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剩男剩女”的个体特征,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归纳起来,将“剩男剩女”的个体特征概括为3 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经济特征、城乡差异和性格特征。

社会经济特征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工作状况等。现有观点认为,与低学历者相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反而更可能成为“剩男剩女”。高学历的男性和女性存在择偶困难,其原因在于高学历者一般工作生活节奏较快,年轻时一般处于为学习或工作奋斗的过程中,而无暇顾及婚姻,从而极易错过婚配时机导致“被剩”。除此之外,由于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高学历女性往往在让人羡慕的同时,也使男性产生望尘莫及之感,因为娶这样一个女性,往往较有心理压力,因而高学历女性也往往更容易成为“剩女”。收入水平对“被剩”的影响与受教育程度类似,事实上,二者本身具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个体,收入水平也更高,这也意味着收入水平与成为“剩男剩女”的可能性成正比。对于工作状况,由于不同性质的工作一般具有不同的工作时间以及和异性接触的机会,那些在工作时间较长或与异性接触机会较少的单位工作的个体,显然也更容易成为“剩男剩女”。

城乡差异是指相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城市居民更容易成为“剩男剩女”。中国的城乡居民不仅在收入水平上存在差异,在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不同。具体而言,由于受社会传统和现实状况的影响,“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在农村地区往往更深入人心,早婚早育现象在农村也更为普遍。此外,从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来看,农村社会同宗同族的人往往聚居在一起,彼此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未婚青年男女极易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社会压力下农村青年男女的择偶意愿相对于城市居民更为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更易通过“说媒”等方式解决婚配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剩男剩女”体现了婚姻市场的匹配问题,寻找越困难,“被剩”的可能性越大,在寻找过程中,个人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性格外向者,更可能和异性接触从而寻找到合适的对象,以解决个人的婚配问题,相对而言,性格内向者则更可能“被剩”。但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性格外向者由于接触异性较多,眼界或对结婚对象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极易出现“挑花眼”的状况或产生不急于结婚的心理,结果反而因选择过多而成为“剩男剩女”。因此,综合而言,性格因素与“被剩”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确定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