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半年多里,我几乎每一天都佩戴着

Apple

Watch Series 3 蜂窝网络版通勤、逛街、出差等等,它的出现改变了我的数字生活,它既是一位配角,也是一位主角,在不同的使用情景下变换它所扮演的角色,辅助了

iPhone

更好的完成任务,或是替代了 iPhone 的某些功能。

※ 以下简称 Watch 3 或 Watch 4

在「Apple Watch Series 3 蜂窝网络版」深度体验文

中,我已经详细分享了 Watch 3 是如何改变我的数字生活。后来,我们还特别邀请了一位热爱健身的少女,分享了

她在两代 Watch 帮助下的健身之路

。同时,在数字尾巴也有不少用户

分享了他们的 Watch 4 体验

这些文章已经相当全面的告诉大家 Watch 系列所能带来的改变,而这篇体验文我则想重点和大家聊聊从 Watch 3 升级到 Watch 4 后的体验感受。

一、当数码表冠拥有了触感反馈。

「触感引擎 Taptic Engine」最早在第一代 Apple Watch 出现,主要是在你接到电话、收到通知等场景下产生触感,发挥提醒的作用。有别于一般的智能手表,Watch 的触感反馈完全不会让你感到不适,而是很自然的在手腕上产生振动。

随后这项技术又应用于 Apple 其它产品线上,大幅改进了这些产品的触感反馈体验,例如用户按压

MacBook

Pro 触控板和 iPhone 7 的 Home 键时,会由此而产生一种「按下去」的错觉。

不过相比将「触感引擎」发扬光大的 iPhone,我发现 Watch 系列在「触感引擎」的应用场景上并没有太大变化。同时,数码表冠在 Watch 系列的体验也是有所欠缺,这使得我更倾向于滑动屏幕而非转动这颗略显尴尬的按钮。好在 Apple 已经开始尝试做出改变,这不,他们重新打造了整个数码表冠的机械构造,现在它终于支持触感反馈了,这一变化看似很小,实际上对于数码表冠的利用率和操控感来讲可以说是一次极大的改变。

▲ Watch 4 现已全线采用全陶瓷和蓝宝石玻璃表背

计时器是我在 Watch 3 上使用率最高的工具之一,每当我用数码表冠调整它的时候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我的意思是,它并没有和滑动屏幕的交互产生本质上的区别。而到了 Watch 4 后,转动数码表冠调整计时器时的体验和之前明显不同了,Watch 3 像是在转动空气,而 Watch 4 则让我产生真的在转动物体的错觉。

此外,当我在某些 App 的列表页中转动数码表冠时也会产生同步的触感反馈,例如在音乐中每切换一张

专辑

,数码表冠就会产生一次触感反馈。

毫无疑问,当数码表冠遇上「触感引擎」后, Watch 4 在交互上的沉浸感上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这也进一步说明 Apple 希望人们更愿意去转动数码表冠,而非在 Watch 那块小巧的屏幕上进行滑动。

二、Watch 系列的首次大屏化。

今年的新 iPhone 已经大到 6.5 英寸,这使得它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视觉冲击力更强。而 Watch 受限于其形态特点,只能采用一块小屏幕,哪怕 Apple 已经将其屏幕尺寸从最高 740 平方毫米提升至 977 平方毫米,显示面积足足大了 30% 之多,也仍然还是停留在两英寸以内的屏幕大小。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小看这次 Watch 4 的大屏化,毕竟它从实际观感来看还是大了不少,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表盘的变化,以

watchOS 5

新增的 Fire and Water 表盘为例,在 Watch 4 上你可以看到该表盘的「全屏幕」样式,而在 Watch 3 上只能看到它的「圆形」样式。

佩戴 Watch 3 时,我常用的是「简约」表盘,而升级到 Watch 4 后,我则换成了 Infograph 表盘,它仅支持全新的 Watch 4,特点是拥有 8 个复杂功能,可以显示多种信息。

复杂功能是指 App 可通过静态、动态的图标或者是图形样式出现在表盘上,方便用户快速启动 App 或确认应用的当前状态,比如音乐 App 可以显示正在播放的音乐。需要注意的是,新旧表盘对复杂功能的支持是有所不同的。

▲ 系统 App 的复杂功能可通过静态或动态图标呈现

▲ 部分 App 的复杂功能也可通过更大面积的图形样式呈现,上图为天气 App

以第三方 App 为例,旧表盘可以正常使用微信、

支付宝

等 App 所提供的复杂功能,这可以让我们能够轻松通过表盘打开 App。然而换成 watchOS 5 的新增表盘后,在自定义表盘时却看不到这些第三方 App 的复杂功能选项,因此,如果你想让这些第三方 App 以复杂功能的形式出现在表盘,那么暂时只能使用旧表盘,或是等待应用开发商适配新表盘。

