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地区有一位书法家,他的字被赞:“笔阵有雷声,书风见雄强”,这样的评价,堪称难得。但他为人谦和,并不自以为是,虽然人到晚年,仍然继续锻炼自己的书法。这种精神状态,是非常难得的。

今年,已经满80岁的他,时常仍在反思自己的书法,仍觉得自己的字被称为“卢体”是不合适的。一旦有人这样赞扬他,他少不了推辞两句,他深深地了解,一个书法家的字能被冠以姓为名的书体,必须有独特的、超越常人的创造力,否则难免会贻笑大方。

他是岭南地区著名书法家卢有光,生于1938年的他,是当地较为出名的书家之一。他能出名,和自己的书法知名度以及在当地书协的地位有密切关系。

卢有光家境普通,但父亲颇有文化,这让他有机会,在五岁左右就开始学习书法,仅仅一年多,他的毛笔字就写得很规矩了。这时,他没有丝毫骄傲,在父亲、乡邻文化人的指点下,一点一点进步。刚刚12岁,家乡的一些生意人,主动邀请他题写招牌。不识字的邻居阿姨、奶奶也就陆陆续续让他代写家书……不久,因为有了名气,文从沈梦了解,他渐渐在过年时期成了众多邻居的春联写手。卢有光也乐于此道,一来可以提升自己的书写能力,二来也为父亲争了面子。

由此,他也成了远近乡里人口中的“神童”。只有卢有光清楚,“神童”一点儿都不神,所有的成绩都是靠努力,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

成年之后,仅仅有几年轻松时光,后面就进入了特殊的“十年”。当时,文化艺术被广泛刻意地遗忘和鄙视,年纪轻轻的卢有光,却并不愿随大流。

这时,他已经结婚,有了孩子,却在工作之余,一头扎进书法的艺术海洋里,坚持不辍,自得其乐。书法像一个充满魔力的矿场,吸引着他,度过了一个个艰难的时光。寒暑更替,时代变迁,卢有光在书法方面,像一个朝圣者、初学者,态度始终如一,70多年不变。

卢有光在书法方面,精通,楷,行,草,隶,篆,书写风格十分鲜明。

他的努力得到了丰硕的回报,当1980年代,艺术重新得到了应有的价值时,卢有光凭借着出色的书法造诣,迅速被发现,成功当选了定名后的广东书协第一届、第二届书协副主席。任职八年,也迎来了卢有光书法生涯的最为辉煌的阶段!

这几年里,他举办了数次画展,办展之地,从日本到加拿大,跨越重洋,影响较为广泛。在此前后,他出版了多部书法著作,在全国也有了知名度。

2000年前后,老人正式退休,开始了全方位的书法艺术生活。就在一年前的2017年10月,老人又在荣宝斋出版社的整理下,出版了《荣宝斋书谱·卢有光书法集》,这可以说是对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如今看来,依旧具有特别的意义。

进入人生的晚年,老人在书法方面,依旧态度坚定,那种执着的信念,几十年不变。他甚至感觉,写了70多年的字,反而越写越觉出自己字的不足之处了!

老人青年时精通乐器演奏,还出过唱片,会诗词联句,他和当地老一辈书法家、文化学者关系密切。这些文化人士,对他书法风格的形成,或多或少,起了一些微妙的作用。

但,对于书法的坚守,卢有光老人,颇有一些心得,在回忆自己练字的历程时,他说自己走了一些“弯路”。他的书写,以行书起步,直到在广州求学时,才真正练习、临摹“欧楷”,这实在是一种错误。

当然,对于如今的一些书法现象,他也持保留态度。他认为,现在的部分青年书法家,创作者比较浮躁,不愿意花死功夫,认为传统束缚了自己的个性,一上来就是所谓的实验性书体,其实这脱离了书法的内涵,和书法的关系也就不大了!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创新”,但千万别说这是什么书法!

这样的老人,这样的书法态度,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