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能够被人记住的城市,必定有其独特的气质。

气质之于人,是心灵世界和精气神的外在体现;气质之于剑川,是西门街里流转着的名人气节,是雕琢于梁柱窗棂间的匠心独运,是点墨于纸的人间百态,是市井生活中流动着的清爽悠闲,也是王奶奶那碗老凉粉中飘出的浓浓乡愁......

流过西门街的峥嵘岁月

雨后的清晨

鞋底吻着青石板

带起的雨水混着砂砾嚓嚓作响

他们从这里走过

走向各自的岁月峥嵘

穿过九曲巷,就是剑川有名的西门街。西门街不算长,却也一眼望不到头。一湾清澈的溪水顺街而下,串起了大大小小的明清白族古院落。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飞檐出角,斑驳的墙面,一切都很安静,默默的诉说着古城沧桑的历史和变迁,当你推开一扇门,可能就打开了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和一段叱咤风云的人生。

名震滇西,官至明朝太仆寺卿的何可及;刚正不阿敢于弹劾魏忠贤的杨栋朝;为国捐躯,正气可歌的段高选;还有撰写成都武侯祠“攻心”联的清末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赵藩;政治家、诗人、书法家周钟岳;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赵式铭;民国时期的抗日将领鲁元;著名林学教育家张海秋;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白族党员张伯简......在剑川古城600余年的悠悠岁月里、在无数个这样骤雨初歇的清晨,他们也曾急行于古城的街巷里,这里承载了他们童年的美好记忆,也寄托着他们身心疲倦时淡淡的乡愁。

寄托乡愁的自撰对联

不中何人何人中,何人不中中何人。

景行惟贤,当立最高处;风励薄俗,所争没世名。

弥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要读书。

行藏有道聊小住,清白无边衍四知。

......

对联,是剑川古城又一道风景线,几百年来皆如是。

走在剑川古城街头,大大小小的院落,或富或贫、或新或旧,都贴着自撰的对联和手绘的贴画。剑川对联创作在民间非常普及和盛行,无论是红事、过年,还是老人生日,小孩取名,朋友之间的赠与等各种盛会喜事,都有贴写对联的传统。逢年过节相互邀约,走街串巷,观赏和评论楹联,竟成为一大民俗。对联不仅是剑川古城人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能勾人乡愁的家乡习俗。

在县民族博物馆工作的杨自立,熟知剑川历史人文甚至“道听途说”。这已是她嫁到古城的第12个年头。12年来她见证了古城环境越变越好,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这里的风土人情,特别是过节的氛围一直没变,民俗文化传承得非常好”这让她庆幸,“贴对联、年俗画、献猪头、吃饵丝、走亲戚......这些都很有年味”,正是这些百姓生活中的乡情民俗,最有故乡的感觉。

吃得出故乡味的老凉粉

从阿祖到曾孙女

从路边摊到家中

从3角纸币到5元扫码支付

百年流光 一碗凉粉

不变的

是“记忆中的味道”

“王记葛府体过好东,开候茵抱整票美旺。”这是一副为剑川王记凉粉店撰写的白语对联,汉语的意思是“王记凉粉只在家中卖,想吃的人排队排到了门外。”

“王记凉粉”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自曾祖母辈开始已有四代,最初只是在街边摆小摊卖,到现在每天要卖七、八百碗,后来干脆“摆”到了家里,现在10个人在打理店铺,在铺垫盖地的旅游攻略里,这里已成为剑川旅游网红打卡店。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家里经济条件不好,那个时候奶奶只是摆了一个凉粉摊,大家都爱吃我们家这碗凉粉,生意太好忙不过来,他们宁愿自己动手洗碗给奶奶也要吃”,说起这碗剑川人心心念念的凉粉,大学毕业回来接替“王记”的95后“老板娘”王荔滢脸上洋溢着自豪。

年轻的王荔滢为这个百年老店注入了新的活力。凉粉味道没变,变的是更加丰富多元的美食和创新,除了凉粉还有玉米饵块、酥油茶(加入了当地的核桃和花生)、烙油饼、稀豆粉、冰牛奶、松茸等,都很受欢迎。“有些人来到我家说,我是吃你奶奶的凉粉长大的,现在还是吃那碗凉粉,还是那个味道”。王荔滢说,未来“想做一个文化店,想融入之前奶奶做凉粉的老照片,老一辈用过的工具等等。”她希望客人进家里来感受这份故乡的味道。

让乡愁有所安放,这正是古城复建的初衷。近年来,剑川县高度重视古城保护提升工作,成立古城保护提升指挥部,全力加快申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步伐。三年来,先后投入2471多万元,建设完成了剑川古城古旧建筑恢复保护建设项目一、二期工程,实施了包括李瑞棻宅院、老政府大楼、展厅、小耳房等房屋修缮及场地铺装、消防水池等环境整治和报国寺恢复重建等工程。完成了张应周宅院(清代)和张伯简故居修缮工程。剑川县革命纪念广场铺装、老礼堂装修、赵藩文化传承中心建设、八角亭改造修缮、剑阳楼广场LED显示屏照壁工程、剑川古城景观水源管理房新建项目等12个工程。剑川县南城门恢复、古城西城墙遗址恢复建设项目、古盐局、蚕桑局片区改造项目、城隍庙恢复等项目正在实施中。

“古城变了,比起以前,变得更加宽敞,干净,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古城没变,还是一样的韵味,还是一样的古风格局,外出的人依然会想念这个家的味道。”见证了剑川古城变化发展的73岁白族画家杨郁生谈起古城,脸上写满了骄傲。他说,以前的房子因为年代久远,经济条件不好没办法修缮,都是歪的,那些外国人来旅游看到这些歪房子都会好奇的问我们,怎么还敢住在里面,现在好了,有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大家都把房子修整的漂漂亮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