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君研习、创作江南太湖山水国画五十载有余,作品刊登在全国各类报刊上,曾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画展并有获奖,作品常被一些博物馆、美术馆及海内外收藏爱好者及画廊收购、收藏。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享有“江南李太湖”美誉的李君,就诞生在美丽的无锡太湖湖畔。

君心“痴”太湖 翰墨“醉”江南

——记当代实力派画家李君

□陈大明

深秋的江南,一片烟雨潇潇的景象,而无锡的那种都市繁华却令无数人向往。太湖古称“震泽”“笠泽”“具区”“五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茫茫太湖白波生烟,汪洋三万六千顷,湖光山色之间物产丰饶,堪称“天堂”,渔樵耕读,安宁祥和。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享有“江南李太湖”美誉的李君,就诞生在美丽的无锡太湖湖畔。

“李太湖”雅号的由来

一方面,“李太湖”的雅号一是名门弟子的赐号。为何说李君出自绘画名门,这还得从江南一代宗师吴观岱说起。吴观岱,人多以“江南老画师”称之,锡城名家诸健秋、秦古柳均出自他的门下。他工花卉,兼擅山水、人物,初师潘昼堂,继学恽寿平,得秀雅之气。其山水作品意境开阔、苍健浑朴,人物画生动传神。秦古柳是当代无锡画坛公认的一代宗师。他幼年喜好书画,12岁时拜吴观岱为师。他的作品时代气息强烈,形成清脱俊逸、古拙浑厚的艺术风格。钱绍武、刘达江、董欣宾等艺术大家均出自其门下。刘达江自幼随秦古柳学画,主攻山水,初入马远、夏珪、刘松年诸家,后又取法朱耷、石涛、吴昌硕等人,所作笔墨苍劲畅达、格调清新、意境生动。李君作为吴观岱第四代传承人,7岁由祖母带到姑夫刘达江家拜师学画,成为刘达江的嫡传大弟子,得其真传。早年,刘达江为李君赐号“太湖”,并亲手为他篆刻了“江南李太湖”“李太湖”两枚印章,从中足见恩师对他的高度赞赏与认可。

另一方面,“李太湖”这一雅号也因他痴心描绘太湖而得。李君说:“我生长于太湖之滨,是太湖的儿子。我对太湖的那份迷恋之情无以言表,只能用手中的笔墨来表达。从城市走向太湖,我分明感受到了母亲的气息。她那清丽脱俗的气质、开阖自如的气概、恢宏包容的气度,让我依恋、感动。现代人栖居于城市冰冷的水泥森林,心却在流浪。行走在时尚与喧嚣的城市街头,多少人却感到孤独和苍凉。有一个声音在我心底呼唤:孩子,回家吧!这如同老家村口袅袅升起的炊烟。我知道,那是太湖母亲殷殷的目光……”太湖湖畔的李君扎根家乡,深受乡土风情的影响。他又常临湖登山,细心观察,勤于写生,从大自然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他熟悉太湖一带的湖湾浅渚、丘壑林木,化具象为意象,铺纸濡笔,使自然景色呼之欲出。他喜爱太湖,也喜爱画太湖。他笔下的太湖诗意盎然,颇得刘达江先生的神韵,显得雄健、浩瀚又秀丽,展现出太湖四时不同的容颜。大美太湖在李君眼中是最为神圣的,是普天之下无与伦比的绝唱。春华秋实,年复一年的馈赠,让李君尽情感受着太湖的无私与博大。正因为对太湖过于迷恋和醉心,故而画界有人称他为“李太湖”。

为探寻浅绛山水的绘画表现技巧,李君上下求索,废寝忘食,广拜名师,临摹写生。如果没有对太湖的挚爱,没有对太湖真诚的情怀,是不可能承受得了如此艰辛的磨砺的。他数十年研究、创作江南太湖山水国画。在构图结构的松弛、张力等方面,他得到过雕塑大师又是其师伯钱绍武的指点。在习画的道路上,他面对的是一个个大师、一座座高峰。他流连其中,如一名坚定的探险者。他那激动、敬畏、向往之心可想而知。

李君作品的风格、特点与造诣

画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这就形成了其自身作品的风格。在《渔歌观舞》中,李君从俯视的角度谋篇布局。画面中,山和水处于对角线位置,远近呼应,相互映衬。渔船呈“S”形布点,把太湖渔汛的豪迈气势和激情欢腾的场面展示在观众眼前。他用浓淡、深浅的墨色写出山的滋润华丽,用流畅而富于变化的线条赋予波光动感和节奏。也许,创作此画时的李君心中有诗,笔下有情,嘴里还会哼两句“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在以“S”形构图的《太湖好风光》中,他描绘出太湖山水的另一种意境——青山排闼重重来,七十二峰湿银盘。太湖的美,高低、远近各不相同,稳步换位都有发现,美的是山水揖让,变的是阴阳朝夕。

李君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那谦逊而不失自信、平静而不失热情的谈吐。他身上看不到当今一些画家的浮躁与傲慢。谈到恩师刘达江时,他那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与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这既是出于对恩师向他无私传授书画技艺的感谢,又是对恩师书画创作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崇拜。李君笔下的太湖山水像是在述说身边的故事,浸透了他对太湖的了解和对家乡的情感,由此也形成了其作品的特点。他的作品写生与写意结合得恰到好处,让家乡人对江南太湖爱意横生,让外乡人流连神往。

