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肉酸菜血肠是满族传统食品,普遍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又是城乡居民杀年猪之后,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 其全称应该是“酸菜炖白肉血肠”。东北地区有一首著名的网络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最后一句说:“翠花,上酸菜!”这里的酸菜就是指“酸菜炖白肉血肠”。

介绍

白菜一到到冬天,就放不住,人们便把它腌成“酸菜”,在东北农村,几

白肉血肠(9张)

乎家家户户都要腌一些;白肉,就是五花肉;血肠,是把猪血加入其他作料灌进肠衣煮制而成的。酸菜切成细丝,飞刀切出整齐的白肉和血肠,也是大火狂炖。如果用来下饭,多搁点盐,如果直接把菜当饭吃,少搁点盐即可。

白肉血肠名闻东北的地方菜。以猪肉、血肠为主要原料,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血肠脆嫩绵软,热汤鲜香味醇,作料五味俱全,脍炙人口,驰誉吉林食苑已有几百年历史。

血肠历史

白肉血肠,是从古代帝王及族长祭祀所用祭品演变而来。据《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记载,满族长期以来信仰萨满教,祭祀过程中,以猪为牺牲。每逢宫廷举行祭祀时“司俎太监等舁(即抬)一猪入门,置炕沿下,

白肉血肠

首向西。司俎满注入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首,司俎满洲执猪耳,司祝灌酒于猪耳内……猪去息后,去其皮,按节解开,煮于大锅内,……皇帝、皇后亲诣行礼……,神肉前叩头毕,撤下祭肉,不令出户,盛于盘内,于长桌前,按次陈列。皇帝、皇后受胙,或率王公大臣等食肉。”这种肉叫“福肉”即“白肉”。

所谓血肠,即“司俎满洲一人进于高桌前,屈一膝脆,灌血于肠,亦煮锅内”,这就是血肠,通称“白肉血肠”。清代沈阳和吉林地区开设的白肉馆,都兼营血肠,成为东北三省满族特有的传统名菜。

在独坡乡采风,有幸在木瓜村老龙家里吃上味道独特﹑香味扑鼻的侗乡香肠──血肠,好客的主人老龙连连劝我们多吃。他说:血肠可是我们侗家的名菜,以前还很难得吃到,如今生活好了,血肠可是我们侗家的家常菜哩。健谈的老龙说起了关于血肠的传奇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么喀寨有个姓杨的大财主,家里请了三个厨师。有一天﹑鸡鸭鱼肉吃腻了的杨财主令三个厨师用猪肠子每人做一道特别的菜来,味道好的奖十两银子,不满意的扣一个月的工钱。这可难坏了三个厨师。一姓李的老厨师想了两天,做了一道叫血灌肠的菜。其制法是﹑取一副猪大肠,用盐洗净待用;把事先用清水浸泡了约三个小时的糯米淘好,拌上鲜猪血,再将精肉末﹑胡椒粉,大蒜末﹑盐﹑葱花一起拌匀,灌到大肠里,灌紧后,用麻线将两头捆好。然后将灌制好的灌肠放到蒸笼里蒸上约五十分钟,切片装盘。血灌肠的做法虽然简单,但味道独特﹑鲜美可口。那杨财主品尝之后大为高兴,姓李的厨子因此获得十两赏银。从此以后﹑每当家中设宴,杨财主都把血肠端上让客人品尝。从此﹑血肠这道菜在百里侗乡流传开了。

血灌肠制作方法简便,蒸熟后烘干可存放,是侗家待客的美味佳肴。至今﹑在湘﹑黔﹑桂交界处集居的侗族同胞每逢过节杀猪,家家户户都做血肠吃。血肠也越做越精致。如今,一些头脑灵活的老乡还把精制的血肠蒸熟后烘干拿到市场出售,竟成为十分抢手的风味食品。

民族渊源

美醇香,营养丰富的白肉血肠,早以成为了群众雅俗公赏的风味名菜。白肉血肠产于何时,是由何人创的,以难于考证。但白肉血肠和满族世世代代用猪祭祀还愿的民俗是分不开的。和白肉血肠相连系的祭祀有两种;

白肉血肠

一种是满族的大祭(俗称烧香答祖宗,即跳神还愿)献猪于神,举行“领牲”,“摆件子”的典仪,必须在夜间吉时进行。天亮前仪式结束。

另一种是满族祭天典礼,日出开始,先“念杆子”后“摆案子”。在敬供天神后,人食。须当天将全猪吃净。日落前,告终。

满族祭祀为大喜事,人客多,不兴上礼,凡来者,一律白吃,为拉大伙吃的好吃的全使宾主男女老少,同食共乐。锅头当众单腿跪把片肉的小菜墩放在膝盖上,用片刀飞快的把肉片成薄片,供大家吃。(食祭肉时蘸佐料,禁酒,不办席)这新宰的猪,煮的这样的嫩,片的那么薄,吃着满口香。五花三层的白肉片,新血灌的鲜血肠,有清血肠,混血肠,煮熟拉那个可口香,从此便留传了白肉血肠。在满族的故乡至今仍有专做白肉血肠的饭馆,一些从外地来的人往往把品尝这独具风味的白肉血肠同游览白山黑水的美好风光,共加赞贺。

素材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