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波西米亚狂想曲》本身就吸睛无数,尽管艺联发行对于培养艺术电影受众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艺联发行本身不能只看当下,艺联发行处于“起步三年”,本身需要《波西米亚狂想曲》这样的电影来带动热度,提升话语权。

票房或能破亿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背后,如何评价规模翻了10倍的艺联?票房或能破亿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背后,如何评价规模翻了10倍的艺联?

艺联迅速成长,的确给艺术电影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但在欣喜背后,仍然存在着诸多“严肃”的困难。

文/一一

15部,这是去年艺联参与发行的影片总数。

6499万,这是《三块广告牌》最终的票房成绩,也是去年艺联专线发行的最佳战绩。

从2016年启动到截止2019年3月,已经从100家影院扩增到了1820家。随着2018年在几部“种子影片”上的出色发挥,艺联的市场认可度也迅速提升。

今年奥斯卡结束不久,《波西米亚狂想曲》就迅速引进,最终选择在艺联专线发行。凭借着超高的热度和“市场化”的营销路径,提前预定艺联专线发行的最佳成绩。

但就在欣喜背后,关于艺联发行的疑问并未减少。《波西米亚狂想曲》本身就吸睛无数,尽管艺联发行对于培养艺术电影受众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波西米亚狂想曲》并非是需要培养受众的“艺术片”,那么在排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选择艺联是否是正确的方式?

这绝非是质疑艺联的能力和努力,而是对于一部非明显艺术属性的“艺术片”来说,未来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选择?

《波西米亚狂想曲》:非艺术化的“艺术片”

《波西米亚狂想曲》果真是一部“艺术片”吗?

票房或能破亿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背后,如何评价规模翻了10倍的艺联?

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实际上关于“艺术片”和“商业片”,全世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那么在普通大众的认知里,《波西米亚狂想曲》和其他艺术电影相比,又是否相同呢?

如果从市场的维度来讲,《波西米亚狂想曲》可能并不是。这部电影因为皇后乐队的名号,在国内拥有着较为理性的市场反应。起码相比《三块广告牌》这样的纯剧情片而已,《波西米亚狂想曲》具有天生的优势。

而引进内地后,这部电影的营销路径也并不那么“艺术片化”。单单全国600场超前点映,对于引进片来说就是一个极为“奢侈”的映前动作。假如《波西米亚狂想曲》选择全国院线发行,那么这部预热充分的“准大片”是否会获得比艺联发行更理想的票房呢?

由于很多人没有搞清楚这部电影选择的是艺联发行,所以粗暴的拿这部电影的国内票房和海外票房进行对比,从而认为这部“艺术片”的受众小,票房低。但事实上,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艺联发行对于艺术电影而言,就是希望通过“精准投放”让艺术电影找到对的观众,从而保护艺术电影。通俗的来说,艺联发行就像是艺术电影专卖店。但事实上,《波西米亚狂想曲》在整个创作手法上偏市场类型,从根本上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艺术”,只是因为皇后乐队传记因素在国内显得小众。

票房或能破亿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背后,如何评价规模翻了10倍的艺联?

但问题是,皇后乐队在国内果真是“小众审美”吗?

当然,艺联发行本身不能只看当下,艺联发行处于“起步三年”,本身需要《波西米亚狂想曲》这样的电影来带动热度,提升话语权。但单纯从一部电影的结果来看,《波西米亚狂想曲》很难说选择艺联专线放映是一个根本不需要考虑的正确选择。

艺联发行最大的优势在于上座率,因为排片占比较低,所以上座率较其他影片则相对较高。但《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市场拿到5%左右排片占比的情况下,上座率并不如同期其他对手。

首日票房破1000万,最终票房或能破亿,对于一部艺联专线发行的影片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成绩。而且通过发行“卡拉OK版本”,也极大增强了电影的趣味性。对于电影选择放映版本,也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但如果单单对于《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来说,恐怕并非如此。原因就在于,这部具有极强市场噱头的“准大片”,或许能有更好的市场表现。

奥斯卡“带热”艺联,然后呢?

分众。

票房或能破亿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背后,如何评价规模翻了10倍的艺联?

