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认为,二战爆发前因为多种因素,受到牵连的苏军尤其是军官的素质大大下降,导致了“无人可用”的程度。实际上,虽然初期蒙受了巨大损失,苏军之中还是涌现出了大批卓越将领,如我们经常提到的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等。当然,苏军真正厉害的角色并非这些赫赫有名的将领,有一位相比之下名气较小的人,能力丝毫不逊于任何人。

  我们所说的这位“厉害角色”名叫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沙波什尼科夫,通常对他的历史评价是“博学多才,性格温和”,在苏军中的地位很高。更难得的是,从苏维埃政权建立到二战结束,内部出现了数次“大地震”。一大批地位极高的将领因此倒台,沙波什尼科夫不但没有受到丝毫牵连,反而地位愈发稳固。

  沙波什尼科夫于1882年10月2日出生于车里雅宾斯克州的兹拉托乌斯特,他早年的人生轨迹与一名传统的俄国军人无异。1901年,沙波什尼科夫进入军队服役。1903年,他从莫斯科军事学校毕业,并在沙俄军队中担任低级军官。1910年,沙波什尼科夫在尼古拉总参军事学院接受完深造,战略战术水平上升了一个档次。

  沙波什尼科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10月晋升为上校军衔;12月又被选为高加索掷弹兵师师长。随后,俄国接连爆发“二月革命”和伟大的“十月革命”,政权更迭,但沙波什尼科夫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于1918年加入了苏联红军。政权建立初期,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急需要有经验的军官指挥部队,沙波什尼科夫便开始担任要职。

  内战时期,他先后被任命为最高军事委员会司令部作战部部长助理和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野战司令部情报部部长。1919年3月,沙波什尼科夫又被任命为乌克兰陆海军人民委员部第一副参谋长;10月即被任命为作战部部长,不但参与制定了1919年10月对邓尼金白军的整体反攻作战计划,还在1920年成为西南方面军、西方面军和克里木地区战局计划的核心制定者之一。

  可以说,沙波什尼科夫的战略天才在此时已经得到了充分展现,不过他为人低调,不争强好胜,又不像一般将领那样带兵打仗,所以纵使备受人尊重,如今的“知名度”也没法跟同时期的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比较。另外,许多在一战中赫赫有名的将领无法适应军事的发展,逐渐沦为平庸。而沙波什尼科夫却能做到与时俱进,他对战局的一些判断,可以说足以影响甚至是改变历史。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为了输出革命,将“革命之敌”、“邪恶和反动的法西斯集团”芬兰视为进攻目标。苏芬战争之初,刚独立不久的芬兰自然不是苏联的对手,苏军动员约54万人装备1000余辆坦克、800多架飞机展开攻势。直到1940年2月,芬兰才陆续获得英法援助的156架飞机和400多门火炮,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令芬兰军队节节败退。

  然而,芬兰人的抵抗仍超出了苏联方面的预料,苏军高层原本以为通过武力威慑,芬兰就会投降,苏军反而陷入了一定的困局。为此,沙波什尼科夫专门写了一份报告,其中分析了局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作战计划建议。不料当这份报告呈给最高统帅时,斯大林想也没想就拒绝了。结果正如大家所知:苏军蒙受了不小的损失,换来一场惨胜。

  不过,斯大林知人善用的优点得到了体现,苏芬战争后,斯大林对高级军官的任命做了调整,原本重用的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都被调任,沙波什尼科夫却因为当初那份报告受到了赏识,因而受到提拔。1940年8月,沙波什尼科夫被任命为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晋升为元帅。随后,苏联进入了战备紧张期。“盟友”德国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使得整个西欧大陆东都成为其势力范围,苏联和德国的利益矛盾愈发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命令副国防人民委员沙波什尼科夫提交一份参谋报告,专门研究如果爆发战争,德军可能采取什么入侵计划。

  沙波什尼科夫精准的战略预判再次得到展现:他在报告中声称,如果战争爆发,德军的主攻方向将在波罗的海和普利皮特沼泽之间展开,随后便针对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在1940年9月的高层会议上,斯大林仔细听取了该报告,遗憾的是,最高领袖最终却不以为然,偏执地认为德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南方。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蒙受巨大损失,与这件事脱不开干系。有学者认为,如果苏军当初按照沙波什尼科夫的建议做充分部署,二战过程很有可能就此彻底改写。

  沙波什尼科夫的能力受到了斯大林的敬重,不但成为被领袖直呼全名的第一人(表示一种尊重,第二人是罗科索夫斯基),更是唯一一个被允许在斯大林面前抽烟的人。苏军二战中一系列重大战役的作战计划,包括著名的“十次打击”的计划制定中,沙波什尼科夫几乎尽数参与。不过,这样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也有“污点”:因为性格太过随和,他不敢反对斯大林在1942年制定的反攻计划,最终导致苏军在哈尔科夫遭遇惨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