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澄这一生比较悲剧,想要拯救世界,但还是差两把刷子。他是建文帝的忠臣,却亲手一步一步地将他逼入绝境,他虽一心救国,但总是弄巧成拙。他又是一个忠肝义胆的人,在靖难成功,南京沦陷后,他仍然招兵买马,抵抗朱棣,因不屈被抹杀。

公元1384这一年,对于黄子澄来说,是志得意满的一年。这一年他中了乡试第二名,开启了考取功名的第一步。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就像装了马达一样,向着光宗耀祖的方向,一路狂奔。第二年,他考中殿试第一名,也就是状元。

殿试是朱元璋主持的,他看向这个低头不语,唯唯诺诺的年轻人,问道你是哪一年出生的?第一次见皇帝的黄子澄一时语塞,紧紧张张地憋不出来两个字。朱元璋看他心智不坚,胆识不够,就把他从第一名的位置上划到了第三名,于是好端端的状元因为说不出生辰硬是贬成探花。这是黄子澄人生中一个关键的时刻,充分暴露了本身的弱点,也昭示着他学富五车,却难堪大任,无法担负起乱世能臣的角色。

但是,黄子澄还是迎来了他该有的飞黄腾达。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黄子澄一直伴读东宫,与朱允炆朝夕相处,早就成了绑在一根线上的蚂蚱,于是,他就水到渠成地走到了大明帝国的权力中心。一有国家大事,建文帝都总要询问他的意见,他从一个太常寺卿一跃成为权倾朝野的宠臣。

黄子澄和方孝孺很像,他们都成绩优异,都有兼济天下的壮志,但是,生不逢时,因为靖难之役,天下成为了阴谋家的天下,而黄子澄和方孝孺都差点火候。就是因为差点火候,才屡出昏招。导致靖难之役爆发的导火索是削藩,主持削藩的是谁?没错,主要就是黄子澄,他亲手点燃了引起天下风云激变的炸药桶。

黄子澄有着建文帝赐予的生杀大权,上来就废了周、齐、湘、代、岷诸王,搞得朝廷之中,人心惶惶。他信奉雷厉风行,以震慑诸王,却不懂得刚柔并济的真谛。朱棣很慌,他总是有种预感,朝廷下一个动手的对象就是他,于是,称病高危。之所以称病,是不想去京城,因为朱元璋的忌日快到了,这位神武而又狡诈的燕王强烈的第六感告诉他,此去京城怕是再也回不到北平了,于是称病,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代替他祭拜太祖。

朱棣本来就准备牺牲这几个儿子,让他们去做人质,以表明自己没有造反之心。但是,黄子澄抬了朱棣一手,准备放这几个人回去,原因无他,就是想麻痹一下朱棣,告诉他朝廷是不会动你的!偏偏兵部尚书齐泰极力劝谏建文帝关押这几个人,建文帝很迟疑,这时徐辉祖站了出来,道,千万不可放走他们。他很了解这几个侄子,都身负绝学,放走就是放虎归山。

最后建文帝听从黄子澄的。真是糊涂!削藩之意,犹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黄子澄竟然还想来一招瞒天过海!果不其然,这几个人在之后靖难之役中,屡建奇功,把建文帝啃得骨头都不剩。

黄子澄掩耳盗铃的行为也为他第二步臭棋埋下伏笔。因为朱棣造反,耿炳文失败,黄子澄向建文帝举荐了一个人,就是这次举荐,直接葬送了大明的半壁江山,因为他举荐的不是别人,而是饭桶元帅李景隆!李景隆表现确实给力,以间谍般的头脑,一步一步把建文王朝带到沟里,不得翻身,成功帮助敌将朱棣夺取半个天下。

但是,决策失误,用人不当的过错也不能完全否定他。在南京沦陷的时候,他仍在外地招募兵马,和齐泰一起,誓死抵抗燕军。最后,不屈不挠,被朱棣残忍杀害。是的,他做了很多错事,出了很多昏招,但都是站在忠君报国的立场上做出的决定。他自觉愧对建文帝的任用,决心以死赎罪,像个烈士一样,慷慨赴死。这样的人生,算得上失败么?

原创:晓青,严禁抄袭,违者必究。

参考资料:《明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