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宰出自姬姓,以官名为氏,周代有太宰,其后人以宰为氏。璩姓得姓始祖——蘧伯玉。

第三百O二姓:宰[zǎi]

一、历史来源

宰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0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宰”源出有二:

1、以官名作为姓氏,是周朝宰父的后代。宰父是周朝的一个官名,职责是管理王朝的内外事务。宰父官的后代,大多数用祖上的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宰父氏或宰氏。后来宰父氏也改成了宰氏。成为宰氏的一支主要源流。

2、源于姬姓,也是一个以官职名作为姓氏的姓。春秋时期有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孔在周朝担任太宰,被称为宰周公。他的后代以祖上的官职作为姓氏,成为宰氏的一支。宰出自姬姓,以官名为氏,周代有太宰,其后人以宰为氏。礼成宋国誉起圣门上联说周代宋国人宰让,曾参与制定宋国礼仪制度。下联说春秋时鲁国人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以擅长言语著称。曾在齐国任临淄大夫。对孔子"三年之丧"的主张表示怀疑,说:"父母死后,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服丧一年就行了。"二迁徙分布宰氏的望族居住在西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离石县一带。

宰姓得姓始祖——宰孔(宰周公)、宰予、王莽、蔑里乞·马扎儿台。

宰姓的郡望主要有西河郡。

宰姓的堂号主要有临淄堂。

宰应文:明朝时期江宁人。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家境很贫穷。长大以后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他把父母的形象刻成木头人,而且像对待活人一样来侍奉,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成为当时有名的孝子。

宰我:字子我。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他口齿伶俐,和子贡一样因为辩才而有名。有一次他问他的老师孔子说:“一个人死了父母以后要求守孝三年,这时间是不是过于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一定会遭到破坏的;的、三年不奏乐,音乐也肯定会溃散。依我之见,守孝的时间一年也就够了。”孔子反问:“父母去世一年以后就一切恢复正常,你能心安理得吗?”宰我说:“能。”孔子说:“你要是能安心就那样做。君子在为父母守孝的时候,即使吃美食也不会觉得甘美,听音乐也不会觉得好听,所以才不忍心那样做呀。”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说:“宰我实在是太不仁义了。小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开始能稍微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道理呀。”看到宰我在白天睡觉,孔子又说:“朽木不可雕也。”后来宰我出任齐国的大夫,参与反对齐简公的叛乱,他的全家因此被杀害,孔子认为这很不值得。

宰亘[gèn]:周朝名人。

陕西、山西两省之间的黄河沿岸一带地区。

第三百O三姓:郦[lì]

一、历史来源

郦姓,郦姓是非常古老的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03位。郦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郦”源出有二:

1、郦姓出自轩辕氏,是黄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记载,夏朝建立后,夏王禹追封先代遗民,封黄帝后人于郦邑(今河南省内乡东北),建立郦国。郦后来灭国,其君主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为郦姓。是今天郦姓的最早起源。

2、郦与丽、骊三字相通,骊山氏之后亦有改为郦氏者。

郦姓郦姓始祖——郦商。郦姓是个古老的家族,是黄帝的后裔。距今4000多年以前,夏禹封黄帝的一支后裔于“郦”,他们以后就“以地为氏”,称为郦氏。郦氏是古老的姓氏,他们的发祥地是中原地区。“郦”指的就是现在河南省内乡县东北。根据《元和姓纂》记载,郦姓是黄帝之后,子孙食采于郦,因地为氏。史记上的郦商,是高阳人。郦氏家族,不但是黄帝的子孙,而且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望族居于新蔡郡,即现在的河南固始县东。故郦氏后人奉郦商为郦姓的始祖。

郦姓的郡望主要有新蔡郡。

郦姓的堂号主要有广野堂,长揖堂,枕湖堂,永思堂,明经堂,注经堂,积善堂等7个。

郦炎:东汉学者。有文才,精音律,性至孝。

郦商:高阳人,陈胜起时,郦商聚少年东西略人,得数千。沛公略地至陈留,郦商以将卒四千人属沛公于歧。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郦商爵信成君,以将军为陇西都尉,赐食邑武成。汉王为帝,迁为右丞相,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涿,号曰涿侯,更食曲周,封称曲周侯。凡别破军三,降定郡六、县七十三,得丞相、守、相、大将各一人、小将二人、二千石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商卒,谥为景侯。

郦炎:东汉诗人、学者,河北省范阳人。字文胜(150-178),西汉谋士郦食其之后,有文才,精音律。言论给捷,多服其能理,性至孝,灵帝时州郡辟命,皆不就,有志气闻名。后风病,妻始产而惊死。妻家讼之,熹平六年死狱中,享年28岁。有集二卷,著有《遗令书》等。

