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宣德文物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宣德时期的瓷器其实被大大低估了。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宣德时期的瓷器器型之多,品种之杂,可谓冠绝天下。很多器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有宣德一朝曾经烧制过。

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勾勒线描了非常多的宣德瓷器器型。当时看已经十分完备,但在今天看来,还有不少沧海遗珠,未被选进那本大著。对于明代瓷器的鉴定与欣赏,在耿老的著作基础上尚有不少可供完备之处,只能有待于当世学者勉力为之。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宣德瓷器文物以青花名动天下,然不少海内外存世极罕的品种,如果不是官方馆藏文物,而流落于民间,则其身份正统性都不被认可。比如宣德黄地青花瓷器,笔者曾经见过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的黄地黑花瓷器,由于馆藏品文物从未有此类型,故不被世人认可。

此黄地黑花瓷器,其实就是在常规的白地青花瓷器上直接覆盖黄釉低温烧成,由于黄釉盖在蓝花之上,就形成了黄底黑花,和元代流行的孔雀绿地黑花瓷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宣德黄地青花的工艺,是在白地蓝花的基础上只用黄色釉彩覆盖白地部分,而蓝色部分的青花不盖黄釉,从而形成黄地蓝花瓷器。这种瓷器存世量极少,和宣德青花器相比,数量只有几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后世清雍正时期仿制较多。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从陶瓷工艺的角度而言,黄地黑花工艺远比黄地青花工艺简单而精美。人工填绘纹饰空白,罕有彩不过线之能者,也就是经常漫过边线,这种毛病在黄地青花瓷上多见。而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涂上黄色釉,就没有这种弊病了。

元代的孔雀蓝地黑花,其实就是孔雀蓝地釉彩直接在覆盖在青花瓷上烧制的工艺。结果青花发色在孔雀蓝釉下成了黑花,倒也幽靓可爱,别有风味。笔者见到的这件宣德黄釉黑花瓷极有可能是宣德时期工匠创新发明黄地青花瓷之前的试验品,由于黑花不受皇帝喜好而再也没有生产,改成了黄地青花瓷器。

上海博物馆藏宣德文物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以上仅为一例,如图文物所展示的馆方名称宣德白地酱釉花瓷器,应当也是宣德时期试验品。当然,这种所谓的白地酱釉花瓷器,其实并不是宣德本朝发明的,而应该是宣德时期仿制宋代名窑定窑瓷器的产物。北宋定窑就有这种罕见的称为定窑铁锈花的瓷器存世,唯因数量不多见,收藏研究者极少,而不被普通收藏爱好者认知。

定窑白地褐彩咕噜瓶文物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定窑生产的这种铁锈花瓷器,在洁白的瓷胎上用含铁量较高的瓷土作为颜料彩绘出花纹,形成了白地芝麻酱色花纹,纹饰奇特而优雅,颇为符合今世流行之高级赭审美倾向,在900年前的北宋时期可谓匠心独运,非同一般。后来对磁州窑彩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底是磁州窑影响定窑还是定窑影响磁州窑目前无法得知,但这种白地彩绘工艺确实开创了后来景德镇青花瓷一统天下的釉下彩局面)

首都博物馆藏宣德文物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笔者前文曾经考证过,所谓定窑酱釉瓷器,应该就是古代所说的红得发紫的紫釉,这种紫的颜色和今天大家熟悉的紫不一样,属于一种深朱红色。紫定最早可能就是模仿古代漆器的颜色而烧制的。本来的汉文化中的紫,就是这种颜色很深的暗红黑色!

所以,宣德酱釉盘应称为宣德紫釉盘或紫金釉盘,这种宣德白地酱釉花瓷器的不伦不类的命名也应该正名为宣德仿定窑白地釉下褐彩或宣德白地釉下紫彩。如果按照古人的命名方式,青花瓷为白地蓝花瓷,釉里红为白地红花瓷器,那么此件在古代应该称为白地紫花瓷器的可能性较大。(此研究成果为瓷器鉴定真知堂独家,请勿抄袭和剽窃)

大英博物馆藏宣德文物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其实从美学的角度而言,这种白地釉下褐彩瓷器应该说格调高致,清雅出俗,极为类似古代帝王常服用的白地镂金纹饰。其褐色更接近于赭,浅淡的发色远比浓厚的发色更为雅致。带有一种类似于旧金的黄色调调。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这种白不甚白,赭不甚赭的色调,颇有一股颓废的文艺范,倒是和那种蓝白分明的高冷相比,更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试验品瓷器在宣德一朝还有数量不下数十件遗存下来,跟当地皇帝对它的喜好不无关系。(这种盘子国内外大博物馆收藏公布的有几件,不超过十件,但没有公开展览的数量就不可考了,所以笔者估计数量应该不少于数十件,民藏未见过)

定窑白地铁锈花缠枝花卉梅瓶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宣德仿定窑白地釉下褐彩瓷器文物,存世数量极低,当时应该为应皇帝特殊要求特制的瓷器(仿五大名窑),收藏研究价值高,遇到了不可轻易放过。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不限于瓷器,欢迎关注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更多文物鉴定知识和精美资料,请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笔者所发表文章,如非注明转载,声名原创的都是笔者学瓷三十多年来研究心得和收藏体会,不一定就十分正确,但字斟句酌,不敢贻误后学。所以咬文嚼字者,皆在言之有据,非为某些所谓专家的信口而言也。请诸君识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