这个词其实放在电影市场,是一个被提及了无数次的词。尤其是在国内,从最初的分级制度到后来的艺术院线,都是一步步满足“分众”需求。对于艺术电影来说,“分众”是能够对其保护的关键措施。

在艺联出现之前,艺术电影只能“勇闯”院线这一条路。这带来的结果,是无尽的痛苦。

2015年,李睿珺导演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进入院线发行。最终首日排片0.2%,累计综合票房81.2万。对于任何一部电影来说,这都是一个“痛苦”的结果。

本身就面临着极大生存压力的艺术电影,因为这样的结果所带来的,可能是恶性循环。

而有了艺联之后,通过多种措施的倾向性保护,让艺术电影的生命得以延长。去年,李睿珺的《路过未来》从一开始就坚定选择了艺联发行。最终首日排片1%,综合票房254万。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个多么出色的成绩。但是不断有艺术电影的尝试,总归会带来好的结果。而从目前来看,这种结果往往倾斜于奥斯卡。

艺联发行最好的成绩就是6499万的《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以0.6%的首日排片起航,最终凭借着口碑和上座率逆袭,得以拿下6499万的票房。这是艺联最应该出现的模样,但这恰恰是艺联最理想的模样。

因为奥斯卡本身就不是很典型的“小众艺术片“,绝大多数电影还是高质量的剧情片。那么在大众接受度上,和柏林、威尼斯等纯度更高的艺术电影相比,就有天然的优势。

事实上,去年在艺联专线发行的9部电影里,除了6499万的《三块广告牌》和重映的《阿飞正传》拿下1973.9万以外,其余电影的表现依然“触目惊心”。《路过未来》254万、《北方一片苍茫》73.2万、《肆式青春》282.7万、《大三儿》130.1万、《淡蓝琥珀》22.9万(首日3.4万)、《尼斯:疯狂的心》102.8万、《第三度嫌疑人》452.2万。

电影最终成绩的好坏,在创作层面的问题是最主要的。但也可以看到,艺联希望培养艺术电影观众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本质上,大众对于电影的需求是一定的。无论是在院线发行逆袭成功的“小成本黑马”,还是在艺联发行取得关注的“奥斯卡大热”,本质上都是可以和关注产生共情,且叙事完整的电影。

票房或能破亿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背后,如何评价规模翻了10倍的艺联?

这也和市场“口碑为王”产生的泡沫类似,市场鼓吹“口碑为王”让一批和档期并不匹配的电影进入热门档期,结果在市场表现极度挣扎。事实上,作为大众消费的电影市场,受欢迎的永远是高质量的类型片。通过时间,的确可以让观众接受小众审美的艺术片,但艺术片很难在市场上有较大程度的改变。

如今,艺联已经拥有了《三块广告牌》和《波西米亚狂想曲》这样的代表作。但是对于艺联来说,真正帮助艺术电影提升市场表现,起码不是三年就可以看到的结果。

艺联的未来:观影成本、内容删减、网络“争宠”

原本想去的,但是……。

票房或能破亿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背后,如何评价规模翻了10倍的艺联?

这句式基本上是万能的,也是很多影迷为何没有选择艺联的原因。在以往艺联加盟影院比较少的情况下,观影成本是最大的“阻碍”。由于影院较少,相比以往就近原则和择优选择,需要“定时定点”的选择观影对于很多影迷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调整。

与此同时,内容删减则是阻碍影迷的“又一道屏障”。影迷说服自己去艺联观看艺术电影,但由于审查制度对于内容的删减,则会让很多影迷打退堂鼓。看一部“阉割版”,究竟适不适合耗费这样的精力。

而在犹豫当中,能够给出答案的则是: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盗版资源,一种是视频平台的版权资源。前者往往时间上占据着先机,后者则能尽可能保证观众的观影体验。

拿《波西米亚狂想曲》来说,内地上映的是一部删减版。那么,在如何评价《波西米亚狂想曲》内地删减的回答中,“原本想去看的,有删减的话还是在电脑上看吧”成为了一种代表心声。

对于许多非商业电影,影院观影成为了“仪式感”的一部分,观影体验是极为重要的关键。虽然《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内地上映时,发行了卡拉OK版,但对于很大一部分内地影迷来说,只是一个猎奇。

在奥斯卡颁奖礼之前,《波西米亚狂想曲》网络盗版资源就流出。而在颁奖过程中,爱奇艺就宣布这部电影“即将上线”。网络资源的“准同步”,对于艺联发行来说同样时一个挑战。

票房或能破亿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背后,如何评价规模翻了10倍的艺联?

但是艺联现阶段最主要的目的是培育观众。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三块广告牌》到《波西米亚狂想曲》取得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仅是上映的规模,还有放映版本以及营销宣传的动作。

「商务合作:微信feifeisisi」

「应聘电影记者,联系微信phb19941011

票房或能破亿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背后,如何评价规模翻了10倍的艺联?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新媒体矩阵: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新闻|百度百家企鹅媒体|UC平台|搜狐新闻|新浪微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