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民盟湖北美术院副院长,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理事,湖北东湖印社理事,民盟鄂州美术院院长,鄂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鄂州市松风印社社长。

锲石斋治印谵言

宋哲金

●习印首先要师从秦汉,后吸收明清之流派,在印学理论与镌印的实践中进行研习,做到修业勤为贵,学书意必高。

●刻印无论经历时间之长短,不可局限于一种风格,应涉猎多种风格,备其为已所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如擅长古玺、又嗜好工稳的秦汉印式,使其互为补充。

●凡从事篆刻创作,需付出人生的精力和物力,不能当刻匠,对于前人的艺术成果要不断地吸收消化,然后参以已意,要有艺术追求,最终目的是要有建树,让社会承认并经得起历史评说。

●边款创作要与印文内容统筹设计,内容相互呼应,形象力求生动,让欣赏者由印思意,铭记难忘,产生印外联想,诱发读者思绪,达到观印若观景,阅款知印文的艺术境界,也是余近几年追求和表达的境界。

●一方篆刻作品,根据印人的学识及修养进行写意或工兼写风格的创作,用刀或无需修改一气呵成,在工稳中难免不可动刀修改,不论印章表现出何种风格,怎样操刀,目的一样,最终就看这方印是否合乎法度,是否有艺术感染力。

●印章自形成一门独特的国粹艺术,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印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印章表现不同的风格,这也与万物一样在进化发展中,后来把刻边款纳入了篆刻艺术内容。有了印章款识才算一枚完整的篆刻作品,边款创作已是印人不可忽视,且再也不象古人单一的单刀小楷落下穷款了事。西泠印社二十世纪初,率先在全国篆刻大赛中,将边款创作作为一项评展,强化了边款的重要性和地位了。

●刻圆形印无论古玺或工稳秦汉印式,均比方形印有一定难度,圆形印要将文字与文字之间,文字与圆边的弧线之间全方位考虑,圆形印的印稿设计和创作以朱文为主,创作出的效果中能否看出字法、章法,这就要求作者要在圆形内镌出呼应、自然、挪让、飘逸、穿插、生动而精彩之。实煞费经营。

●当代篆刻艺术的兴旺繁盛,对从事篆刻艺术专业或迷恋者而言,它的艺术灵魂就是:继承传统,不断创新,方寸天地,气象万千,给人以美的享受。

●余治印往往是有了创作冲动后再将要镌的印章内容决定下来,按文字内容需要从工具书中选出大篆和小篆或缪篆三种字体,从中按字体类别设计印稿,有时一件印稿原计划按汉印刻制,其效果不妥,另从大篆印稿设计效果方可更佳。有些古文字的结构,也能为印章章法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所以一方印章,应多方面,多种形式设计,经多方对比后,方有佳作产生。

●凡有印钮图案的印章,在刻制中切勿用普通木质的印床,这样容易将印钮夹破,最好用圆形的纸盒子,将石章用干毛巾镶着,放入半圆盒中刻制,效果颇佳。

●书、画和印屏作品经钤印后,往往需要待印蜕的印泥稍干或在印蜕上覆盖一块小纸,以便保护原效果和清洁,且一幅作品往往一经折叠造成局部污痕,有损整体效果,吾法把印蜕平置桌上,用大号羊毫毛笔蘸面粉或滑石粉,轻轻地涂于印蜕上,能将表面印泥油质吸取。然后用毛笔刷去余粉,印蜕便已干透。这样不仅不会损害印蜕效果,反而增添了浑朴和淡雅,且出现立体感,耐人欣赏。

●印稿上石传统和现代印人各有技法,吾法要把镌的石章,放在薄型纸或拷贝纸上划出印面原大轮廓,将按此规格设计印文。设计印稿时对作品举足轻重,所以,要尽量反复推敲,根据印文合理安排,需要多写几张便于筛选,对所设计的印稿加以比较满意后选一张。一经定稿,取双面红色薄型复写纸(双面兰色也可)一块,用圆规针尖当笔(或6H绘图铅笔)。描写时的力度不宜过重,以免把纸划破。无论朱或白文,均可采用白描把印稿反印到石面上,去纸后,石面上印文显而易见,与原印稿不差毫厘。此法,比昔人的水印印稿法和直接在印面上写反字,其效果甚佳又精确,而且提高了效率,根据吾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可行的。

