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的机械声打破了田野的平静,高耸的打桩机将一根根粗壮的桩基打进地底……南宅科村的一些村民跑来,要专门看看他们新村第一天开工的样子,他们说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10月19日,在经过3天的桩基开标公示期后,南宅科村新村建设工程开始了打桩工作。这标志这南宅科村的新村重建工作正式开工,这也是潍坊市15个需要重建的受灾村中第一个正式开工的村庄。明年年底,南宅科村村民将搬入新楼房。

超前谋划,压茬推进新村建设

洪水8月20日晚进入南宅科村,27日村内积水全部排完。在全力抗灾排涝的同时,针对村内354口房屋全部成为危房的现实,羊口镇党委就开始着手谋划灾后老百姓的居住问题。

8月22日,羊口镇党委提出了利用土地挂钩政策进行整村迁建建议。随后,整个工作压茬进行,一环套一环,各个流程和环节实行“销号”办理。8月24日村“两委”正式开会讨论酝酿;26日村民投票同意迁建方案;27日开展新村建设选址民意调查;30日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对新村选址进行了投票表决;9月1日村民对楼房户型开始讨论;3日户型报名确认;5日新村新址整理完成;7日选举产生新村建设专项财务小组,旧村房屋开始评估;8日选举产生新村建设管理监督小组;12日下午旧房评估工作完成。

超前快速和村民自主在整个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经过前期缜密的基础准备,现在各项工作正按程序稳步推进,桩基和监理于10月15日开标,19日正式动工建设。

高标设计,打造灾后重建样板村

本着居住上档次,生活条件大改善的原则,南宅科新村规划起点高、标准高。

南宅科新村住宅区共设计小高层住宅楼10栋,7栋为10+1小高层,3栋为9+1小高层。规划设计90㎡、120㎡、150㎡三种户型,规划总户数388户,住宅建筑总面积54823.31平方米。建设综合服务楼一座,规划设置村委办公、综合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会议室、卫生室及活动中心等。根据村民的生活生产习惯,规划设计了农机存放区、市政配套区、活动广场、社区游园以及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等。

在户型的规划过程中,结合农村养老习惯,从群众意愿和人性化角度出发,设计90+120和90+150两种户型,老人子女对门居住,同时规划了部分富余住宅,配套日间照料、失能老年人托养、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小区绿地率达到35.5%,通过广场与绿地相结合,营造“绿中有景,景中有绿”的优雅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小区排水工程为雨污分流。小区集中供暖规划暂定方案为空气源热泵。采用低温热水直供系统,直接以低温热水向各建筑物集中供暖。

一系列超前、人性化的设计,必将使南宅科村成为灾后重建的“样板村”,南宅科村村民也必将迎来新生活。

创新探索,“两区共建”生活生产两提升

灾后重建中,羊口镇没有进行简单的恢复性重建,而是立足长远、超前谋划,强调整体设计、整体打造,本着“让老百姓灾后有更美住所、更高收入、更好产业、更稳就业”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重建模式,逐步确立了“两区共建”思路,初步探索建设南宅科“两区共建”示范区。

“两区”分别由南宅科新区和寿光昌润蔬菜标准化生产(南宅科)示范区两部分组成,目的是把新型农村社区和高端农业园区“两区”融合共建,产业支撑、产居相融,让老百姓有更美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蔬菜大棚园区是根据长远规划,在充分听取老百姓意见,对土壤水质检测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建设的。10月份,南宅科村动员村民对村庄土地进行了整体流转,由寿光农业发展集团、金宏集团、金投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寿光市昌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根据生产和群众需求,规划面积1200亩以上,计划建设新型冬暖式高温大棚110个左右,配套建设水、电、路、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交易中心等公共设施,总投资约9000万元以上。

“园区计划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面积700亩左右,建设高标准大棚60个,主要用于群众的救灾安置,于2019年1月初完成投入使用;二期、三期根据实际需要分别于2019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寿光农发集团总经理张成生介绍。

“大棚可以租赁或者购买,也可以先租后买,农发集团还可以帮助村民贷款。现在有意向报名的已经有48个大棚,其中最多的一户村民就要承包8个大棚。”南宅科村党支部书记王培利介绍。园区建成后,将对“品种引进、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物资供应、质量管控、产品包装、市场销售”实行七统一,采取“困难救灾安置生产、联营生产、自营生产”三种模式运营,从而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工人”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力争三年内形成生态型、智慧型、品质型高效农业园区,让周边群众真正依靠园区转方式、促增收,把日子过起来,让腰包鼓起来。

本报记者 丁波 宋晓青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