从实际体验来看,系统 App 所提供的复杂功能是做得最好的,更能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以我正在使用的 Infograph 表盘为例:

◀ 左上角是音乐,方便我控制 Watch 或 iPhone 上正在播放的音乐;

◀ 左下角是电量,这下终于可以随时确定 Watch 的剩余电量了,再也不用上拉通知中心查看;

▶ 右上角是天气,得益于大屏化,现在我可以直接看到当前位置的温差和当前时段的温度,非常直观;

▶ 右下角是计时器,这是我最经常使用的 Watch 工具之一。

除了四个角落外,Infograph 表盘中央区域还可以多设定 4 个复杂功能,不过设定后会影响指针时间的观看,为此我只留了数字时钟和日期。

其实这次大屏化所带来的改变,刚开始我是觉得变化并不大的,或许是因为 watchOS 以黑色背景底为主,而我使用手表进行交互时通常要么是转动数码表冠,要么是滑动屏幕正中央;另一方面是我经常使用微信和

支付宝

,而这两款 App 至今没有适配新的屏幕尺寸,导致屏幕面积没有得到更好的运用。

好在随着体验的深入,加上我开始使用全新的表盘,大屏化所带来的改变要比刚开始时深刻了许多,尤其是在使用音乐、计时器等系统 App 时,更大的屏幕让一切操作都变得更加直观。

事实上,无论是带有触感反馈的

数码表冠

还是 Watch 4 的大屏化,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的一点是 Apple 始终保持着软硬紧密结合的产品研发理念,所谓大屏化并不只是简单完成一个数值的提升,更多是在其背后创造更多可能性。

三、一天,一充。

Watch 4 大屏化的背后是显示面积和分辨率的提升,观感仍然达到了视网膜级别,通常情况下这些提升意味着耗电量也将会同步增加,不过相当有趣的是 Apple 这次引入了一项名为 LTPO 的新技术,得以让 Watch 4 依然保持和 Watch 3 相近的续航表现。

为什么说这项 LTPO 显示技术是相当有趣的呢?想了解的尾巴不妨可以阅读

IHS Markit 在今年 8 月底发布的报道

。如果你懒得去看的话,那么你只需要关心两点:

1、相比目前 OLED 使用的 LTPS 背板技术,LTPO 可以降低屏幕 5%~15% 的功耗;

2、实现更高的屏幕刷新率。

纵观整个 Watch 系列,不难看出每一代都有新技术登场,具体可能是 Watch 的出货量相比 iPhone 更低,量产难度更小,更加适合新技术的应用。因此,这项由 Apple 自研的 LTPO 新技术未来是否会应用在 iPhone 等产品线上,将会非常值得关注。换句话说,Apple 在

显示屏

的自研道路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好了,言归正传,让我们接着继续聊 Watch 4 的续航表现。

由于我仅有的运动量只是站立和步行,所以 Watch 4 每次充满电我都可以使用超过一天的时间,当然了,我的意思并不代表 Watch 4 就有一整天的续航,正如你使用 iPhone 一样,使用强度的高低也会决定设备的耗电速度,好比如你的运动强度非常高或者频繁使用导航、通话或听歌等,那么极有可能无法坚持一整天。

以我最近一次短途出差为例,下午 3 点左右我从家里出发,此时 Watch 4 处于满电状态,随后经过步行、

地铁

、飞机、网约车等交通方式后抵达最终目的地。当晚 11 点多我摘下 Watch 4 准备入睡,此时它仅剩 51% 的电量,也就是说 Watch 4 在这 8 个多小时里耗掉了一半的电量,然而在此期间我除了抬腕看时间和接收通知提醒之外啥也没做。那么问题来了,Watch 4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耗电量呢?

以我过去使用 Watch 3 的经历来推测,耗电量大的原因极有可能是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导致 Watch 4 消耗了不少电量监测我的运动状态。

这里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场景的耗电量就明白了,比如平时上班我通常就是坐在电脑前,运动量极低,并且较少主动使用 Watch 4,甚至连抬腕看时间都很少用到,可以理解成手表是处于「待机」状态,以接收通知提醒为主。因此,从早上 8 点多到下午 4 点多,Watch 4 在经过了 8 个多小时后仅消耗了 13% 的电量,如此推算,我认为 Watch 4 在轻度使用下是完全有可能做到两天一充的。

