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棍槊棒,鞭锏锤抓,”这是武林中故老相传千百年的十八般兵器。在火器技术成熟之前,持续几千年的冷兵器时代中,这些兵器一直占据着战场上的主角地位。为了尽可能多地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尽可能夺取胜利,最大限度获取战场生存机会,人类在长期战争实践中,对于各种兵器的探索研发始终没有停止过,使得兵器文化也成为古代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众所周知的十八般兵器之外,还有一种最为狠辣的兵器,数千年来一直应用不绝,频繁出现在史书记载中。这种兵器的杀伤力极为阴毒狠辣,过去评书演义中有句话,形容某种兵器的杀伤力时,经常会说“擦着便死,伤着便亡”。在通常情况下这句话一般被视为夸张渲染的套话,但用在这种兵器上,倒也是差相仿佛,貌似也只有这种兵器能当得起这句话。

这种奇特的兵器就是“楛矢石砮”。“楛矢石砮”一词,最早见于史书《国语》。《国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学著作,记载了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为肇端的一段历史。《国语》记载,孔子路过陈国,到皇宫拜见陈国的国君陈惠王。宾主双方正在把酒言欢,忽然从天上掉下来一只鹰隼。

陈惠王命人捡起鹰隼仔细查看,原来这只鹰隼是被人用一支“箭”射死的。只是这支“箭”的形制十分奇特,“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长短、材质、制作手法都与中原的箭有很大不同。见多识广的陈惠王对这种兵器见所未见,于是向博学多闻的孔子请教。

孔子学识渊博,他告诉陈惠王,这玩意儿名称是“楛矢石砮”,是肃慎国的特产。当年武王伐纣时,肃慎国也曾派兵援助,向周朝进贡过一批“楛矢石砮”,这也是“楛矢石砮”第一次见诸史书记载,按书中记载,“楛矢石砮”距今至少已有3000多年历史了。

肃慎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古老部族,定居在现今的东北松花江流域一带,后来陆续更名为挹娄、勿吉,自立国以来,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友好关系,经常把“楛矢石砮”作为贡品向中原王朝进贡,《三国志》、《晋书》、《册府元龟》等史书都记载了肃慎人及其后裔向中原王朝进贡“楛矢石砮”之事。

根据《魏书》中的有关记载,这种“楛矢石砮”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箭镞上涂敷含有剧烈毒性的药汁,毒性达到哪种程度?《魏书》记载,肃慎人“常七八月造毒药,敷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更为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炼制箭毒时必须采取严格防护措施,“煮药,毒气亦能杀人”,闻到了气味也能让人致死。

“楛矢石砮”的箭镞,是用肃慎一种特有的石料磨制而成,非铜非铁却硬逾金石,极为锐利还永不生锈。肃慎人把制造好的“楛矢石砮”用一种特制的小弓发射,弓长3尺至4尺,精准度极高,“射人皆入目”,专门瞄着人的眼睛射,十有九中,“中人即死”。“楛矢石砮”的令人生畏的狠辣杀伤力,在古兵器中无出其右,使得它成为当时名扬天下的一种神兵利器,故此肃慎人才会把它作为贡品。

遗憾的是,由于史书记载过于简略,加之至今没有发现实物文物,使得人们对“楛矢石砮”的了解极为有限,3000多年来无人能说清它到底是怎么制成的,只知道它形似一种短箭但做工极为精良。史学界对此至今争议极大,有的说它的箭镞箭杆由松花江中的一种化石“硅化木”制成,也有的说它的箭镞用黑曜石制成,箭杆用一种硬质灌木制成。至于“楛矢石砮”的毒液来源更让人一头雾水。种种推测莫衷一是,成为考古学上一段千古悬案。

参考史料:《国语》《后汉书》《魏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