●源远流长的中国印,是奉献给人们的一朵不寻常的奇葩。它具有书画艺术的共同特点,其实用性和抒情性又有别于书画艺术,其线条流畅雄健,且运用纸、墨、笔、砚,以文字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又不尽受文字的局限。而且是运用石头与刻刀,通过镌刻,在组织安排上分朱布白,刀石结合,以及节奏、旋律和气势、变化等方面,抒情写意,表达情感并动人心弦。

●欣赏篆刻艺术作品,不能忽略“根基”与“功底”。除此外,篆刻艺术美的创造,还要遵循一定的法度,比如线条审美标准中的行笔,“圆”、“涩”感,骨肉均匀,字的结构必须遵循篆书结构的基本规律,印面章法疏密有度,和谐统一,刀法运用表现手法也要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篆刻在形式上与音乐一样,讲究章法、节奏、旋律、对称、呼应,音乐上的休止、乐段间的间歇,篆刻讲知白守黑,宽可走马,密不容针,刀法有断有连,构成篆刻作品的完美整体。在内容上抒发作者生活感受、理想、志趣,以至整个内心世界,表达真挚而丰富的感情。

●篆刻使用的刻刀,一般是平口刀,两面磨出斜刃面,它的大小、平斜都将直接影响到刻印的效果。日本印学宗师圆山大迂治印原用斜口刀,吴昌硕治印用刀钝刀硬入,王福盦使用的刻刀又小又锋利等诸印人的用刀种类之多。余近年对单面磨出的斜刃刻刀,进行刻制,其效果甚佳,尤其在刻制白文印式的印章中,其效果与传统双面刻刀不相上下。

●一枚篆刻作品,前人常说:“七分篆,三分刻”,即字法、篆法、章法和刀法。余认为对也不对,其实,比例只是表面现象,篆刻艺术的境界,其刀法的运用,在于印外功夫。说对,是指刻制多字的铁线篆方面;说不对,是指刻制几个字的白文写意方面。如齐白石丰富了前人的刀法,刻印纯用单刀阔斧的单刀冲刻,反对做作修饰。

●石章材料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普通型方料无印钮,一种印料顶部雕有各种动物等方面的图案,对边款刻制,前人对无印纽的普通石料尚未界定。凡有印纽的图案,如印石上是“猪”或“狗”等图案,应将动物的尾部一侧朝向自己,以盖印方位的左侧为刻制第一面款,如刻两面以上如此向左例推。今有印人盖印出现动物尾部朝向他人,不妥。

●篆刻是方寸世界的一种艺术,不能视为雕虫小技,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捷径可走,要想走成功之路,就得如痴如迷地练好基本功。要把篆刻作为一门事业,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过长期的刀耕、笔种,将其刻刀始终如一地向前拓展,必有收获。

●对一块篆刻石料,经去蜡磨后,印面局部出现沙钉,除不能刻制铁线篆和工稳一路白文外,它可用白文写意,尤其是古玺印式的创作,这块章料使它有用武之地了。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高,人的思想压力大,许多有识之士,为了生存而奔波,对于现在爱好篆刻的年轻人来说,有份稳定的工作和一定的收入,当然对学习篆刻应该是具备了基本的条件。相反对于下岗或四处为工作和生活而奔波且家境又贫寒的人来说,想求索于篆刻这门艺术,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拜师、购印章材料和工具书、参展费、观展等等的制约,想学印,求发展是有一定难度的。

●当今印坛出现怪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入展和评奖的客观效应,许多印人为了迎合评委的欣赏口味和博得评委的欢心,身不由己在研究和追求一些作品的外在形式,尤其模仿某专家的印式风格,从而放弃断送了自身的艺术个性,篆刻的创作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紧跟形式,为入展和获奖而仿评委印风,以及模仿上届获奖印风,对于进行篆刻创作要把印学艺术与自身的追求、艺术的价值、做人的品德和个人的修养融为一体。

●如会写美术字,尤其是对黑体字和准园字体的形状和结构有所了解,那么对学习篆刻能取到一定的作用,如篆刻中工稳一路的白文印和朱文铁线篆,其篆体字的章法结构与方正黑体准园字体有相同之处。黑体字线条宽度一样类似排笔所写,准园线条圆润,犹如铁丝粗细一样。

●对于部分篆书中左右结构的字,传统写法可将左右结构的部首,写为上下结构,即:左边部首写为上部,右边部首写为下部。如:江、功、红、幼等字。然而,有些现代印人常把其它左右结构的字体,也按类似书写篆刻,一旦通过展览或报刊发表后,对初习治印来说,一是误导,二是有负面影响。

