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王俊杰猛

评弹历史:关宁防线是铁防吗?其实清军故意不攻破关宁防线,重新认识关宁防线

受到各种明史【主要是野史】读物的影响,很多人普遍认为关宁防线很坚固——清军直到1644年,也没啃掉关宁防线。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关宁防线是明代版的马其诺防线,非常稳固,所以清军不得不绕开关宁,从赤峰一带攻入长城,正因为清军可以绕过,所以才不费力气去攻打关宁。

但其实,关宁防线根本不是防线,而是进攻基地。哪有与敌军进攻路线重合或者平行的防线呢?

孙承宗在一开始设计关宁防线的时候,就不是把它当作防线来设计的,而是当作进攻基地来设计的,——孙承宗采用的是堡垒推进战略,袁崇焕也是采用这个战略

这个战略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十分烧钱。各种军械、城堡、军饷、物资等等,不是一般的军费可以支撑的。

关宁防线,在天启年间,孙承宗的战略是合适的。

到了崇祯年间,齐楚浙三党被打压,东林独大,一些工商业的税收被废除,财/政问题恶化,关宁就成了财/政支出上最头疼的问题。

之所以说关宁防线是累赘,是因为耗费大量财政支出的堡垒推进战术,真正的效果并不理想。

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前夕,孙承宗把堡垒修到了三岔河的前沿,距离沈阳只有四百来里的路程。明军如果出动奇兵,两天就能奔袭到沈阳城下。

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局势,后金军几乎是倾巢而出,在大凌河跟明军干了一场。结果,大凌河城堡被刨成了废墟。与此同时,清军还总结之前的宁锦之战和大凌河这两次战役的经验,得出了一个对付关宁基地最有效的作战策略,那就是围点打援。

包围大凌河的过程中,明军出兵援救,就会在野战中被金军歼灭。如果不出兵援救,那么清军就可以一个堡垒一个堡垒的硬啃下去。

就这样,孙承宗的战略被毁了。

到了这个时候,花费巨大的关宁,其堡垒推进的战术不但没有达到,反而空耗财政。如果不训练场出一支可以野战的部队,仅仅依靠堡垒,打不了野战,就掌握不了战场的主动权,单纯的堡垒推进也就会失效。

这时候的关宁没有达到战略战术的效果,并且因为十分烧钱,明国财/政火上浇油,这时的宁已真正经成了战场上的累赘。

到了崇祯六年之后,关宁不仅仅是累赘了,甚至已经成了毒瘤。

第一件大事是,明末开眼看世界的重量级大师——徐光启支持的登州练兵计划突遭横祸,掌握着先进的西洋火器技术的登州叛军渡海投靠后金,孔有德就是其中的一个首领。这导致后金直接掌握了当时东亚最先进的火器技术,关宁的堡垒在后金的高仿火炮面前已经彻底失效,推进根本就不要谈了,连防守都成问题了。

第二件大事,后金彻底征服了漠南蒙古,把察哈尔部的首领、蒙古名义上的共主林丹汗赶到了青海,后者在逃亡青海的过程中死了。后金得到漠南,在整个长城防线上都与明国接壤。从此,金军就可以从山海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任何长城关口毁墙而入,打入关内,关宁已经起不到任何阻挡清军的作用。

那么,既然说后金军掌握了火炮技术,可以狂虐关宁,为啥到了1644年,清兵还没啃下关宁呢?其实这是清国一个非常高明的战略而已。

正因为清兵【前身是后金】可以绕开关宁了,所以,啃下关宁就不再是清兵唯一的选择,那么,拥有主动权的清兵就会选择代价最小,收获最大的战略战术。

如果清兵拿下关宁,清军就要分兵防守,这就会给明军集中局部的兵力优势来击败自己创造机会,——比如崇祯二年,皇太极曾经尝试在遵化四城占据一块地盘,结果因为分兵防守,又不占据兵力优势,被孙承宗率军打爆,被迫撤回关外。

在这种情况下,清军绕道山海关袭击关内,掳掠人口,破坏明国实力。

清军不打关宁而选择绕道袭击关内,使得明廷误以为,满清啃不下关宁,认为关宁攻则不足守则有余,所以明廷在财政危机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维持关宁防线而不撤掉。这样,就把大量的财/政填到关宁这个无底洞里去了。

当时明帝国一年岁入四百多万两,而关宁十万兵,年饷五十两,光发给士兵的军饷就要五百万两。清兵不啃关宁,让明廷继续砸钱,这是变相削弱明国实力。

满清不花钱分兵防守关宁,而且持续从漠南袭击关内,劫掠财富和人口。从己巳之变到1642年阿巴泰率军袭击关内,一共五次,清军尽可能的破坏河北、山东两地的经济,劫掠人口充实辽东。

既然这样,明国为什么不放弃关宁?

关宁已经形成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且形成了牢固的利益集团。如果崇祯皇帝硬是要放弃关宁,如何妥善处理这支军队之前的利益损失,如何减少其因为损失利益而造成的影响,如何妥善安置,这些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因此崇祯不敢轻言说撤掉关宁,弄不好,这几万兵痞不反水了,像登州那样叛变,后果不堪设想。

关宁进取基地的尴尬境地,也是孙承宗的战略失败之处。然而,也不能把责任完全放在孙承宗身上。

孙承宗一开始选择关宁这个战略时,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

那时候的天启朝,一方面漠南还是明朝的盟友、朝鲜还没有对后金称臣,毛文龙的东江镇也威胁着后金的后方;另一方面,后金还没有先进的火器技术。

此外,当时明国内部也没有大的饥荒和流民起义;东林被齐楚浙党牵制,税收好歹能多收一点,财/政危机没有崇祯时那么严重。

孙承宗最初接手关宁的时候,明国对后金是占据绝对的战略优势的,所以选择这么一个进攻的战略态势,是理所当然的。

关宁需要较好的国内外大环境来支撑,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而一旦大环境改变,关宁也就丧失了它的战略价值。这些,却不是孙承宗能左右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