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封建王朝的历史往事,《掌心春秋》曾撰文把永乐皇帝与雍正皇帝作过对比,也把康熙大帝与明太祖朱元璋作过对比。通过人物对比明辨是非,来看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异同规律和经验教训。

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政治人物,许多人曾独领风骚,叱咤风云。然而沧海桑田,流年不再。他们也早已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微澜难现。

明、清两朝是距离我们今天生活最近的朝代。他们留下的近六百年历史,有写不完的人物,说不尽的故事。

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十六位皇帝。这其中有三位,因自身素质平庸又年轻好胜逞能,亲手导演了一出出闹剧、悲剧,把江山社稷弄得天翻地覆,彻底改变了王朝的历史走向。

这种胡为的结果:一位丢皇位死难成谜;一位当了俘虏又被奇葩释放回朝;一位亡国自尽于歪脖树下。真是好有一比:是叫做“一路货色”,还是叫“一脉相承”都不太恭敬。

说起来,这三位年轻皇帝在明代史中都有一定名气,获得后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他们分别是建文帝朱允炆、明英宗朱祁镇、崇祯皇帝朱由检。

仔细分析这三位皇帝的失败经历,会发现他们三人的性格有一个共同点,即:能力平庸、优柔寡断又都刚愎自用,都想逞能天下妄想成为一代“圣明”之君,结果又全都事与愿违。

建文朝曾被永乐大帝朱棣在历史记载中泯灭过,但他终究改变不了历史真相。朱允炆是大明王朝确凿的第二任皇帝。

情况比较特别的是,建文帝的皇位是从祖父朱元璋手里接过的。他父亲是没等继位就病死了的太子朱标。

朱允炆与其父一样有些儒土风度。他崇尚文治、仁政,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时年21岁;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代第六任、第八任皇帝,他第一次继位时年仅9岁,年号正统。当时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着张氏太后驾崩,三杨去位,正统十一年,朱祁镇18岁时开始亲政;

明思宗朱由检,即人们熟知的崇祯,是明朝第十六任皇帝。他于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继位,崇祯是他的年号,时年16岁。

比较三人的年龄,建文帝21岁主政,是三人中最大的。政统帝朱祁镇虽然9岁登基,但那时他还不懂政事,亲政时已经18岁。崇祯帝16岁亲政,属于少年天子。

这三位朱元璋的龙脉后代,当上皇帝都干了什么事,先后把国家弄得战乱不堪,使自己身败名裂的呢?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继任帝位的太孙朱允炆,书生气十足。

他既没有他父亲朱标从小在战火中锻炼出来的经验,也不具备其父在兄弟中的威信和人脉,更没有其祖父那样的雄才大略,天生就缺乏做皇帝必备的果敢和决断力。

朱元璋生前也担心这位太孙控制不了政局,曾遗言他死后治丧不许在藩地的各位儿子回京奔丧。事实上,由于建文帝是匆忙之间被立为储君,执政的最大威胁就是他那些雄才大略的叔父王爷们。

早在1370年,朱元璋陆续分封了他年长的九个儿子王位,把他们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王位世袭。这些藩王都是用来作为抗击外来侵略和镇压内乱的支柱。

王爷们享有巨额年俸和广泛的特权;虽然他们在法律上对境内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权力,但他们每人都节制三支一定数量的辅助军队。

朱元璋时期,控制这些藩地为王的儿子毫无问题,他们也不敢对中央政权有任何非分之想。

而且朱元璋治国以刚猛著称,乱世用重典,法外用刑屡见不鲜,朝野上下无不俯首帖耳。

朱允炆就不一样了。他根本不具备祖父的压阵本事,还对于祖父重典治国所造成的恐怖气氛不太赞赏。

建文帝之初,没有沿袭朱元璋的体制,朱允炆想以自己的儒家仁政理念执政。他大刀阔斧降低尚武风气,竭力加强文官在朝中作用,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同时,大开科举考试,并屡次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土,授以官职。

登基不久,朱允炆又着手改革洪武吏治,力图在他执政期间,创造出朝野一派祥和的温良氛围。坐上皇位仅一个多月,他就下诏宽刑省狱,纠正了大批洪武时期的一些冤假错案,受到牵连的官吏得以恢复职位,被流放异乡的人也得以陆续返乡。