郦食其:西汉帮助刘邦统一天下的功臣之一。陈留高阳人,家庭贫寒,却喜好读书。为了维持生计,他外出当了监门一吏,却时时有些独特的思想行为,人们不理解,说他是狂生。一次,尚为沛公的刘邦准备攻打陈留,住进了高阳传舍,郦食其去拜访,一进房间,正看到刘邦靠在床头由两名女子帮助洗脚。见此情景,郦食其不仅不长辑下拜,反而大模大样地说:“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据见长者1刘邦听罢此言,很是不悦,但一想正是用人之际,马上不洗脚了,旋即起身更衣,将郦食其引入上座,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并定下了攻克陈留之计。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涿县(今河省北涿县)人。汉代人桑钦著《水经注》,记录了中国河流水道130余条,郦道元作注的《水经注》40卷,增加了1250余条,是原书的十倍,详细记载了中国河流水道的地理变迁沿革,使《水经注》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名著之一。对历史地理学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史上也很价值。

此外,郦姓名人还有:西汉还有右丞相郦商,东汉有诗人郦炎,金代有诗人郦权,明代有学者郦光祖,清代有诗人郦滋德……等。

河南省新蔡一带。

第三百O四姓:雍[yōng]

一、历史来源

雍姓,雍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八十四位姓氏,在陕西、四川地区有一定的优势。当今雍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4%,总人口大约有18万。

“雍”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周朝刚建立时,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兄弟,被封于雍地,就是现今河南省沁阳县一带。这位王子又封为伯爵,所以人称雍伯,雍伯是雍国的创始人。其后人以国名为氏,称雍氏,世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雍姓。

2、出自姞姓,以邑名为氏。据《古今姓氏辩证》记载说,黄帝的后代中,在商、周之间有的食采于雍邑这个地方,就以邑名为氏,称为雍氏。因此雍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得更早。望族居于京兆郡,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以东。

雍姓得姓始祖——雍伯。雍氏出自姬姓,是3000多年前周朝王室的后裔,得姓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雍伯。周成王继位之后,雍伯被封于雍国,成为周天子的诸侯。古代雍国的所在地就是在现在的河南省泌阳县东北与修武县接境的地方。根据《通志·氏族略》山东记载,雍读去声,原来是雍伯受封之国,雍伯的后裔称为雍氏。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也指出,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雍伯的后代以国为姓,称为雍氏。

雍姓的郡望主要有京兆郡,平原郡,颍川郡等3个。

雍姓的堂号主要有京兆堂,平原堂,颍川堂,燕贻堂等4个。

三、家族名人(第二百八十位)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雍姓历代名人17名,占总名人数的0.04%,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二百八十位;雍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3%,排在并列第二百五十四位;雍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人数的0.01%,排在并列第四百四十位;雍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1%,排在第三百三十二位。

历史上著名雍姓人物有:春秋郑大夫雍纠;西汉什邡侯雍齿;唐朝龙洲别驾、什邡[fāng]县男雍无逸,大和进士、简州刺史雍陶;北宋治平进士、御史台主簿雍钧,廷尉雍孝闻,围棋国手雍熙日,画家雍巘[yǎn];明朝成化进士、南京户部尚书雍泰,监察御史雍焯[zhuō]。

雍齿:汉高祖刘邦的武将,很能打仗,因战功而被封为侯爵。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他是唐代后期的重要诗人,尤以写山水名噪一时,被称为“山水诗人”。雍陶少年时家境贫困,因蜀中战乱,颠沛流离,羁旅他乡。他曾考试落第,写有《自述》诗:“万事谁能问,一名犹未知。贫当多累日,闲过少年时。灯下和愁睡,花前带酒悲。无谋常委命,转觉命堪疑。”叙述了他当时穷困潦倒和悲观失望的心清。他又曾把自己的诗文写成卷轴投送给当时的宰相裴度。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登进士第,为当时名辈所推重。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授国子毛诗博士。在长安,他与张籍、王建、贾岛、无可、徐凝、章孝标等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时相唱和赠答。这些人中有的是当时名士,有的因怀才不遇而后归隐,他们对雍陶有相当影响,虽然雍陶曾出任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和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刺史,但后来雍陶却辞官隐居庐山,养疴傲世,与尘世隔绝而终。

陕西西安,山东省平原县西南,河南禹州。

第三百O五姓:郤[xì]

一、历史来源

郤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0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郤”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封地为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他,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他的后代遂以封地为姓,称郤氏。