不过说实话,两天一充多少会存在风险,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选择一天一充,这样也就完全无需担心 Watch 的电量会彻底耗尽,下面我也简单分享一下我的充电习惯,大致分为两种:

1、若入睡前 Watch 仅有不到 60% 的剩余电量,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摘下它进行充电,若是超过 60% 的话则会根据第二天的行程来决定要不要充电。

2、由于 Watch

电池

容量很小,充电速度很快,因此我经常会选择在睡觉前就给 Watch 4 充满电,然后佩戴着它睡觉,如此一来第二天就可以让它利用触感反馈唤醒我,同时我还能通过 Watch 4 控制 iPhone 的闹钟。

最后再补充点个人建议,如果你经常出差、

旅行

或者是运动强度较高,平时最好随身携带 Watch 充电器并配合移动电源使用,接着再购买一款可同时为 iPhone 和 Watch 充电的周边产品放在家里。而如果你和我一样基本只用 USB-C 接口的周边,不妨可以考虑再单独购买近期 Apple Store 推出的这款

USB-C 接口 Watch 充电器

四、Watch 的得与失。

在使用 Watch 3 时,尽管它相比过去的 Watch 要快了不少,但是我仍然遇到了部分 App 载入速度较慢的问题。而到了搭载 S4 芯片的 Watch 4 时,我发现它真的快了很多,比如进入微信时可以感受得到载入列表所需的时间明显减少了,系统 App 更是点击后立即载入,在多个不同的 App 之间切换也十分流畅,体验逐步在向

iOS

看齐。

同时,第三方 App 的稳定性也变得更好,比如微信没有出现闪退的问题了,这点我不知道是 watchOS 5 的功劳还是 Watch 4 性能提升后所带来的变化,总之微信的体验更稳定了。

另外我在 Watch 3 的文章里曾抱怨滴滴打车的 Watch 版体验很差,现在我发现它的体验有了极大的变化,它终于可以打快车了!并且在 iPhone 上打到车后还能继续在 Watch 4 上查看当前车辆的信息以及到达时间的预测,结束行程后还能直接给司机进行评价,不过这个功能只有我在打车期间唤醒了 Watch 上的滴滴打车才会出现,如果未来能够在每一次行程结束时自动弹出可交互的通知就更好了。

还有一点是 Watch 上使用滴滴打车前不能挑选上车点,也不会显示上车点,这使得我根本不敢使用它来打车,万一定位出错怎么办?

总的来说,部分第三方 App 体验是真的变好了,不过放眼整个 Watch 的应用生态,尽管健康和工具类 App 做得很棒,但是其它类别就不是很理想了,仍然有不少鸡肋的 Watch 应用,比如微博、

大众

点评等等。

以微博为例,我搞不懂它为什么不专注于通知这件事,微博的特别关注、重大事件等,完全可以通过 Watch 来显示动态,可它却弄了个微博运动,我直接就把它卸载掉了。再说下

大众

点评,我进入 App 后还要选附近

美食

,好吧,我点多一次,结果它在列表界面里连距离多少米都没显示。更搞笑的是,它还有一个「转入

手机

查看」的功能,Watch 版不就是在不能使用或不想使用手机时才会打开吗?

在我看来,Watch 的应用生态能否繁荣已经不是 Apple 所能决定的问题,而是第三方开发者对手腕上的交互能不能理解到位的问题。这种现状让我回想起当年

Windows Phone

所面临的情况,好在 Watch 的发展越来越好,相信随着使用的人越来越多,第三方开发者早晚还是要在 Watch 上投入更多资源,而就目前而言,手腕上的应用体验还是只有健康和工具类 App 最为合适。

事实上,这种契合度本来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因为 Watch 的形态决定了这一切。比如计时器,Watch 上使用是最好的选择,再比如提醒工具,我习惯在 iPhone 上创建提醒,然后用 Watch 接收提醒通知,这种设备间的协同工作所带来的体验非常棒,比起用手机接收提醒直观得多。至于健康类应用就更不用说,蜂窝网络版的 Watch 完全可以让你脱离手机专注于运动当中。

然而,这样就够了吗?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奔着健康而选择 Watch,又或者说,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将健康作为首选,而是将其作为附加值。

除此之外,手表上的

Siri

用起来总觉得哪里有问题,尽管 watchOS 5 加入了抬腕唤醒 Siri 的功能,可惜成功率还是比较有限,有时候甚至还给我造成困扰,比如我说话时刚好有抬腕的肢体动作,从而导致 Siri 被唤醒并记录了我说过的话。再比如手机刚好在旁边,而我是对着 Watch 唤醒 Siri,可结果却是手机的 Siri 被唤醒,以上这两种场面多少是有些尴尬。