在所有的举措中,朱允炆处置最不妥当的,就是听信兵部尚书齐秦、翰林学士黄子澄以及方孝孺等人立即削藩的建议,匆忙对各地藩王下了重手。

当时朱元璋留下的众位藩王中,实力最强的是燕王朱棣,也是对朱允炆最有威胁的一个。建文帝削藩,实际就是针对燕王而进行的。但朱允炆性格上的优柔寡断害了他,他没有敢先对燕王下手,而是采取了敲山震虎策略。

1398年末,朱允炆继位刚几个月,齐秦、黄子澄等人建议他巩固皇权必须削藩。朱允炆对此没有认真考虑,认为有理可行。于是罗织用或有或无的罪名,便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叔叔们开了刀。

周王朱橚第一个被拿下。他被朱允炆派去的官军套了木板枷锁,将朱橚全家贬到荒凉的云南;对于自己前来朝廷自污认罪的齐王七叔父朱榑,则顺手关进诏狱;对曾经建立过赫赫军功,爷爷朱元璋最爱的儿子湘王朱柏,朱允炆派朝廷官军到荆州联合当地官府军抓捕,逼迫朱柏领着全家老小在王府大院集体自焚;把在山西地盘强大的代王朱桂,削除全部护卫军队,直接逮捕流放岭南。对岷王朱楩,也是直接削除全部护卫军队,全家流放云南交给西平侯沐晟监视管制。

在五个藩封王爷被废之后,燕王朱棣便成了下一个目标。

(剧照)

在对燕王朱棣的处置上,朱允炆表现出了意料之外的优柔寡断。全然没有以前对待那几位藩王的暴风骤雨般果断。开始,他只是他派人去监察燕王的动向。

燕王朱棣,自然十分清楚当前形势对他的不利。建文帝的敲山震虎,实际却起到了敲山惊虎的作用。

朱棣闻讯后,便开始装疯卖傻、胡言乱语,以病态示人。还借口思念,要回了留在京城学习、可能被当成人质的三个儿子。

历史学家们把朱允炆随意放走朱棣儿子的这一决定,称为“愚不可及”,认为燕王正是从这时才下了决心用军事行动抗命朝廷。

1399年7月末,朝廷的官军抓到了属于燕王藩地的两名下级官吏,并把他们送往南京以煽惑罪处死。朱棣迅速做出了反应。

1399年8月,朱棣誓师抗命,打起“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自此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抗争。

在“靖难”刚开始时,燕军并不占兵力上的优势。朱棣只有十多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没有能够控制的任何其他领土。而南京的建文朝廷,则拥有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供给,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

但随着战乱时间的延长,朱允炆的平庸无能、惊慌失措,手下将领指挥不当,出战兵马内部松懈等缺点暴露无遗,爷严重影响了战局。

此时燕王也多次出战失利,兵力不足的矛盾很突出,所以双方一度处于胶着状态。后来朝廷的军队逐渐占据了上风,但这时朱允炆却下了一道昏聩圣旨,及时拉近了自己与失败丢位的距离。

他下令手下军队交战时,不许伤害四叔朱棣的性命,要捉活的叔叔。正是由于允炆的仁慈,才让燕王朱棣多次逃过死劫。

而他这位叔叔,可从来没想要活着的侄儿。占领南京后,建文帝生死不明,没了着落。朱棣始终不甘心并追杀多年。对于建文帝的两个弟弟吴王和鲁王,他以不能匡正建文帝和心怀怨恨为由,贬为庶人,囚禁在凤阳祖陵。朱允炆留下的两岁儿子朱文圭,虽然逃过一死,也被幽禁于中都广安宫五十多年,成了呆傻。

仔细分析看,朱允炆出于中央集权而削藩的动机并不错,但他缺乏深谋远虑和决断能力,反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在削藩方法上,他听信“秀才”之言,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手段,使各地藩王亲人都感到了寒心。而在对待燕王时,他又被这位四叔制造的假象所迷惑,甚至还感念燕王以前戍边的军功,优柔寡断,自以为是,结果造成了燕王对他反戈一击而致命。

一些研究历史的人,甚至不认为朱允炆懦弱,说他骨子里也具有朱元璋的刚烈残忍。比如,他曾把几个叔王弄得家破人亡。朱棣兵临城下时,他还亲手砍杀了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在眼看燕军破城,自己大势已去时,他下令焚宫,然后携皇后跳入火海自焚,完全是视死如归的烈人。