●篆刻家在准备镌印前,首先应有良好的创作环境,应有艺术的创作情感,如没有情感、没有思想准备或心情不佳,或案头上还想着这事哪事未完,硬逼着刻,即使治印完成,这件印蜕也算不上佳构。

●篆刻创作,不可随意操刀,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即使刻任何一种风格的印,或工笔、或写意、或工兼写,均要巧妙运用,做到疏密有致、疏密相间,相互联结、相互衬托。

●一件篆刻作品,从美学和艺术角度中欣赏,表现出有“性格” 的作品,才算是美的,真正达到方寸天地,气象万千,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经设计的印稿,或朱或白或其他风格,无论大小与方圆,印稿上石后刻完,其印蜕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印蜕效果比原设计的印稿要好,其二印蜕效果比原印稿要差些。印章刻好后,用牙刷去掉石硝,将印面在办公用的强效速干印台上沾濡, 一是给油质将干燥的印章吸攻, 二是免于石硝渗入精制的潜泉印泥之中。

●后世所取法的印章是秦印和汉印。秦印指战国末期到西汉早期流行的印章,字体小篆居多,多为白文,印面常有日字田字界格,风格苍秀。汉印指汉至魏晋时期流行的印章,印文有铸、凿、刻,字体异于秦篆,大都方正平直,布局谨严,风格雄浑。习印者,力追秦汉,精心钻研,深悟其妙,必有收获。

●治印石料之一,昌化石中珍贵的印材是鸡血石,产于浙江省昌化县,历来尤癖嗜印章收藏家的亲睐。市场前景可观,是篆刻家治印的上品,且认为可以消灾避邪,有些印章或制作佩物,还能逢凶化吉,万事如意。

●长方形的章料,有初学者从中据断,可用于刻四面印,如印石中间出现沙钉或有石坑,可根据情况设计古玺或大写意类印式,印面照就使用。

●一枚篆刻作品完成,经数年后品读或揣摸,认为印面局部需加修改,更加完善是可行的,只要效果更佳,此举一般用于写意手法,细朱文印式不可取。

●治印有一定基础的印人, 应做到即每刻一方印, 都要作为一次创作来完成, 绝不应酬, 尤其本人不满意之作, 认真对待, 绝不应酬。 坚决磨去,

●所谓印人的篆刻风格,并非自己先设定一个自我形式风格,然后去完善,去有意制造。真正的风格,需要有深厚的文化支撑,需重新奏刀, 一 刻再刻, 推倒重来常有之事。

● 要岁月的滋养,急不得,要有耐得住寂莫,甘愿坐冷板凳的精神。

● 学习篆刻,要坚持多读印,观印展,品读之中才会有新发现,新思考。更能从这些经典作品或资源中捕捉信息。使人咀嚼回味,得到启迪,取其一点为我所用。

●如痴如迷的印人,生活中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虽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一方面给印人带来喜悦和欢乐,另一方面也带来烦恼和劳累。

●一方好的篆刻佳作,尤其是多字印,需设计出十件以上印稿,其中有秦汉或古玺印式风格,经反复推敲考虑成熟,最后决定其中适合印文文字特征及布局的印稿,尤其又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最后定稿,不能一蹴而就。

●关于印章吟印, 用纸盖出其效果各有不同, 传统用连史纸或较好的宣纸。 盖后非常清晰, 如果在制作印屏就不一定用传统纸张, 可用普通50克以下白纸, 盖后其效果佳且更有立体感。

●为他人创作一枚篆刻作品, 为能更多地保留自已的作品, 以便今后参加展赛和出版之用, 在盖数枚或更多之印蜕后, 然后再 在印蜕上用干的软毛笔, 粘上滑石粉, 涂向印痕, 这样印蜕可长期不会受到手或存放后的磨擦和损害。

● 如何临印? 有人以为印章是刻出来的, 把篆书反写在石面上, 动手刻就是了。这不妥, 还要认真研究和认真地看, 深入研习秦汉印之精髓, 这叫读帖。"察之者尚精, 拟之者贵似"《书谱》。只要认真仔细观察, 了解古印形态特点, 朱白相间等细枝末节都到了, 才可能临得像, 刻得佳。

●从市场购买的各种规格, 大小不一的印章, 一般石章印面四边有斜度, 且印面较粗, 尤其刻白文印, 盖出效果不均。如何处理,?备好500号至3000号的沙纸, 备上一块玻璃, 沙纸放上玻璃上并加水若干, 再将印章放在沙纸上, 用8和0型的手法,推磨. 。 从500至3000号沙纸逐步过度磨后, 印章非常平整光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