一些名家这样评价李君的画作:

著名画家、无锡市美协主席、无锡市书画院副院长梁元评价道:“李君注重传统,师法自然。作品山村平远、树木华滋、坡岭重叠、帆影点点,一派江南风光。李君在努力汲取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精华。他深入生活,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

著名画家杨叙南这样评价李君的作品:“李君的画,画似其人,充满活力,厚朴、宽达、灵气。他并不去追求所谓的‘时髦’,而以他的所学与悟性来舒展他的艺术才华,真诚地倾泻他的情与意。他的作品构图稳中求奇,笔调爽劲有章,墨色浓淡相映,点、线、面组合巧妙、自然、天真,暗合契机,浑然而成。”

太湖研究会会长浦学坤评价道:“李君是位不畏困难而执着求艺的画家。他的中国画色彩亮丽,笔调厚劲,能让人体味到奋发向上的生命力。他的中国画笔调老到、厚朴,墨色与自然巧妙相映。他用自己的笔墨语言,率意、大胆地在画面中表现太湖的微妙变化。较之其他地域,太湖流域的画家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儒雅气质;反映在作品上,自然流淌出一股浓郁的淡雅之气和细微的精明之气。而李君却还有一些‘另类’。在他的骨子里,似乎有一种北方汉子的豪爽和侠义之气;反映在他的画面上,就透露出一种笔墨的苍茫和阳刚大气的浑朴气象。”

绘画成就与社会影响

1960年出生于江南无锡的李君,儿时就深得姑父兼恩师刘达江的喜爱。著名作家许墨林回忆道:“四十年前,我曾随刘达江老师去东亭看望李君。当时他还年轻,见人有些腼腆,只是请大家给他的画提些意见。一看他画的太湖山水,就知道他是达江老师的学生。见他那副沉潜执着的表情,心里想,说不定有朝一日他会大器晚成。”细读李君的画作,有一种“奇”美蕴含其间。而“奇”又必须以正常为基础。只有“逸”出于正常,超然于规矩,方可称为“奇”;只有当一幅画作处于“将跌未跌”,结构形态处于一种“将倒未倒”的危险状态方可称为“奇”。这是李君在绘画时追求的一种力的平衡和高度技巧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富有动荡节奏的风情姿态,是一种合乎情理但又不主故常的微妙变化,是形的欹侧和势的回旋所产生的空间意境,是他胆识与个性的自然流露。东晋顾恺之在《论画》中写道:“有奇骨而兼美好。”这指的就是画家要创造与众不同的美的骨骼形象。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写道:“奇者,荡迹不测,或与真景乖异。”这里所说的“异”,是经过画家的艺术加工,既源于真景,又不同于真景,比真景更集中概括、更奇、更美。李君的画作饱含着山水画的“奇”,同时还蕴含着那种逸、苍、圆、韵在其间。明代画家李士达云:“山水有五美:苍也,逸也,奇也,圆也,韵也。”或许可以借用这句话来评价李君绘画作品的成就和价值所在。

2001年,李君首次在无锡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取得了圆满成功,作品被博物馆收藏。《无锡日报》发表短评,称“李君画展赞声一片”。2001年11月2日上午,数百名无锡书画界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聚集在无锡博物馆,观赏无锡画家刘达江弟子李君的首次个人画展,观赏他的《江南春色》《黄山飞瀑》《蠡湖春色》等42幅中国画。观众从这些精致淳朴、充满活力的江南水乡画中感受到了李君的艺术精神。画展中,李君总是诚恳地向前辈和艺术家们请教,认真听取观众的评价。2013年,李君在无锡民间博物馆“得一堂”又成功举办了中国画太湖山水作品展。2014年,中国广电专程到李君工作室“君江居”拍摄个人专访专题片。2015年,李君在金汉府美术馆再次成功举办了太湖风情国画展。先后上百家媒体对李君予以报道和介绍,如今“江南李太湖”名扬大江南北。

李君研习、创作江南太湖山水国画五十载有余,作品刊登在全国各类报刊上,曾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画展并有获奖,作品常被一些博物馆、美术馆及海内外收藏爱好者及画廊收购、收藏。他曾加入全国多个美术团体、协会,任多个书画院高级画师、顾问等职务。

清代石涛说:“以形作画,以画写形,理在画中。以形写画,情在形外。至于情在形外,则无乎非情也;则无乎非情也,无乎非法也。”也许这正是李君绘画人生的写照。他是位不畏困难而执着求艺的画家。细心赏读他的绘画作品,其色彩明丽,笔墨沉稳,能让人感受到自然山水蓬勃的生命力。如此也不难感知,他的绘画作品在岁月的长河中那种欣然勃发的生命力。

作品欣赏

锦绣太湖(68×136厘米)

太湖春色(68×136厘米)

“太湖渔歌”之一(196×98厘米)

“太湖渔歌”之二(196×98厘米) 

渔歌观舞(196×98厘米)

太湖仙岛(68×68厘米)

春眠雾静(68×40厘米)

秋湖风光(68×68厘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