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桩永久悬案,谁也无法肯定他是否真的自焚烧死了。

因朱允炆采取不成熟手段削藩引发的“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也可以说,朱允炆把明太祖朱元璋寄予他的厚望彻底化为了泡影。朱元璋心中曾经规划的皇家蓝图,从此由他的四儿子朱棣另起炉灶。

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把明朝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更加削弱了开国功臣的影响力,明朝初年的“太子党”地位急剧下降。伴随着开国功臣集团地位的下降,靖难功臣的影响力迅速攀升,英国公张辅一家此后成了明朝政坛的不倒翁。

朱祁镇是明朝唯一一个两次登基的皇帝,他创造了皇帝当俘虏又被释放,回宫后遭禁数年再复位的奇葩记载。

政统皇帝朱祁镇童年登基继位,当了八九年甩手“掌柜的”,18岁才正式亲政。有人比喻说,朱祁镇的一生,更像是一个提线木偶,被人拉来扯去,自己还感觉良好。

看这段历史可知,朱祁镇的确做了好多让人痛心疾首的嗅事。他用事实证明了他是个不称职的皇帝。

(剧照)

亲政时的朱祁镇,从少年天子变为热血青年。他意气风发,妄想干一番安邦定国的宏图伟业。这个时期,辅政的“三杨”淡出政坛,从小服侍朱祁镇的太监王振开始专权。

恰在这不久,漠北瓦剌部也先率兵犯境。于是就有了正统十四年,王振怂恿22岁的朱祁镇草率御驾亲征的蠢举。

不懂军事、不会打仗的皇帝,听任太监王振的胡乱指挥,很快损兵折将,酿就了明代历史上耻辱的“土木之变”。

战乱中,堂堂的大明皇帝成了瓦刺兵的俘虏;事件的罪魁祸首太监王振后被将军樊忠怒杀。而这个事件也成为明朝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史料记载,王振乃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正统十四年,瓦剌也先犯边,王振迎合朱祁镇的逞能心态,借此鼓动青年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以便光宗耀祖。

自负的朱祁镇也想表现一番,效仿祖辈亲上前线,展试一下自己的才能。他不听其他朝臣劝阻,执意让王振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

哪知阴雨连绵,出师不顺,后勤断供,前锋受挫,负责指挥的王振吓得屁滚尿流,于是仓乱回师。回师途中,王振因家在蔚州欲让圣驾亲临给自己脸上增光,结果又临时以不毁坏家乡农田为由更改线路,致使中军大营被敌军包围,导致皇帝被瓦剌军俘虏。

(剧照)

朱祁镇被俘后,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朱祁镇等于失去了皇位。

朱祁镇在漠北俘虏营中尚能保持气节,拒写招降书。随后由于朝廷于谦等人的英勇抵抗,瓦刺军无利可图,也先认为朱祁镇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决定释放他回朝。

羁留塞北一年,朱祁镇终于踏上回乡之路。八月十五日,一轿两骑,他悄然进入安定门。回京之后,虽名义上被恭敬为太上皇,实际被锁在南宫深苑,整整七年不得面世。

在被幽禁的第八个年头,朱祁镇迎来了人生转机。在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发动的“夺门之变”中,他重新回归到奉天殿的龙椅上,再次成为了大明皇帝。

就这样,朱祁镇成为明代历史上前后两次在位的皇帝。

他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

研究者认为,明朝正是从朱祁镇执政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的。作为一朝君主,他的功过十分明显。既有诛杀贤臣于谦的不该,也有宠信宦官王振的可恨。但他后来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史学家给朱祁镇的评价:“是个好人,不是好皇帝”。并言:“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树木小草都不信”。

但他的确是一个平庸的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和善相待,镇定自若。甚至连抢劫过他的漠北瓦刺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崇祯帝悲壮殉国,赢得了后世许多同情和怀念。其实,他算不上一位合格皇帝。被认为是有德无才、有谋无断、急功近利的乡野贤君、庙堂庸主。还说他太平可为之治世,乱世无力挽狂澜。

崇祯帝亡国自尽的不幸,有历史的客观必然,也有他自身性格的缺陷,那就是他能力平庸而又多疑自负。

朱由检的继位存在一些偶然因素。他的父皇明光宗朱常洛并没有把皇位传给他,而是传给了他的哥哥朱由校。

按照封建王朝历代“父死子继”的传统,朱由检原本不会再有当皇帝的机会。但其兄朱由校荒淫早卒,还没有子嗣,于是朱由检幸运地接了兄长的班,登上了心中仰慕的皇帝宝座。

朱由检自幼知晓皇家内部明争暗斗的黑暗。5岁丧母的他,一直生活在宫廷斗争的漩涡中。因为幼年丧母,从小没有人真心疼爱,虽然周围有一大堆宫女、太监,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可以亲近交心。

