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新平,婚礼随多少份子钱合适?答案竟是…

前两天,有个陌生人突然加小掌

在一阵尬聊之后

才发现她原来是我10年前小学同学!

本来聊得好好的

结果她突然说了句

“我月底结婚,你一定要来哦”

能怎么办啊

只能答应啊

随后,小掌立马找闺蜜诉苦

谁知闺蜜比我更惨

月底前还有3场婚礼

……

该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钱包?!

不知从何时起,

我们将请柬称为“红色炸弹”,

而这个称呼都是因为份子钱的存在

今天小掌就个你款款份子钱

份子钱从何而起?

其实,古代并没有流行送份子钱的习俗,人们习惯送东西给新人,表达祝愿。这种更像是一种“穷人间的众筹”。在遇事又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的时候,亲戚朋友就通过凑份子钱的方式来互相帮忙。

“份子”也写作“分子”,而交份子钱的风俗,是从明代中叶开始就流行。

明末清初,送份子钱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尤其是名门望族,为了体现身份更讲究送份子钱的礼节。

但份子钱发展到今天,不再是为了相亲相爱,反而有些“相爱相杀”的味道。

份子钱婚丧嫁娶升级到:子孙的满月礼、周岁礼,中年人逢四十、五十、六十等整寿的寿礼等等。凡弄个名头就广撒请帖,即便只有一面之缘,都会“敬请光临”。

如果碰巧赶上一个月里发生好几件红白喜事,我们的财务就可能出现赤字了,除非家里有矿,完全不怕的。

随多少份子钱合适?

每次一到随份子钱的时候,

很多小伙伴常常会陷入这样的纠结:

送多了感觉关系也没那么好,

不划算,

送少了又觉得没面子……

小掌从网上看到一张

全国婚礼红包地图,

云南只有100元,

但实际上你包了多少?

虽说送多送少都是自己的心意

不过,话说回来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玉溪人,

结婚份子钱到底要随多少才合适?

不同年代,金额不同

60年代

大家一般随3-5块钱

当时工人月薪是36块钱左右

抽出七分之一随份子能接受

70年代

份子钱涨到了5-10元

当时工人普遍的月薪是42元

份子钱和月薪的比例没变多少

80年代

10元份子钱已经拿不出手了

20元比较常见

随50元的也有

当时工人的月薪差不多是55元

90年代

90年代初和末

人均月薪有个小飞跃

从几十元增加到上百元甚至上千元

即使这样

也有只随60块钱的人

只能说是“能者多随”

2000年之后

刚开始几年100元的份子钱属于正常水平

最近两三年

200元的红包也算薄的

也有网友给出了近几年的随份子攻略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拿走不谢

如果你们俩只是普通朋友、同事

随份子也就 200、300

如果是关系比较好的死党

500~1000 都有可能

主要还是看关系程度如何

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跟你关系还可以

这样的情况,包个 500 左右

如果是亲戚长辈的话

远房亲戚一般 600 高一点

关系比较近的亲戚长辈大多数会包到 1000

1000 以上的其实也挺常见的

看到这里

你是不是想问

有没有不随份子钱的情况?

当然有啊!

撮合两个好朋友

如果你能成功撮合两队新人在一起并且结婚,

不仅仅可以省份子钱,

而且还能拿到专属媒婆大红包哦!

份子钱是否应该被消灭?

份子钱存在的原因和作用都应该只是婚礼

祝福的一部分,

一旦变味儿,

份子钱似乎就失去了原本存在的意义。

那究竟份子钱是否应该被消灭呢?

支持者:

感情深!使劲掏!送少了不太好,朋友关系就远了,钱多少说明个问题,朋友关系怎么样。

反对者:

掏到心都凉了,结婚随份子这钱是越涨越高,对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种随份子已经由原来的一种表示一种心意现在都变成了一种金钱负担。 本来结婚是好事,那大家都觉的特别开心特别高兴,但如果说一个月要是碰上,三次到四次的话,真的觉得受不了。

中立者:

掏自己的,让别人说去吧!上次一个普通同学结婚,我想用200块随礼,可妈妈说要么不送,送200还好意思?,最后我没有去参加婚礼,想想也是的,对于好朋友结婚那是要多送点了,偶准备明年贵点的东西给我好友。 朋友间结婚本来就是互送一种祝福,那这钱咱就不能少出点吗?

其实小掌觉得

消不消灭份子钱不重要

其实所谓的份子钱

它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多少钱

而是一份真挚的情谊

你来我往重要的是联络感情

对于份子钱

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觉得份子钱给多少会比较合适呢?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讨论~

☞推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