我想,Apple 真的该好好重视一下 Siri 在 Watch 上的表现,正如

iOS

的 Siri 有了「捷径」功能后实用性大幅提升,同样的 Watch 和

Siri

的结合必然也会产生更热情的火花。

五、Watch 的变与不变。

如果说 iPhone 像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那么 Watch 则更像是生活的调剂品,或者说,它让我们减少了对 iPhone 的依赖,这无疑是好事。

回想佩戴 Watch 的这大半年里,它给我带来的其中一个改变是出去逛街可以不用带上手机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门不喜欢裤兜里有手机,还有一点是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时间去感受生活,感受周围和身边的一切。同时,Watch 4 的许多功能亦让我爱不释手,例如交通卡,每当我去上海或北京出差时,我特别享受使用 Watch 4 刷卡过闸的体验,那是其中一个最能体现科技改变生活的瞬间。使用它进行移动支付时,同样也是一种相当美妙的体验,减少了我掏出手机的次数。

而这些体验仅仅只是 Watch 所能提供的所有功能的冰山一角。

只是看时间,任何一款手表、手环都能实现;

只是刷公交,市面上也有了更好的选择;

只是测

心率

,它早已是一项同类产品的标配功能。

……

我想说的是,在佩戴 Watch 的这段时间里,并不是因为它实现了让我脱离手机也能接听拨打电话,回复微信等等功能,而是……我喜欢佩戴着它所产生的那种感觉。

我不拿它健身,也不运动,正如许多人买了

iPhone

或许连大型

游戏

也不玩,照片也不怎么拍是一样的道理。今天的 Watch 已经不仅仅是装饰品,也不仅仅是运动设备,而是一款可以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让每一个人都能乐在其中,并体现出千人千面的产品。

前不久我司就有一位佩戴 Watch 的同事被检测到心率过高,前往医院后被检查出患有某种遗传病,于是他便开始进行治疗。事实上,他从来没有想到过心率传感器还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为此,我特意邀请他来分享这段经历:

#

单纯因为对新产品的好奇,在大约两年前,我购入了自己的第一块 Apple Watch。而在两年后,当我又大清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前排队买 Series 4 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居然会因为「安全感」这样的理由来购买电子产品。我发现自己的心脏问题,应该是在今年初的时候,当时我在电影院里看《星球大战 VIII》。可能因为通风不畅的问题,我在电影院或者 KTV 包厢里很容易会因为缺氧导致脸红和心跳加快,不过那一次,我连续收到了 8 条来自 Apple Watch 的心率过速警报,显示我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心率一直在 120 次/分钟的警戒线上下徘徊。不过当时我没有多想,就宽慰自己,说这可能只是偶发的情况,或者是手表的传感器出了什么怪问题。当然,在此之后,我还是对心率警报这件事更上了一些心。在那之后,几乎每个月我都能收到心率过速警报,有时间隔几天就会出现,有时一出现就是持续几十分钟甚至一小时以上。同时我还发现,警报的心跳频率也在小幅上升着——在 1 月我的静息心率最高在 120 次/分钟左右,但到了 8 月这个警报的数值就到了 140次/分钟。最后我选择了去医院检查并且接受治疗。即便是现在,我还是很难将「我」和「心脏病」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从发现问题到真正确诊前,我都坚持抱有一种偏执的幻想——兴许只是这块表坏掉了吧。所以之后我常常会想,如果不是 Apple Watch 一次次的弹出的心率警报,我大概会一直否认正在自己身体上发生变化。我很难说其他人在面对同样情况的时候,是否也会像我一样选择回避现实,而单单对我而言,Apple Watch 的存在正变得愈发重要。

诚然,区区一块手表的数据现如今依然很难引起医生的重视,而要将 Apple Watch 的检测数据医用化,苹果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它已经证明它能替我把好一道关卡,注意我身体上潜在的变化,并用清晰的图表文字显示出来,这种「安全感」大概也是我从没在其他电子设备上找到过的。

—— By Egon

所以,无论你是为了什么而选择 Watch,只要你喜欢佩戴着它的感觉,你总会发现,一切都在变得更美好。我一直认为,在数字生活领域里做「断舍离」是一种很不明智的行为,好比如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用智能手机,然而在工作面前,笔电仍然是我的首选。如何让不同的设备协同处理好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我看来是非常有必要去摸索的,毕竟,科技能够为我们提供的可能性是无穷大的,最重要的始终是我们利用科技之后,能够做什么?不同的设备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笔电可以让你更好的完成工作,手机能够让你更好的娱乐、社交等等,而 Watch 呢?我想你也会找到专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