎上这样特别的钥匙走在车厢,是特别牛气的,如今一晃已经38个年头。

老孙用火车钥匙锁门

1990年的“丁”字型车门钥匙 自己的“小发明”,别人都抢着要

1990年,老孙值乘吉林至天津的列车,1000余公里的路途得行驶20多个小时。

列车夜间运行时,车内灯光昏暗,找人、换票都很困难。老孙反复琢磨,自制了一把“丁”字型车门钥匙,小电筒是握把,竖杆是钥匙,做工虽然不精细,但很实用,既解决了照明问题,又把两样工具结合在一起方便携带,当时很多列车员都争着抢着要老孙的“新发明”。

火车钥匙的不同端部

1997年,全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

1997年,老孙从绿皮车调到空调车,正赶上全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火车跑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时速140公里。

老孙领到了一把新的车门钥匙,这是一把开瓶器与开门功能合二为一的钥匙,望着自己使惯了的“三联”钥匙,他还有些疑惑,“遇到像绿皮车那样的紧车门,这能使上劲吗?”

老孙在展示一把“原装进口“的火车钥匙

带着疑问,在走完几趟乘务后,他的顾虑彻底打消了。车内设备采用的是当时国内最好的设计,灯管取代了昏暗的白炽灯,车门开关也更加灵活,车门锁也采取通用的内三角设计,实现全列钥匙一路“通”。

老孙还记得,刚开行那会,他一个区间得扫两遍地,用他自己的话说:“闲得闹心啊!”

过了半年以后,他才逐渐适应了这个整洁的工作环境。

老孙与一位动车组列车长合影

2013年的“康尼”钥匙 小巧精致,用着轻便、省力

2013年,老孙值乘的列车换成了600伏直供电空调车。他领到了做工更为精细的“康尼”钥匙,内六角、电镀工艺、人体力学设计,小巧精致,用着轻便、省力。

此时的车厢,明亮洁净、平稳舒适、冬暖夏凉。火车也提了速,很多原来要坐二三十个小时的路程,都做到了夕发朝至。

老孙对此深有感触:“工作环境比在家里都要舒坦,连续六次大提速,中国铁路开启了新时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