而且,他又自小袭承信亲王,长期的呼奴喝婢主子生活,使他变得脾气严急苛刻,刚愎自用。从小的孤独寂寞和危险处境,又使他养成了敏感多疑,过分自负、紧要关头还拿不定主意的个性。

朱由检内心深处的偶像是太祖朱元璋,所以无论是勤奋理政还是审视群臣,无论是严刑峻法还是施恩爱民,他时时都在刻意模仿先祖。

或许在朱由检心中,自己就是第二个朱元璋。然而他自不量力,显然与朱元璋比,他们不在一个档次上。

作为当朝皇帝,朱由检时常为了显示自己的乾纲独断,肆意打压下属发表的不同政见。甚至动辄会除掉所有反对自己施政方略的文臣武将。

这样的皇帝,虽然谈不上是暴君,但可是典型的暴虐成性。

朱由检登上皇位后,更加刚愎自负。在用人上,他尝试通过科举、科道以外的途径网罗人才,但是他本人却不具有统筹安排进行制度改革的本事,只是凭着一时的激动随意降旨,常常破格提拔人才,但又对这些人才缺乏考察,用之则一味信任,反之,则随意罢免,全凭自己好恶。

在处理朝野痼疾“党争’问题上,有人曾大胆向他提出过关于君主处理朋党的意见,提醒他在处理朋党问题时,要做到本身无朋党之念,升迁、革黜谁,应当凭才能品德和执政业绩来决定。可崇祯朋党之见极深,自负地认为只有把哪一圈子的人都认清,才能消除朋党,结果适得其反。

朱由检崇尚节俭,也严令大臣们跟着节俭。因痛恨贪墨官吏,辐臣王文、夏言和薛国观被他除掉。其中薛国观并无必死之罪,只是在得知薛国观出走时金银财宝装了满满一车,他顿时起了杀心,下旨令薛国观自尽,抄没家财。

(剧照)

有人统计,朱由检在位的17年中,由于不信任或一时反感,一共任免过五十位内阁大学士,这几乎相当于整个宋代大学士数量的总和,可谓旷古少见。

同时,他对朝廷各部大员臣,也走马灯似的更换。其中包括十七位兵部尚书(其中多人被他下狱处死或者流放)、十六位刑部尚书、十三位吏部尚书、十三位工部尚书、八位户部尚书。

在调配前线作战武将方面,朱由检更是毫无耐心。负责在山海关外对后金作战的总指挥,接二连三地被他裁撤替换,有的是因为某一场交战的失利,还有的甚至是因为进行战略防御而被他认为是临阵怯敌,于是予以罢免。

在镇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他也同样如此对待前线将领,把战局搞得一塌糊涂。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严重性格缺陷的皇帝,却十分的勤政,在位的十七年中,日讲经筵坚持不懈,他自尊心让他变得十分逞强,想通过这些学识灌输,增强自己的帝王修养,进而达到心中设立的目标。

作为一国之君,如果把他的缺陷放在普通人身上,或许是问题不大的小毛病。但这些缺点与他至高的皇权相结合,则成了一种令人颤栗的破坏性力量。

说到底,少年登基的崇祯,一心想重振大明雄风,却一直也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他苛求自己,以为自己做到了最好,实际是做乱了时局。有心复兴,无力回天。他逞能又多疑的性格,坑人、坑己,更坑了江山社稷。

朱由检每天勤勉廉政,国运却江河日下。30岁出头时,他已满头白发。在大顺农民军围城的炮火烽烟中,他环顾四周,一片凄凉,只能和一个太监一起吊死在皇宫后山一棵歪脖子树上。

当然,把大明王朝的覆灭之过都归咎在崇祯朱由检身上,也是不公正的。

明朝走过二百七十多年岁月,到了崇祯年间,已经积弊重重:朝廷党争不止,官吏层层贪腐,国库亏空,军队涣散无力。国内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关外满清虎视眈眈。

尽管崇祯帝空怀一腔豪情和热血,妄想重振大明雄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更何况他这位青年皇帝并不具备一代君王的优秀素质,明朝在他手里覆灭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