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一直都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可是,在汉语中却充斥着大量用狗骂人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狗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野生动物之一。狗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点以及适中的体型,成为人类最为依靠和喜爱的中小型动物。因而,狗也从一般动物升级为人类文明中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

  我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犬”字,《礼记》注疏中记载:“小曰狗,大曰犬,卷毛悬蹄者为犬。”

  狗、马、牛、羊、猪、鸡并称为“六畜”,但在六畜之中,最易喂养的又数体型较小的狗和鸡,《老子》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一说法,遂成为后世用以指代百姓生活的高频代用词。

  在编寓言讲故事时,狗也是古人常用的“演员”。《战国策·齐策三》中有一则形容两败俱伤的寓言故事《韩卢逐逡》。

  说的是天下跑的最快的狗韩卢,去追逐天下跑得最快的兔子东郭逡,结果一狗一兔绕着三座山跑了五圈,都筋疲力尽累死了。

  大约到了秦汉时期,狗的喂养逐渐细化、专业化,汉朝人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总结当时的狗有这些种类:“多毛曰尨,长喙曰猃,短喙曰猲,去势曰猗,高四尺曰獒,狂犬曰猘。”

  临沂一座西汉墓中还出土了《相狗经》竹简残片,可见狗的豢养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朝专门设置了“狗中”“狗监”等官职专司养狗,西汉杨得意和李延年就做过“狗监”。

  唐代皇帝还专门为狗兴建一座华丽宽敞的“狗坊”,当时“弄狗”“走狗”“斗狗”成为帝王将相茶余饭后的娱乐。

  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云“左牵黄、右擎苍”,则是描写的猎狗伴人出游之场景。蒙元起自漠北,对狗的利用,实用更大于观赏,元朝灭宋后一度建过狗驿站,让狗作为传递信息的交通工具。

  少数民族文献记载较少,但在民间传说中狗的影子也是屡见不鲜。瑶族传播广泛的盘瓠王的神话传说中,高辛王最珍爱的龙犬,在国难当头时自告奋勇揭了皇榜,只身潜入番国,咬掉番王的头颅,回国后被高辛王招为附马,龙犬与三公主生儿育女,后来开基建国,成了苗人的始祖盘瓠王。

  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有一段关于狗的传说故事。话说当年努尔哈赤给明朝总兵李成梁当书童,李成梁无意中发现努尔哈赤脚底有7颗红痣,认为这是天子之相,要捉他进京问斩。

  努尔哈赤骑着大青马,带着平时喂养的狗仓皇逃命,途中过度劳累的努尔哈赤藏在芦苇中睡觉,追兵放火烧草,努尔哈赤却沉睡着毫无察觉。

  危急关头狗跑到河里浸湿自己,扑灭努尔哈赤身边的火。最后努尔哈赤得救,狗却被烧死。努尔哈赤遂起誓说,日后若真得天下,绝不吃狗肉、穿狗皮。

  东北渔猎民族生活中对狗依赖颇重,这类故事,其实正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

  但无论如何,古代人养狗、用狗甚至爱狗,大部分都是纯乎自然,并不矫揉造作,所以才能发展出健康的豢养文化。这也应是当今一些过分视狗如子者应当借鉴的良好态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