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位次”——《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参学(54)

《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青莲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参学

净空法师  1998年宣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讲经注疏,在未讲经文之前一定先要将全经的大意,给听众做一个概略的介绍。这种介绍古人用的名词很多,我们最常看到像天台家讲的“五重玄义”,贤首所说的“十门开启”,都是经前的介绍,这也有称之为纶贯。我们在此看到的注解,是康熙年间青莲法师,法名灵椉。诸位在这里可以看到这个“椉”是古写,现在不是这个写法,就是大小乘的“乘”。他用的是纶贯,也是这个性质。我们仔细看纶贯的内容,它里面包含了天台家的五重玄义,而比五重玄义的内容更为丰富。

【天台依诸大乘经,立四种三昧,修十乘观法。直就阴心,显三千法,即从行观义。】

『十乘观法』,这是天台的止观,也是天台家修行方法的纲领,它分十条。这十条,对于修行人都有很大的帮助,即使念佛人也不例外。十条里面可以分为三段,针对上中下三等根机。

『第九、能安忍。于逆顺境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入六根。』

这一条非常重要。“于逆顺境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入六根。”《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法得成于忍”。经上所说的一切法范围很广,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关键在“忍”字,你不能忍,你就不可能成就。所以忍辱波罗蜜是成就精进、禅定、般若的关键,你要不能忍,后面这三条决定没有。你要成就精进,要成就禅定、般若,你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逆境里面决定不生瞋恚心,顺境里面决定不生贪爱心,顺逆境缘烦恼不生,这是忍辱。我们大家懂得这个道理,也想去做,为什么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所谓业障太重,业障习气太重,所以要在事相上努力。世尊为我们制订一些戒律,戒律全是事。这一些事相,说老实话,原本是没有障碍的,到圆教法身大士,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没有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法身大士在一切境缘当中,自自然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有什么障碍?

我们今天为什么障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造业!法身大士在境缘当中不造业,所以他的成就就是定慧,定是不动心,慧是明了,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定慧现前,这叫三昧、叫正受。我们没有,我们现前受的是什么?苦乐忧喜舍,我们搞这个东西。要知道苦乐忧喜舍,六道轮回里头才有,六道之外没有这种受,都是享受三昧,享受定慧。定慧功夫有浅深不同,都属于正受,定慧的功夫愈深,享受的就愈自在,那是真乐,极乐世界。我们遇到境界现前起心动念了,自己立刻就警觉到,警觉又造业了。不只是行为,念头才生就造业,心动念是意地在造业,你说怎么得了?

念佛人就用这一句佛号,这个方法实在是殊胜妙绝,念头才一动,就把它转成阿弥陀佛,这叫真修行,这叫真用功,会用功。决定不能叫妄念相续,妄念相续就造业了。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念头起来了,也就是讲分别执着这个念头才起来,马上就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换过来,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觉,你要觉得快。这是念佛法门比其他法门殊胜、容易。一句佛号就把你的妄念压住,把你的分别心取代了,执着的心取代了,贪瞋痴慢的心取代了,恢复你自性真诚、清净、平等、觉,这叫念佛。绝对不是“口念弥陀心散乱”,这个心还跟平常一样,那有什么用处?那种念佛人不能往生,只是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个缘,阿赖耶识里头落一个弥陀种子,这一生不能往生,还是要搞六道轮回。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这一生要想往生极乐世界,永脱轮回,知道自己应该怎么修法,就是用这一句弥陀名号,顺逆境缘取而代之。

下面讲“策进五品而入六根”。“入六根”是什么?六根都相应。还是要从五品下手,就是这五个方法下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很重要,是我们真正修行下手之处。十愿,每一愿里头都具足其余的九愿,这才叫普贤行愿,并不是每一愿是独立的,这么看法就错了,跟经教完全相违背。《华严经》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讲得多清楚。说有次第,心念是圆融的,所以一法就圆满含摄一切法。我们怎样恒顺众生?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都是恒顺。怎样随喜?也是礼敬、称赞、供养、忏悔对一切人事物,这叫修普贤行。普贤行也从五品位修起,也从观行修起。利根的人,观行里面就有相似,就有分证。在《华严经》看到,等觉菩萨没有舍弃五品的修行,五品修行是初信位菩萨修的,等觉菩萨还修初信位的法门,这叫圆修圆证。

我们自己决定不是上根,如果自己以为是上根人,那就是增上慢。不是上根,大概是中根,其实以为中根,我们都是增上慢。这十乘观法,它有上中下三根,中根从“真正发菩提心”到“道品调适”,这是中根,我们仔细对照,我们够不够这个程度?下根是从“对治助开”到末后“无法爱”。对治助开里面,一开端给我们讲“五停心”、“六度”。如果我们连这个都做不到,下下根这个位次我们都没有,所以想想有什么值得傲慢?都还自己以为了不起。不读教理真的不晓得,不知道天高地厚;多读读之后,我们气焰就下降了,就晓得不行了,比起其他修行人我们差远了。我们一生能够做到的,实在讲,很勉勉强强做到五品位而已。追随智者大师,能够达到智者大师示现这个程度就非常难得,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而入六根”,这是我们身心与五品都相应,这个地位还是属于观行位。相似位是什么?像佛菩萨。观行位是学佛菩萨,还不像。相似位有一点像,有一点像是见思烦恼真断了,也就是说对世法、佛法决定没有执着,还有分别,这是相似,决定没有执着。到分别执着完全放下,完全断除了,你就是分证位。分证位是什么?妄想没尽。分证位是法身大士,相似位是四圣法界,观行位是六道凡夫。由此可知,分别执着怎么能够不断?能够断执着,这是观行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有三辈九品,看你观行功夫浅深。再能够离一切分别,就生方便有余土,这比凡圣同居土高。如果再破一品无明,就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法身大士。无明就是妄想,有四十一品,所以法身大士有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到如来果位那叫究竟位,究竟只有一位,分证有四十一位。我们到什么时候五品能入六根?也就是说我们的身心跟五品完全相应。世间人常说的“念兹在兹”,那就是相应,念念没有忘记,念念没有舍弃,念念自行化他。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