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农村粮食普遍产量低,交完公粮以后,家里能吃上大米饭,睡觉心里都能乐开花。”家住白云乡田渡村丰水组的李明华说,那时家中仨姊妹,人口多,粮食少。记忆中,家里吃红薯、包谷是常态。

每到八月桂花香,秋收交完公粮以后,总觉得心里欠欠的。实在无米下锅的时候,母亲就把包谷打成颗粒搭配红苕,或做红薯焖饭充当主食,那香喷喷的味儿弥漫在她的童年里。

大米少,自然荤腥就更少。李明华记忆中,杀年猪是姊妹几个最期盼的,那是一年中少有的“荤日子”。猪头上桌祭祀,姐妹争抢着摸一摸,再大口大口往嘴里送,那场面可带劲儿,每每忆起,有趣、心酸涌上心头,哪敢奢望现在的“挑肥捡瘦”。

李明华在做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群众干劲十足,粮食产量也大幅增加,“吃不饱”的状态渐渐尘封在回忆录里,李明华一家的餐桌菜品悄然发生着变化。

1990年,李明华与胡孝祥成家。勤劳的夫妻俩种庄稼、砍料块、做小生意,日子得到改善。岁月如歌,他们的孩子准备入学。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夫妻俩外出务工,勤俭节约,靠勤劳的双手建起了两层平房。钱袋子鼓起来,可以到市场上随吃随买蔬菜、蛋、禽、肉等,家庭聚餐也可以在自家平整的院坝里谈天说地、畅饮言欢、其乐融融。

李明华做的蒸笼鮓

生活条件上的根本改善,聚餐地点从家里的餐桌转移到镇上的餐馆。“朋友亲戚来相聚,进馆子搓几顿,边吃边摆农门阵,感觉还不错。”李明华说。可是,餐桌的牌面开始贪“多”,尤其是春节,大鱼大肉唱“主角”,大圆桌摆得满满当当,摆得放碗筷的地方都没有。酒足饭饱之后,还有很多“主角”岿然不动,李明华觉得有些许浪费。

最近的周末,一家人欢聚一堂,红薯焖饭深得孩子和外孙的喜爱。“外婆,明天还做这个饭,我很喜欢吃。”正在上幼儿园的外孙舔着勺子津津乐道。李明华感慨:“没想到,小时候吃腻了的粗粮,如今会成为孩子们喜欢吃的健康食品。”

李明华为了方便照顾上学的外孙,搬到赤水城区居住,冰箱里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如今,吃饱吃好不再是奢望。

李明华种的蔬菜

近年来,赤水打响脱贫攻坚战,不断夯实交通基础措施建设,2017年10月,赤水率先脱贫。李明华家也是受益者,家门口的路也畅通了。每逢周末,李明华便搭乘客运车回农村家里,院坝前的几亩地,摘些时令小蔬带回城里,与家人共享绿色健康饮食。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40年来,李明华一家的生活大变样是赤水幸福农民的缩影。她家餐桌上菜品的变化,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折射出赤水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群众生活从“量”到“质”的飞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