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听人说,去青藏高原一定要看一样藏族人的宝贝——唐卡,它是藏族一种著名的传统手工艺术,家家信奉,寺院里也收藏。

一张高水平的唐卡可以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因为没有亲眼所见,那时总觉得被神化了。直到这次走进热贡,走进“唐卡之乡”,走进唐卡大师斗尕老人的家里,这一切终于有了答案。

藏语意为“金色谷地”的热贡,位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隆务河畔。隆务河畔的吾屯上庄村和吾屯下庄村几乎家家都有画师,但这两个低调的村子却没有任何广告宣传标语,更没有卖唐卡的商业一条街。或许,这才是唐卡艺人们能真正画好唐卡的根本。

生于吾屯上庄的斗尕大师7岁便进入吾屯上寺出家学经、学文化、学习画唐卡。斗尕大师说,那时候没有学校,藏族人的家里会把最聪明的孩子送到寺中学习。寺院不光是念经,更是一所学校,讲经、立德、教文化知识、传授手工技艺。在这里面,立德最重要。而要想画好唐卡,必须要学好经文,因为唐卡里所展现的,都是经书中的内容。

唐卡是藏语的音译,简单地说,就是画在缎面上的佛教卷轴画。唐卡的起源十分古老,传说是藏王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忽然流了鼻血,于是在文成公主带来的丝绸上信手涂出了一幅白度母像,这便是第一幅唐卡。

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唐卡虽分了四个画派,但都保存着古老的绘画形式,即所用的颜料都是天然的矿植物或珠宝,如红珊瑚、绿松石、珍珠、玛瑙、黄金、白银等。唐卡本身就是基于信徒们对佛的尊敬崇拜,自然用料要珍贵,把这些材料经过考究的研磨、调制,最终画在唐卡上。

也正因为是这类材料,唐卡的保存时间也很长,只要注意不受潮,不受强光辐射,颜色轻易不变、不掉。上乘的唐卡至少需要几十种颜料的搭配,这样色彩才会绚丽丰富,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所以唐卡的绘制时间也很长,短则数月,大幅的则需要数年。这就考验了作者必须有十分的耐性与热爱。

斗尕大师在寺中一学就是二十年,四位泰斗级的唐卡大师都亲传过他,有着绘画天赋的他广泛吸取了各地佛教绘画精华,刻苦磨练,将印度,中国西藏、敦煌,以及热贡的绘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人物线条生动传神,色彩调配鲜亮华丽,画面细腻却不刻意,色彩多变却不凌乱,整个画作亦真亦幻,犹如神作。

虽然斗尕大师21岁就可以自己独立创作了,但谦逊的他仍在32岁时才满师带徒。如今他已经是我国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各种奖杯获了几桌子。还先后受邀到青海、四川、甘肃等32所密宗大寺绘制唐卡和进行经堂彩绘,包括拉卜楞寺、果洛拉加寺、隆务大寺等名寺都藏有他的作品。这几年,随着更多人对唐卡的关注,国内外的藏家也都藏有他的作品。

不过斗尕大师并不看重这些,他曾把大儿子送到寺中学泥塑,小儿子送到寺中学唐卡,他希望他的后代可以继承好这些传统文化技艺。不仅如此,斗尕大师每年都会给学校捐赠几十万,他招收的学生也都是免费的,还包括很多有残疾的孩子,管吃管住。

我问他想去大城市住么?想让孩子们出国吗?他说不,就在这里,在一起。

他的小儿子尕藏尼玛如今也已经是省级唐卡艺术大师了,而且获奖不断。他说父亲对他很严格,诵经、画唐卡是每天的必修课。因为他爸爸一直强调,“画从经中来”,只有对经文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才能把唐卡画好。

父子俩的创作都是来自对经文的理解,没有任何模版。尕藏尼玛在给我们讲他创作的这幅获奖作品的情况。

看这虎皮上的虎毛也太逼真了,我贴在这幅画作前惊叹不已。

尕藏尼玛告诉我,这虎毛是用猫后脖子那部分的毛做成画笔描画出的。谁说只有日本有匠人、有匠人精神,尕藏尼玛和他爸爸斗尕,以及在各自领域里不断钻研、探索的艺术家们才是实实在在的匠人啊!

斗尕大师说,这是他的修行,笔尖上的修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