2、是春秋时期郤宛的后代。郤氏在晋国世袭卿位,后来被晋厉公灭族,有子孙逃到楚国,楚昭王时郤宛任左尹,其子孙后代沿袭祖姓为郤姓。

郤姓得姓始祖——姬叔虎。

郤姓的郡望主要有济阳郡,济阴郡,山阳郡等3个。

郤姓的堂号主要有济阳堂,济阴堂,山阳堂,中军堂,丹桂堂,高第堂等6个。

郤姓人物在历史上表现突出,成绩斐然。晋国公时的卻芮及其儿子郤缺、孙子郤克,都是晋国赫赫有名的人物,受晋国国君重用。郤姓名人,在明代也有几个值得称道的人物,如忠孝之士郤广、郤祥等。除上述几人外,东汉郤巡、三国时郤正、明代郤永都是郤氏值得一提的人物。

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山东省定陶区、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

第三百O六姓:璩[qú]

一、历史来源

璩姓,与蘧[qú]姓同源,以邑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国君封于蘧邑,为伯爵,史称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据浙江江山县石梁老谱序记载,晋元帝御笔易蘧为璩。受“剧、据”分别简化成“剧、据”误导,璩姓一度被错写成“琚”,现在全国各地族人纷纷响应坚持文化自信号召,向公安机关申请纠正姓氏错误,成功恢复“璩”姓。

“璩”源出有二:

1、出自以宝饰为氏。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种金、银制成的耳环,此物创始人的后代子孙遂以“璩”为姓,称璩姓。古人很看重玉,将玉的坚致、光采、纯粹、发声等来比喻人的品德,并且寄以吉祥的象征,所以佩带玉是很光采的事。并认为佩玉不能随意解去。这样,玉的制品也多种多样,而与玉有关的物,一般都加斜玉旁,璩字就指玉做的耳环,当然是高贵之物,于是就产生了璩姓。

2、出自姬姓,与蘧姓同源,以邑名为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卫,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西南)。至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为伯爵,史称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而古代玉环称作璩,由于璩很高贵,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于是蘧姓就改成璩姓。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改为遽姓。

璩姓得姓始祖——蘧伯玉。璩氏的先祖为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相传至东汉时,因中常侍蘧政罹难,族人避难易蘧为璩。后迁徙至浙江江山,至南唐,有璩瑗,任银青光禄大夫,守闽贵,保境恤民,封西州侯,居贵溪。族谱中有唐朝圣旨和铁券文记载。现各地璩氏族谱在“源流叙中”都认得姓始祖为蘧伯玉,自认是西州侯璩瑗之后。这也在北宋钱塘儒生编撰之《百家姓》中得以体现:“璩 豫章郡”,贵溪属豫章郡。最初所载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为“璩”。“璩”虽为小姓,亦不失源远流长。蘧伯玉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据《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称:“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蘧伯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故璩氏后人尊蘧伯玉为得姓始祖。

璩姓的郡望主要有黎阳郡,豫章郡,汲郡等3个。

璩姓的堂号主要有黎阳堂,豫章堂,汲郡堂,君子堂,及圣堂,石波堂,西川堂等7个。

蘧瑷:唐代良吏,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

蘧伯玉:名瑗,长坦县伯玉村人,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与善者,于齐晏婴,于郑子产,于卫伯玉。孔子几次适卫,多居蘧伯玉家,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伯玉笃行不倦,慎德深思。一次,他使人到孔子那里,孔子问:“夫子(指伯玉)何为?”对曰:“夫人欲寡其过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1既赞伯玉之德,亦赞伯玉其使者。《论语》孔子赞:“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伯玉确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改过的人。《了凡四训》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蘧伯玉贤名闻于遐迩,人们十分敬重他。卫国大夫史鱼深知蘧伯玉的才能与人品,多次向卫灵公举荐,但灵公不听。史鱼临死采用“尸谏”的办法力荐蘧伯玉。他告诉儿子:“我在朝不能举荐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后,你不必将我的尸体‘治丧正堂’,可以置于窗下,等灵公问起来,再将实情告诉他”(古人称这种方法为“尸谏”)。史鱼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言去办。卫灵公前来吊唁,对尸体置于窗下非常奇怪,史鱼的儿子就将父亲的话转告灵公。灵公醒悟道:“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启用了蘧伯玉。

璩伯昆:明朝桐城人,那里是学者荟萃之地,而璩御史后来去广东和江西做官时,就很重视文化教育。

璩光岳:明朝人,举为进士而当官,文武全才。

江西省北部地区,江西省南昌市,河南汲县。

2019.3.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